苏轼《赤壁赋》“无尽”语读解罗德荣苏轼《赤壁赋》中,有一段至关重要的论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 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其“无尽”一语,究竟作何解释呢?很早以前,就读过诗人臧克家的《前赤壁赋讲解》,其文曾将“无尽”解释为“连续的、发展的、永久存在的”;近年来,《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年 6 月)又收入此文,足见影响之大不过,“永存”毕竟是一个唯物的概念,将“无尽”解释为 “永存”,是对苏轼被贬黄州时的思想的误读苏轼被贬黄州后,曾“归诚佛僧” 其《黄州安国寺记》云:“……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以求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 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 叹日:“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 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歇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俗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苏轼文集》 卷十二) 无尽”一词源于佛家语, “无尽”就是“空” 《大日经疏》卷十四曰:“无尽者,即是无相别名 ”《华严大疏》卷十六曰: “无相如空 ” 佛学所讲的“ 空” ,并非如人们所误解的那样是空空如野,一切皆无空洞之空,佛学谓之断灭空,是需要破除的一种偏见万物刹那生灭,终归寂灭,只是“空” 义的一个方面;但 “空”并不是只灭不生的死空,而是一面刹那生灭,一面又生生不息的无尽过程既刹那生灭,又生生不息,才是不二之真空比如蓝蓝的天空,一片片云彩飘走了,一片片云彩又飘来了;一片片云彩飘来了,一片片云彩又飘走了既非不变之实有(无) ,又非如野之虚空(有) ,既非有又非无,才是 “空”之眞义故苏轼《蜀僧明操思归书龙丘子壁》诗云:“片云会得无心否?南北东西只一天 ”(《苏轼诗集》卷二十一)所以, “无尽”即“空” ,也就是“刹那生灭,生生不息”的意思将“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物与我皆无尽也 ”分别解释为“天地万物无不刹那生灭 ”, “万物与人类都生生不息” ,互文见义,简洁明了,正合“空”之内涵苏轼关于“无尽”的那段议论,采用的是类比论证,整段文字可译为——:苏子说:“你也懂得那江水明月所蕴涵的哲理吗?瞬间消失的(方生方灭)就像那江水,但后浪前浪,奔腾不息(生生不息),江水并未流失(不 变);盈而忽亏的(方生方灭)就像那月亮,但阴晴圆缺,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月亮 终归无增无减(不变)。
所以从变化的方面看,天地万物无不方生方灭;而从不变的方面看,万物与人类都生生不息,因而又何必羡慕江水和明月呢!”苏轼一生坎坷,却能随遇而安,随缘自适,乐观向上,积极奋进,正是缘于前述世界观:因为天地万物无不方生方灭, “物之来也,吾无所增,物之去也,吾无所亏”(《江子静字序》 , 《苏轼文集》卷十) ,所以完全没有必要为得而高兴,为失而懊脑,故而面对荣辱,最宜得之勿喜,失之勿忧;随遇而安,随缘自适不过,随遇而安,随缘自适,也并非意味消极处世因为,万物与人类虽终归寂灭,却也生生不息,旧的消亡了,新的还会不断出现,希望永恒,追求无尽,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所以人生更要乐观向上,积极奋进,才是正途,只是切记万勿心系于得、专注于荣而已其《与李公择书》即云:“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苏轼, 《苏轼文集》卷五十一) ,正此之谓也足见,最恰当的人生选择,自然莫过于既乐观向上,积极奋进,又随遇而安,随缘自适;如此交互为用,自然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