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戴名世(1653~1713) 字田有,一字褐夫,号南山,别号忧庵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 20岁授街养亲,27岁所作时文为天下传育,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应级试,二十六年,以 贡生考补正兰旗教习,授知县,因愤于“悠悠斯世,无可与语”,不就漫游燕、越、齐、 鲁、越之间四十五年举应天试,四十八年,中进士第一,殿试中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编修 五十年科,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2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 发,被录下狱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杀于市著有《四书朱子大全》以及大量散文同族后 人戴衡搜集整理遗文,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编成《戴南山先生全集》14卷,光绪时刊行传世方 苞(1668~1749) 字风九,一字灵皋,号望溪,桐城派创始人32岁参加江南乡试中举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进士第四,因母病,未参加殿试五十年,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两年,后经李光地营救免死,编入汉军旗籍管制,以白衣平民入南书房,后移养蒙斋, 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雍正元年(1723)赦还原 藉九年,授左右允,次年迁待讲学士,十一年,迁内阁学士、礼部待郎,充《一统志》总 裁乾隆元年(1736)充《三礼义疏》副总裁,七年,因病辞归,赐翰林院待讲衔治经以宋 儒为宗,尤致力于《春秋》、《三礼》论文提倡“义法”,认为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 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以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后桐城派的文论,以此 为纲领加以补充发展著有《周官集注》、《周官辩》、《周官析疑》、《考工记析疑》、 《仪礼析疑》、《丧礼或问》、《礼记析疑》、《左传义法举要》、《春秋通论》、《春秋 直解》、《春秋比事目录》、《离骚正义》、《方苞文集》等刘大櫆(1698~1780) 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少年业 师于吴直20多岁至京师,为方苞推重雍正七年(1729)、十年两登副榜,先后经方苞、张 廷玉荐举博学鸿词科和经学,试皆不第,遂不复试60岁后任黟县教谕,数年后弃官归隐枞 阳姚鼐、王灼、吴定、张惠言皆为其门下北子论文强调“义事、书卷、经济”主张在艺 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著 有《海峰文集》、《海峰诗集》、《论文偶记》、《翕县志》等。
姚 鼐(1732~1815)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早年随伯父姚范和 刘大 学习经学、古文,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兵部主事, 历任山东、湖南乡试主考官、三十六年会试主考官累官刑部郎中、三十六年会试生考官累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参与纂修《四库全书》主持梅花、紫阳、敬敷书院40年桐城 派的义法论和声气论经其发挥和深化,成为一套较系统的古文理论他提倡义理、考证、文 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济”,总结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风格,认为两种都是文章所需要的 ,不能偏废其散文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诗有清拨淡远之致,尤工近体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包括文集和诗集,又有《法贴题跋》、《左传补注》、《 国语补注》、《公羊传补注》、《谷梁传补注》、《九经说》、《老子章义》、《庄子章义 》等选编古文辞赋集《古文辞类纂》75卷及《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姚 莹(1785~1853) 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幸翁桐城派作家清嘉庆十三年(180 8)进士,先后任龙溪、台湾、武进、元和知县后由两江总督陶澍、江苏省巡抚林则徐推荐 ,任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与台湾总兵达洪阿通力合作,1840年起至1842年,选 后5次击退英舰进犯,炸沉英舰3艘,生俘英军150人,缴获大批炮火装备。
以功赏二品顶带1843 年5月遭诬陷,以“冒功”罪入刑部狱,6天后获释,贬往四川、西藏1851年复任广西按察 使,署理湖南按察使,以积劳卒于任散文刚健雄址,长于义论对中外地理颇有研究著有《东槎纪略》5卷、《康 行纪》16卷、《唐大食国界》、《痕都斯坦即中印度》 、《英卧儿即北印度》、《俄罗斯方域》、《海国古今异名》、《四大洲》、《英吉利》等 地理专著另有《中复堂全集》98卷、《东溟文集》10卷、《小识录》8卷、《寸阴丛录》4 卷、《东溪奏稿》6卷行于世曾国藩 (1811-1872) 晚清政治家、文学家初学桐城派古文,推崇姚鼐后期身居高位,招揽很多知名文士,利用桐城“私立门户”,创立湘乡古文派对桐城派古文有继承,有发展论学主张义理、考据、词章并重,并以"经济"来充实,讲求经世济时之道,对于纠正桐城派古文脱离实际为文空疏的文风有一定作用"平生好雄奇瑰玮之文",重视字句声色的修辞技巧,主张以一定骈体的“华丽文采”来矫正桐城派古文语弱的弊病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文学史上有称他为桐城派“中兴明主”的说法论诗受宋诗派影响,推崇杜甫,标榜黄庭坚,又不拘囿于宋诗派,对后来“同光体”诗派的产生影响较大各种著述较多,有诗文集16卷,编选有《十八家诗钞》28卷,《经史百家杂钞》26卷,并日记、奏议、家信、家训数卷,统其名为《曾文正公全集》行世。
吴汝纶(1840~1904)字挚甫,一作挚父其父吴元甲为1851年举人,曾被曾国藩聘为家庭教师汝纶少年家贫力学,早著文名1864年中举,次年成进士 ,授内阁中书留佐曾国藩幕府,继入李鸿章幕,掌管奏议历官深州、冀州知州,在两州开办书院,亲为讲授曾在冀州兴修水利后辞官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1902年被张百熙荐举以五品衔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力辞不就五月赴日本考察学制,写成《东游丛录》九月回国,请假回故里扫墓,并筹办桐城小学堂于安庆抚署次年病卒于家中擅长散文,为桐城派后期作家治学由训诂以通文辞,于群经子史、小学音韵深有研究著有《易说》 、《写定尚书》、《尚书故》、《夏小正私笺》、《深州风土记》、《吴挚甫文集》、《吴挚甫尺牍》、《吴挚甫先生函稿》、《桐城吴先生日记》、《李文忠公事略》、《桐城吴先生全书》、《桐城吴先生遗书》等马其昶(1855-1930),字通伯,晚号抱润翁,桐城派末期代表作家少学古文辞,师事桐城派作家方存之、吴汝纶,其文日工同治十三年(1874),由吴汝纶介绍,谒风池书院山长张裕钊,赋诗一首,庄谐杂出,谓"得之桐城者,宜还之桐城"张大喜,赋诗为答,时年才21岁马其昶意气迈往,旁列众说,潜思求学,屡得新益。
为文不逾桐城先辈所传之法,辑《桐城古文集略》,既而名且高光绪二十一年(1895),授经安庆藩司署中二十三年(1887),主讲庐江潜川书院二十七年(1901),授经合肥李仲仙家三十年(1904),力襄吴汝纶办学,出任桐城中学堂堂长三十四年(1908),清迁招举人才民国元年(1912),曾主安庆高等学堂民国三年(1914)入都,简充京师大学堂教习参与纂修清史撰《桐城耆旧传》12卷,采录明清500年史这,900余人物,实桐城一重要文献 他30岁以前,以古文名,著有《抱润轩集》,义宁陈立三推为曾、张而后一人,章炳麟亦许为"能尽俗"30岁以后,专治群经,旁及子史,编纂选述,数十年如一日著作凡300卷,撰经有《易费氏学》、《毛诗学》、《尚书谊诂》、《礼记读本》、《吕学中庸经合谊》,撰史有《清史稿》、《桐城耆旧传》、《左忠毅公年谱》;著述诸子百家有《老子故》、《屈赋微》、《金刚经次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