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历史学近代绍兴旅沪同乡会研究绍兴地区位于杭州湾南侧,包括旧绍兴府属的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新昌、嵊县8县其北部属宁绍平原,水网稠密,经济发达;南部多为山区,人稠地疏水乡泽国、耕地不足的自然环境,使绍兴人自古多外出经商与之相隔不远的上海,便成为了绍兴人经商的首选之地往来沪上,络绎不绝到清末,绍兴商帮已是上海最具实力的帮口之一据现有史料,绍兴旅沪同乡组织始于1737年创立的浙绍公所,但该团体较为封闭,很少见诸于报而1910年6月成立的绍兴旅沪同乡会,汇集了许多新式商人与知识分子,如杜亚泉、徐鹤亭、王应栋等,并受到新思潮的影响,是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新式同乡组织同乡会成立时确定其宗旨是“联络乡谊,图谋本籍及旅沪乡人之公益”,其从事的事业主要有:慈善事业;教育事业;和解旅沪乡人之争议;救助旅沪乡人之损害;维护旅沪乡人之职业;改进旅沪乡人之风俗等 从其实际活动来看,绍兴旅沪同乡会的事业可分为三项: 一是慈善事业,主要以“救助”的形式开展,包括救赈灾害、施医给药、救济落难同乡及有关全体同乡的公益事业如1922年绍兴飓风、海啸、暴雨成灾,同乡会募集赈款达55万元,并协助建筑上虞海塘。
1931年汉口大水,同乡会与宁波旅沪同乡会、四明公所合组宁波急救汉灾会,筹垫款项,公推人员,随带粮食食品,订定船只赴汉赈救被难同乡回籍 二是教育事业,同乡会成立后不久即于1912年创设商业补习学校,专招旅沪习商的同乡子弟补授普通学科及商业专门知识(包括专修英文科)1917年同乡会募集基本金3万元,依民国政府颁布的初等、高等小学章程创办同乡公学(后改称第一小学)1920年又在南市创设第二小学,在闸北创立第三小学1938年又创设绍兴七邑旅沪中学三是联络同乡,除举办上述教育、慈善事业维系同乡外,还专设同乡晚餐会,以“联络会员、敦厚乡谊”为宗旨,每年由董事会决定举办若干次为沟通、加强与浙江其他旅沪同乡团体的联系,同乡会成立不久就议决每年与浙江其他旅沪同乡团体与会,以把乡谊联系扩大到全省《申报》1是近代中国历时最久(1872——1949)、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纸,被称为近代中国第一大报自绍兴旅沪同乡会成立后对其活动多有报道与记载同时,绍兴旅沪同乡会从成立到1940年每年刊发会务报告,但名称、编号有所变化,1912年前称“绍兴旅沪同乡会通知”,以干支纪年编号辛亥革命后撤绍兴府,为使通知名称与同乡会所涵盖地域相符,改名“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通知”。
1916年始改“通知”为“报告”,同时用民国纪年编号约从1920年前后改称“绍兴旅沪同乡会第某某届报告”1940年刊发第29届报告后因故停刊,1946年续刊,编号续前,并有改为月刊、日刊的计划,但没有实施以上两部分史料是本文叙写近代绍兴旅沪同乡会历史与活动重心,理清其历史沿革的主要依据此外,陶水木先生在《绍兴商人与绍兴旅沪同乡会》2一文中对绍兴旅沪同乡组织的近代转型做了一次整体的梳理,通过浙绍公所与绍兴旅沪同乡会的对比,突现近代化的意义与作用,其中提到结成同乡团体的社会因素,是由于人们普遍存有浓厚的乡土观念,出门在外时就希望能通过同乡团体形成相互保护,颇有指导意义在绍兴旅沪同乡会整个形成发展过程中,近代著名人物杜亚泉(1873-1933)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他不仅是一位文理百科无所不通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编辑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北大校长蒋梦麟、近代出版家章锡琛、《申报》主编张梓生都曾是他的学生陈镱文与姚远两位先生所作的《杜亚泉先生年谱》3分上下两篇,上篇从1873到1912年,下篇从1912年到1933年,以时间为序,采用文献分析和考证的方法,较为详实地反映了杜老先生的生平事迹,对绍兴旅沪同乡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
而关于同乡会对当时社会带来的作用,或者说近代同乡组织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一般性意义,国内学者也有诸多研究成果美国俄勒冈大学历史系的顾德曼教授作有《民国时期的同乡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从政府和社会福利概念的转变中对地方、个人与公众的忠诚谈起》4一文,专门叙述了民国时期同乡组织在公益活动方面日益增强的作用及其社会效能,包括关系网络,具有多重公共认同与组织关系的公众人物,以及该时期广泛存在的呼声,即有社会认可的社会网络应该是公共的和服务于大众的也就是在慈善事业、和解乡人争议、维护乡人利益等方面,同乡组织及其领导人物凭借广大社交网络所能发挥的影响力,和带给一般乡人靠自身无法争取到的权益陶水木先生所作《北洋政府时期旅沪浙商的慈善活动》5一文依据大量史实,揭示了旅沪浙商凭借雄厚财力对旅沪同乡、浙江母地、上海乃至全国及海外的慈善事业所发挥的巨大力量于珍、金林祥合作的《对近代上海同乡组织兴办移民子弟教育的考察——移民自组织的视角》6叙述了上海同乡组织的办学简史以及丰硕的办学成果,这些成果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旅沪同乡的教育需求,同时也促进了上海当地的教育发展另有宋钻友先生的《民国时期上海同乡组织与移民社会关系初探》7,谢忠强先生《试论社会转型与社会整合中同乡组织的民间介入——以清末民初上海地区为中心的考察》8,从社会学的角度,各有侧重地阐明了旅沪同乡组织所具备的社会职能对上海当地的社会管理、社会发展带来的推进作用,呈现一种“弱国家、强社会”的社会姿态。
不同的是,邱国盛《从国家让渡到民间介入——同乡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9则是从外来人口管理这个角度反映同乡组织起到的作用,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从而不仅是沟通政府与外来人口的桥梁,同时也成为二者间矛盾的缓冲地带鉴于绍兴、宁波两地毗邻,经济、文化等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两地的旅沪同乡会也往来密切,互为手足冯筱才先生《乡亲、利润与网络——宁波商人与其同乡组织,1911-1949》10一文,对宁波旅沪同乡会作了比较详细充分的研究,这对于研究绍兴旅沪同乡会,也有一定指导意义注:文献出处: 1:《申报》为1982年10月上海书店印制的影印本 2:《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卷第1期,1999.33:《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8卷第5期,2008.104:《史林》第4期(总第79期),20045:《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2005.116:《教育学报》5卷第2期,2009.47:《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年第3期8:《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总第65期)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卷第3期,2005.510:《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主要参考文献:1,《申报》(上海书店影印本),19822,绍兴旅沪同乡会历届大会报告册3,陶水木:《绍兴商人与绍兴旅沪同乡会》,《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卷第1期,1999.3 《北洋政府时期旅沪浙商的慈善活动》,《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4,陈镱文、姚远:《杜亚泉先生年谱》,《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8卷第5期,2008.105,顾德曼:《民国时期的同乡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从政府和社会福利概念的转变中对地方、个人与公众的忠诚谈起》,《史林》2004年第4期6,于珍、金林祥:《对近代上海同乡组织兴办移民子弟教育的考察——移民自组织的视角》,《教育学报》5卷第2期,2009.47,宋钻友:《民国时期上海同乡组织与移民社会关系初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年第3期8,谢忠强:《试论社会转型与社会整合中同乡组织的民间介入——以清末民初上海地区为中心的考察》,《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总第65期)9,邱国盛:《从国家让渡到民间介入——同乡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37卷第3 期, 2005.510,朱杏珍:《越商与资本主义精神》,《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7卷第5期,2007.10。
11,朱兰兰:《商会档案文献视域中的中国近代商会文化研究》,《档案学通讯》2008年第3期12,孙善根、鲍展斌:《宁波商帮崛起的传统文化因素》,《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第10卷13,孙善根、李政:《近代宁波帮形成的历史因素及其作用》,《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4期14,冯筱才:《乡亲、利润与网络——宁波商人与其同乡组织,1911-1949》,《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