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 让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 松江区泗泾小学 赵宏伟内容摘要:二期课改如火如荼进行已经五年了,种种课改新理念渐渐融入老师们 的课堂教学中然而,在种种课改新理念的驱使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正渐渐 暴露出这样一种现象:车轮滚得越来越快,学生却学得越来越浅,学生的阅读量 显剧增加,阅读速度也有一定的提高,然而阅读能力并没有实质性地提高原因 何在?让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我们在课堂上该“滚”些什么? 关键字:有感情朗读 读写结合 “咬文嚼字” 今年是二期课改全面推行的第五个年头,“新教材”、“新课标”、“新理念” 这些老师口里曾经的热门词汇,随着二期课改深入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听上去 渐渐不再让人觉得“耳目一新”长文短教”、“一课一教时”、“学会取舍 ”逐渐成为老师们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在种种课改新理念的驱使下,我们的语文 课堂教学正渐渐暴露出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语文的车轮滚得越来越快,有的老 师,有的学校甚至能在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将新课全部授完另一方面是课堂教 学显得浮光掠影,学生学得太浅表面上看学生的阅读量显剧增加,阅读速度也 有一定的提高,然而阅读能力并没有实质性地提高。
能不能达到《上海市中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认识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具有独立阅读现代文 的能力:能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见解,有个人的体验与 发现;能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运用工具书和有关资料 ,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这一课程目标,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教学内容的增加新课程,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学生阅读量,阅读速 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新教材第十册为例,全书共40篇课文,8个综合练习,再 加上14篇作文,全书共五万五千多字而老教材全册书22篇课文 ,4个单元训练,6篇作文单从数字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课内的阅读量可以说是 翻了一倍2、教学内容增加,而教学时间并没有相应增加,甚至有所减少按照现行的学生 作息时间表和课程安排的相关规定,一节课由原来的四十分钟减少为三十五分钟 而一周的阅读课课时仍然是每周五节3、社会、学校、家庭对高教学质量的渴求现阶段,考试仍然是检验学生学习情 况的一个重要手段,考试、分数在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的心目中仍占有重要 地位为取得一个好成绩,必要的书面作业以及相应的习题训练是不可缺少的。
考试前进行一系列的复习仍是多数老师的选择,这其实就无形中压挤了阅读课的 教学时间综上几点,老师们在各种压力下不得不把语文的“车轮”滚得快一点 ,以跟上二期课改的脚步老师将“车轮”滚得越来越快,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相应地提高呢?不尽然,我 从平时的观察中发现,学生的阅读主要仍然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第一,阅读抓不 住重要信息;第二,阅读文章时不注重前后内容的联系,缺乏对内容进行整体思 考的习惯;第三,品评、感悟文字的能力尤为缺乏;第四,阅读能力两极分化严 重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来自我们的阅读课教学,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我提出 应让语文课堂的“车轮”滚得慢一点,慢一点,再慢一点!那么,我们可以在课 堂上“滚”些什么呢?一、语文的“车轮”滚慢一点,多花点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地朗读,让学生在感悟 中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 见,朗读对于学习语言是多么重要,汉语也是最适宜朗读的语言《上海市中小 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内容与要求中明确规定:一二年级能自主朗读课文,做 到读音正确,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不唱读、不顿读,能按标点停顿;能读 出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的语气。
朗读时音量适中三到五年级,能用普通话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诚然,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非常重视 学生的朗读训练,朗读的形式也非常多样化,老师引读,生个别读,分小组读, 齐读,分角色读等等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们很多的读都有“为读而读”、“为表演而读”的嫌疑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老师这样的朗读指导:“你能读出洛迪的 勇敢吗?”、“你能把‘爱国’、‘杰 出’这两个词读得重一点吗?”在老师的授意下,学 生抓住了一个词或一句话,可丢掉的却是整篇文章的情感这样读出的感情只是 通过不停地变换语气和语调表现出来的,而非情由心生,情感的自然流露,久而 久之,学生对朗读失去了兴趣课堂上,老师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提到朗读,一部分同学永远低着头,一部分 同学“翘首企盼”着其他同学,只有少数几个同学 举起手齐读时,更是面无表情,味同咀蜡显然,这样的朗读训练是无效的, 这样的朗读也是无效的究其原因?恐怕与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 情感世界密切相关有感情朗读课文和感悟文本是语文课堂“语文味”的重要标 志,也是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外在表征同时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读中悟 ,悟促读”。
如何有效地结合两者,这里我想结合这样两个教学片段来谈谈自己 的看法记得我曾经这样指导学生朗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个片 段:生: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 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师:读了课文,你能说说此时此刻,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吗?生:我一定非常伤心生:我的心情一定非常悲痛生:我一定感到非常悲伤师:是呀!你能带着悲伤的心情读好这句话吗?指名个别读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朗读训练,于永正老师却是这样指导的:生: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 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师:第一段最后一句是比较难读的,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师:可是,伯父不幸逝世了从此以后,周 晔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和谆谆教导了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我想大家现在 的理解比刚才更深刻了师: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心地善良, 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慈祥、善良的伯父了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我相信你的体会会更深刻师:,可是,伯父不幸去世 了,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伯父去世了!从此以 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呢!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 读这句话,用你们的心去体会。
在于老师的朗读指导中,老师并没有提到“悲伤”二字,但学生的朗读却是情真 意切笔者认为老师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准确把握文本内涵,体验文本的情 感是让我们的朗读训练有效的关键当学生真正走到文字的背后,走进作者或主 人公的情感世界,随作者或主人公高兴而高兴,随作者或主人公悲伤而悲伤,随 作者或主人公激动而激动,即使缺少一些朗读的技巧,学生的朗读也一定让听者 “心悦诚服”可见,情感的共鸣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二、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多点时间师生共同“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语文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给人美的享受和想象的空间,通过学习语文,让人 掌握说和写的能力然而,如今很多的语文课堂上,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语文课堂 上,整个课堂教学思路清晰,结构明了,重难点突出,但总给人一种“蜻蜓点水 ”、“走马观花”的感觉究其原因?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缺乏对课文中的重 要词语、句子进行咀嚼、品味和感悟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慢一点,留点时间让学 生读熟读透文本,体会文本的内涵和情感,静下心来寻“文”找“字”,说“文 ”论“字”,感“文”悟“字”去年,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唯一的听众》 。
教学实录>指名读齐读师:小令即小曲,悠悠的小令听起来让人感到?生:使人陶醉师:悠悠的小令,就是慢悠悠,身心放松,让人感到舒适、美妙的音乐齐读词组师:将这个词放到句子中,指名读师:要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将课文前一句话联系起来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吗?生:前面写静,后面写沙沙的足音师:这叫反衬用沙沙的足音反衬林子的静举例:教室里特别静,静得 师:还有什么发现吗?生:“悠悠”、“沙沙”运用了叠词师:大家听一下,我这样写“沙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可以 吗?生:不可以,用 “沙沙沙”的足音说明人很多,而这里说林子里静极了师:“沙沙沙”可以说林子里人很多,也可以是说脚步非常的师:快速的脚步能说是小令吗?师:所以说:沙沙对悠悠,足音对小令语言对称,非常之美师:那如果说,老师把“沙沙”改成“噔噔” ,噔噔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 的小令可以吗?生:“噔噔”让人觉得脚步声很沉重,就没有“悠悠”的小令,舒适、轻松的感 觉了生:“噔噔”这样写脚步声就不美了,而后面是很美的“悠悠的小令”师:多一个字就不美了,改一个词也不美了,这里用“沙沙”最恰当好!我们 自己练习读一读这个优美的句子一句简简单单写景的句子,两个普普通通的象声词,在薛老师读来,却是那么的 美,有着那么丰富的内涵。
找准了品词析句的切入点,用对比这个最好的“咀嚼 ”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咬文嚼字”,不仅仅是懂 得了这里用“沙沙”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感情 !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想一想,我们的学生能经常接受这样的熏陶,何愁不能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呢?三、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留给学生一些动笔的时间,让“读写结合”成 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平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 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注重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书 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那些被选为教材的文章,在写 作方法上,在遣词造句上,在描写技巧上,在文道统一上都具有代表性,只要老 师静心研究教材,解读文本,抓住文本的特点,细心揣摩,精心设计,可以说每 篇课文都能挖掘出“读写结合点”如何扎扎实实地读,踏踏实实地写?我认为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读写结合”,先读而后写,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才 能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有话可写2、明确“写”的要求,从大的方面讲,不同学年段,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 同样的内容,对于写的要求应该有所区别。
从小的方面讲,每一次的写的训练老 师想让学生有什么收获,这是老师在设计“读写结合”练习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单纯为了动笔而写,“读写结合”就没有任何意义了3、“读写结合”的训练应紧扣文本,紧扣文本中心,促进学生的阅读,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