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音乐文化篇第一部分原始音乐(约前8000 年—前11世纪)原始音乐的产生v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v为表达感情和娱乐v音乐在产生过程中曾模仿大自然 音响与鸟类的鸣声v直接起源于劳动生产过程原始音乐的含义 v乐在当时不是单指纯音乐,而是包括诗歌、 音乐、舞蹈在内的综合艺术,它标志着这个 时期的音乐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还不是 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音乐、诗歌、舞蹈三 为一体,不可分割西汉《乐记》:“诗言其 志;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混沌初开时的先民音乐呈 现出诗乐舞混为一体的特点﹡音乐是人民发自内心的感受原始音 乐还没有从功利的巫术活动中独立出来 ,音乐是他们取悦神灵的手段,那些发 自他们内心的歌舞真实表现了他们祈求 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愿 虽然我们从现代的标准来衡量,这些传 说中的远古音乐还很粗糙、原始,还不 成体系,但谁又能说这些音乐不是原始 人类情感、信仰、期望的浓缩和积淀呢 ?﹡音乐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传说中的音乐 正是从各个方面描写了原始人类生活的每个 侧面,其内容涉及战争、求偶、图腾崇拜、 狩猎、种植以及和自然界斗争等诸方面欣 赏这些记载中的乐舞,就如同在我们面前展 开了一幅各氏族部落的先民们现实生活的立 体画卷,一股民族自豪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记载的这首《弹歌》是表现原 始人类生活的古老乐歌,相传在黄帝时已有 歌曲简短精练,虽然仅仅8个字,却表现了 丰富的内容表现了原始人的狩猎生活﹡音乐具有巫术般神奇的功能,可以 求雨、救众生原始时代的乐舞(古乐)云门、大咸、韶、大夏、大濩、大武著名音乐家v夔箫韶九成,有凤来仪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夏、商音乐v夏桀、商纣的音乐享受 v酒池肉林v靡靡之乐第二部分传统音乐(前11 世纪—1911年)传统音乐的奠定时期—(前 11—前221年) v 概述v 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在西周时由周公初步 制定,后人又不断增补而形成一种十分严格 而又繁琐的制度鉴于商朝灭亡的教训,提 出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其目 的就是巩固等级社会礼乐制把处于统治阶 层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 同,规定所实行的礼乐如王使用的乐队可 以排列东西南北四面,诸侯可以排列三面,卿和大夫可以排列两面 ,士只可以排一面乐舞的规模大小也有所 规定,如王的乐舞队伍是64人,诸侯48人, 以下逐级递减,庶人没有享受礼乐的权利 周代制定了很繁琐的典礼,在贵族的政治、 外交、军事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有着各种礼节 仪式,其中很多场面都有音乐配合,而且音 乐形式规定得也很严格。
礼乐制度的实施巩 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 发展,但它将乐置于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 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限制了音乐本身的 发展周代雅乐 v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 会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 ”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六代乐舞是雅 乐的主要内容严格等级制度 v歌唱v高山流水v郑声传统音乐的发展时期—( 前221年—960年)v概述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制 度后,废除了以舞象功的乐舞, 将角抵戏引入宫中,在西汉得到 发展这对后世的音乐艺术的发 展起了重大作用 ﹡乐府 ﹡ 汉魏悲乐 ﹡ 古琴 东汉 《广陵散》《胡笳十八拍》魏晋 《酒狂》《梅花三弄》胡部新声锦筳坐 中庭汉振高声播v繁盛的唐代宫廷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 所用的音乐唐代的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 组成,它是在汉魏至隋唐音乐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多部乐体制创于隋文帝初年,建七部乐,隋 炀帝时增加到九部乐唐代多部乐基本承袭 了隋朝的体制,有九部乐、十部乐,唐太宗 时增加高昌乐,形成十部乐十部乐多在唐 代宫廷为庆祝各种传统节日或欢迎外交使臣 等活动举行的一些重大宴会时演出。
﹡燕乐中代表《景云河清歌》,由协律郎张文收作, 是唐十部乐中惟一的创作音乐,其内容是歌颂天下太 平并为帝王歌功颂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二部伎,立部伎和坐部伎,它晚于多部乐形成,至 唐玄宗时正式确立两者的区分标准是演出形式的不 同,“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二部伎中坐部伎的 演出水平比立部伎要求高两者的演出规模和音乐特 点均有差别,一般立部伎的演出场面非常宏大,人数 较多,即有歌者,最多的《上元乐》演出人数可达一 百八十人,音乐气势雄壮;坐部伎则抒情犹雅,演出 人数较少,一般有三至十二人皇帝音乐家李隆基v“上洞晓音律,由之天纵,凡是丝管,必造其妙, 皆中点拍若制作诸曲,随意即成,不立章度,取 适短长 ,应指散声,皆中点拍至于清浊变转,律 吕呼召,君臣事物,迭相制使,虽古之夔、旷,不 能过也v教坊 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代武德年间(618 —626)开始有内教坊,隶属太常寺武则天时改名 “云韶府’,后又复名开元二年(714)以后,已有 教坊五处:内教坊在宫廷里,外教坊四处,其中两 处在首都长安,另外两处在东都洛阳,直属宫廷, 由宫廷里面派遣中官为教坊使教坊专管雅乐以外 的音乐,歌唱、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教坊所担任的业务有歌,有舞, 也有“散乐”;其成员有男有女。
女艺人中间 依色艺的高低分成等级被选去的美丽的民间 女子要学弹奏琵琶、三弦,箜篌,筝等器乐技 术,也学习歌舞,这样的女艺人被称为“挡弹 家’教坊中的一般女艺人被称为“官人’ 最高级的女艺人属于宜春院,因为她们经常在 皇宫表演,所以又称为“内人”或“前头人” 宋元两代也设有教坊明代有教坊司,隶属 礼部沿至清代,至雍正时始废梨园 梨园弟子 唐玄宗时的三个梨园,一个设在长安宫中,主要 表演法曲,并担任唐玄宗新作的试奏任务;一个 设在长安的太常寺里,称为“太常梨园别教院”, 主要试奏艺人们创作的法曲;一个设在洛阳的太 常寺里,称为“梨园新院”,主要演奏各种民间音 乐在这些音乐机构中,宫中的梨园有从坐部伎 里选出的优秀男乐工三百人;还有女乐工几百人 ,住在宫中的宜春院他们全由唐玄宗亲自指导 ,称为“皇帝梨园弟子”,艺术水平最高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盛v碧云仙曲舞霓裳v唐诗与音乐v琵琶v唐代歌唱家许永新念奴传统音乐的成熟时期(960—1368) ﹡ 概述宋代以前,中国的音乐是一个从原始乐 舞到盛唐大曲、从原始民乐到盛大的宫廷音 乐的进化过程,这是音乐发展的主流两宋 以后,中国音乐开始向民间音乐方向发展, 先后出现了相对独立的戏曲音乐、说唱音乐 、器乐合奏等。
中国戏曲的种类于今有300多 种戏曲音乐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直到 宋金时才渐趋于成熟元杂剧和南戏奠定了 中国戏曲唱腔的基础诸棚看人 日日如是—宋代市民音乐v市民音乐曲子 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种艺术歌曲音乐部分称“曲子”,歌 词部分称“曲子词”曲子萌芽于隋, 在唐、五代时期得到发展,进入两宋则 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曲子主要在民 间流传,民间的歌台舞榭、瓦子勾栏、 茶坊酒肆等,都是表演曲子的场所﹡宋元说唱音乐﹡宋杂剧与南戏 宋代兴起,在元代盛极一时在其发展过 程中,宋杂剧广泛吸取了民歌、曲子、诸 宫调、唱赚等民间音乐的新成就,不断完 善自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体系其 作品也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有深 刻的社会意义,所以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共 鸣,使杂剧在社会上广为传唱,兴旺不衰 ,从而开创了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新 时期南戏”自南宋以来流传近千年,是我国最 早的戏曲声腔之一, 最初是从温州一带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 被流传下来的主要代表作有《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记》、《杀狗记》、《张协状元 》等曲词优美 冠绝古今—一代之绝元杂剧v元杂剧之兴起元杂剧的繁荣,不仅仅标志着杂剧艺术发展的最高 峰,而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是“一代之绝作” ,在我国戏曲史、音乐史乃至文化史中均占有重要 地位。
v著名杂剧家传统音乐发展的高峰(1368-1911) v概述v民歌 是我国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 形式,从传说中最早的歌曲—黄帝时的《弹 歌》开始,民歌就一直在民间广泛流行作 为广大人民缘情而发、表情达意的一种音乐 形式、民歌小曲的内容大多反映了人们的内 心感情和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明清时期, 民歌小曲更是开一代之风,它们以其纯真质 朴、通俗率直的特色深得人们的青睐,以致 在城镇乡里男女老少都听之、喜之、习之、 唱之,成为这一时期颇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 ﹡ 民间歌舞 秧歌 秧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形 式,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等地又称 “社火”,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 ,常在春节、元宵等节日期间及农闲时表 演有地秧歌和高跷两种 ﹡明清说唱音乐v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被视为正统雅乐的宫廷音乐, 由于受到各种蓬勃兴起的民间音乐形式的强烈冲击 ,加之本身僵化、呆板,已呈衰落之势清代是我 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视宫廷音乐的朝代之一,最提倡 音乐的复古、复雅,清宫廷专门组织人力编写《诗 经乐谱》,以彰古乐由于统治者的特别提倡,清 代的宫廷音乐发展到自隋唐以来的最大规模,但由 于它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加之它的内容多附属于封 建帝王的政治权威及礼仪制度,缺乏新鲜的生命力 ,因此并无多大成就。
宫廷雅乐的之衰微、民间音 乐之兴盛在清代已成不可扭转之势,统治者想法设 法更改乐章,制造宏大的场面,也只能是徒有虚名 ,虚张声势,挽救不了宫廷雅乐的没落命运清代宫廷音乐活动清代宫廷音乐主要配合宫中活动,用于祭祀、 朝会、宴会、巡兴等场合其中《中和韶乐》 、《丹陛大乐》、《卤簿乐》为三种重要的音 乐形式 《中和韶乐》在清宫廷音乐中地位最高,应用 于祭祀、朝会、宴会等仪式中,其中在祭祀仪 式上尤为重要清代的重要祭祀活动只用《中 和韶乐》,而且规模最大,共有二百零四人, 有歌有舞,并兼用文舞、武舞在朝会、宴会 活动中,《中和韶乐》则为皇帝、太后、皇后 在升座、降座时运用,规模较小,不含歌舞, 仅用四十人《卤簿乐》主要是皇帝在祭祀、朝会、宴会出入时所 用的仪式音乐,规模也很大,乐队由一百一十六人组 成,在行进中演奏 《丹陛大乐》主要用于朝会、宴飨等场合,在大殿中 站立演奏仅二十四人以歌颂皇帝功德、天下太平 为主要内容清代戏曲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