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弗洛伊德与阿德勒人格理论的比较摘要 精神分析正式建立之后,由于在力比多的性质、自我的功能和潜意识的内涵等基本观点上的分歧,阿德勒于 1911 年建立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开启了精神分析运动史上的分裂之途然而,分裂并不代表抛弃或完全推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他们的工作更多的是在坚持潜意识这一基本前提的基础上,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扩展和修正所以,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理论还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关键词 弗洛伊德 阿德勒 人格心理学引言 阿德勒多被人与弗洛伊德相提并论,笼统归之于精神分析学派,甚至有的心理学读物也持类似的观点;也有人说在弗洛伊德的学生中,阿德勒是第一个“背叛”他的人他创造了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1.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思想上的分歧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的学说在诸如性的因素、人格、潜意识、梦、快乐与痛苦以及神经症的病因和疗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有分歧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个人常常处于与别人和社会相抵触的情况中,阿德勒却认为个人总是在寻求与他人友情和睦的关系;弗洛伊德无视生活的意义和人对来渴望的作用,阿德勒却把它们作为自己理论的中心内容;弗洛伊德视心灵为经常互冲突的不同单元的组合体,阿勒德却把它看作为达到个人的未来目标而协调工作的整合体;阿德勒强调意识作用,而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的作用;阿德勒以社会动机为本原 ,而弗洛伊德以生物动机为本原; 阿德勒对人类未来持乐观主义的态度,而弗洛伊德对人类未来持悲观主义的态度。
可以说,在许多方面,阿德勒的人格理论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相对立的阿德勒尤其坚信,性绝不是神经症的唯一根本原因他说与其他动物相比,人最显著的一点是在体格上的劣势,但是人将自己的劣势通过大脑的能力而转化为优势阿德勒相信,所有生命都在与其“劣势”抗争,都有一种权力意志如果性成为精神病症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那是因为性成为人们权力意志的主要障碍之一一个精神病医生的工作应当是使患者振作起来,重新掌握现实,规劝他跳出被动的地位并重新规划自己的将来2、弗洛伊德与阿德勒在心理动力理论上的分歧2.1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i9 世纪中叶,德国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提出了能量守恒定理这个定理说明, “能.实际上是一个量,它可以转换形式,但不可以被消灭;当能在一个系统的某部分里消失时,它就一定会在该系统的其它地方出现能量守恒定理的提出,使科学家们对人的看法有了改变,出理了所谓动力生理2学这种学说认为,生命机体也是一个动力系统,同样服从化学和物理的规律弗洛伊翻接受了这种新的观念,并把它引入心理学,认为动力学规律不仅适用于人的姐体,同祥也适用于人格,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理能在人格系统中的作用所致他开创的.动力心理学,便是研究人格中能量的转换与改变。
弗洛伊落的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其中操纵人格兰部结构运转和作用的能叫心理能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格可以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人格中某一系统获得能及后,就龙味粉其它系统已丧失能量一个人有坚强的自我,其本我和超我就势必盛弱人格的动力状态是由能盆在整个人格中的不同分布决定的,而一个人的行为则取决于其所具有的动力状态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控侧,他的行为就很有道德;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自我所支配,他的行为就显得很实际;如果能盆还停留在本我,他的行为就具有冲动性一个人想干什么和要干什么,一个人的本质和行为,奄无例外地取决于能量在其人格结构系统中的分布情况弗洛伊德认为,一切作用于人格的能都来自本能本能作为一定盆的心理能,是整个人格结构系统的动力基础那么,人到底有多少种本能呢? 人体有多少种孺要,就有多少种本能,因为一种本能就是一种人体需要在心理上的表现弗洛伊每认为,各种本能归根结底可分为两类: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所有与生命保存有关的本能都称为生的本能,与生的本能相联系的一切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 在弗洛伊德早期的著作中, “力比多.等同于性本能的能量,由于阿德勒、荣格等人的反对,弗洛伊德后期理论发生了变化,把“力比多”这个概念的外延扩大,不仅包括性,而且包括饥俄、锡等所有与生命延续有关的本能能量。
死的本能是促使人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最后的稳定状态,因为不再孺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的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段灭性行为,当它转向内部时,导致个人的自责,甚至自杀;当它转向外部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总之,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无惫识的本能的支配2.2 阿德勒的心理动力学理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受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主义” “强人意志”的影响很深其思想体现在阿德勒理论中为“目的论” ,也可以称为“动机论” 为此,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在其著作《实验心理学史》中,将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称之为“动力心理学”或“动机心理学” 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是自卑感---一优越感阿德勒称,自卑感和优越感是一体面,一枚硬币的两面自卑感所包括的意义很广,它包括不安全感、不完美感、渺小感、不足感等它指的是主体在与客体相比较中感觉到“处于弱势”之感而优越感指得是个体由于感到自卑而必然产生的一种渴望摆脱不利地位,获得安全感、完美感、伟大感、满足感,最终达到一种“上帝的感觉”的动力因自卑感产生的优越感跨越了马斯洛所称的从低到高的心理需求如果能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阿德勒的优越感,将有助于准确理解阿德勒的优越感思想。
对于“自卑感” ,阿德勒最早是从生理学角度对此进行阐述,即生理上的缺陷,后来将此概念扩展至心理上在《理解人性》等后期著作中,阿德勒还将自卑感的来源推得更加遥远他认为,自卑感源出人类祖先阿德勒说, “从自然的观点来看,人是一种低等的生物他的这种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常常呈现于他的意识之中,并随时随地地刺激他发现一个更好的能使自己适应自然的方法和手段这一刺激,强迫他寻找一个能将生存竞争中人所面临的不利因素,排除干净或减到最小的方法就在这时,出现了对心理器官的必然要求,因为精神器官能够3影响适应及安全感获得的过程即心理功能的产生、发展至成熟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由人类摆脱自卑感,追求优越感的渴望推动的. 3.对阿德勒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分歧的总评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规模庞大、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见解奇特,对心理学界影响极其广泛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应包括意识和潜惫识两部分潜愈识的提出使人们知道了精神世界的一个一向被忽视了的奇异领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弗洛伊德发现了性机能在人格发展中的动力作用,对人们重视生物因素,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人格发展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他对性的研究,也冲击了传统的、陈旧的性观念,使人们对性的何题不再感到神秘,促进了性科学的发展。
他强调早期经脸的影响是有科学道理的弗洛伊德对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早期经验发生于儿童人格尚未完全发展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重大的结果,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经验产生的心理印记或创伤今天,重视早期经脸,提倡早期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培养人才的共识,这不能不说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有很大关系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的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各发展阶段中的作用他对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的划分也与心理年赞阶段的科学划分有,一致性这可说是弗洛伊德对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贡献但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也有的谬误弗洛伊德贬低愈识、理性的作用,片面夸大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的作用是错误的他武断地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潜愈识的他把潜盒识的本能和欲望说成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动力,而把意识和理性仅仅看成是本能和欲望的伴随因索,这是不符合人的实际的人类发展的史实和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人是理智的,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上是意识而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的“性冲动是个体精神与生活的基础” 他认为真正个体生活决定于人如何面对外在世界所给的问题和个人的努力方式,弗洛伊德却把人描述为由性的力量所支配,为童年的经验所决定,这种观点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人们当然欢迎阿德勒的理论。
把人看作有意识地指导他自己的发展和命运,强调社会因素的重要性,相对地排斥生物学的决定因素,这必定是一种乐观的态度,也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贡献这种态度加强了已经增长着的对社会科学的兴趣,也使传统的精神分析开始重新确定研究的方向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我们把每一反应、每一冲动、每一活动都看作是个体生活的外显部分,并且还尝试把个体生活看成一个整体从实际观点来说,这样的科学是必须的,因为靠着知识的帮忙,我们可以修正并改变我们的态度4.弗洛伊德与阿德勒理论的相同之处当然,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阿德勒对弗洛伊德的生物学观点很感兴趣,他的“向上驱力”和先天“社会兴趣”潜能的思想均带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生物学化的烙印还曾在 1902 年撰文支持和捍卫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5.结论自从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理论以来,精神分析运动已经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精神分析内部的不断分裂与重组、演变与发展.其逻辑线索是,弗洛伊德所倡导的驱力模式,经过荣格、阿德勒等人的过渡之后,进一步演化为自我模式、关系模式和自体模式,分别对应着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4学、客体关系学派和自体心理学等,正是因为每个心理学家理论的创新与不同才推动了精神分析运动继续向前发展。
6 参考文献[1] 叶浩生 杨莉萍 . 心理学史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叶奕乾 .人格心理学.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3]张书义.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述评.[J]天中学刊.1998.[4]于海超.浅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内涵.[N]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陈坚.阿德勒的心理发展动力机制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黄颖.西方人格理论简述.[D]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07[7]何东亮.人格理论的两个核心范畴.[N] 南京师大学报.1995.[8]龙燕.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D] 武汉大学.2006[9]常素巧.弗洛伊德理论的伦理意义之管见.[N]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10]张宗周.荣格理论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分歧.[N]. 江汉大学学报.1996[11]叶琴 刘爱花 .从阿德勒的人格理论谈心理健康与治疗.[J]武汉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