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层次结构课文共21 段,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 1、2段),介绍廉、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介绍廉颇较详;介 绍蔺相如极为简略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赫、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 位微贱、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对比光鲜,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第二部分(第 3至第13段),完璧归赵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第3至第 5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从推 荐者缪贤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接着,写蔺相如向 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并自告奋勇 接受出使秦国的重任第二层(第6至第 11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与秦王斗争的经过这一层 是“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重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他与秦 王斗争的几个回合中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傲慢无理中,敏锐地看 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然后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 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理无信最后用自己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 利用秦王贪图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同意“十五都予赵”蔺相如取得了初步胜 利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
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 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 宾于廷”两个条件,以获得回旋的余地秦王考虑到弁急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 条件,于是,蔺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 事实,揭露背信弃义是秦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经送 回赵国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蔺相如取得了“完璧归 赵”的胜利第三层(第12、13 段),写蔺相如功成加官,秦赵两国的矛盾暂时缓解这一部分只写蔺相如,不写廉颇,但由于文章开始时对廉、蔺的对比介 绍,人们仿佛可以感到廉颇的忿忿不平第三部分(第 14至第16段),渑池之会这部分可分三层第一层(第14 段),写会前计议渑池之会”是在赵国战败的情况下,由秦 国提出的形势严峻,从而反衬出蔺相如的非凡作用廉颇诀别赵王的一席话,表明 他的忠心和深谋远虑,为后文廉、蔺矛盾的解决作铺垫第二层(第15 段),写会上斗争渑池会上,秦王步步进逼,耍弄赵王,蔺 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秦王终于由“怒”而“不肯”,由“不肯”而“不怿”,虽“不 怿”而不得不“为一击缶”。
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这场短兵相接的斗争写得 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把蔺相如那蔑视强权的凛然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层(第16 段),写斗争结果秦“终不能加胜于赵”,这是会上的胜利 由于“赵亦盛设兵”(暗指廉颇)使“秦不敢动”,这是会后的胜利这部分重点写蔺相如在外交场合中的智和勇和第二部分相比,仍以写蔺 相如为主,但对廉颇的描写的分量增加了第四部分(第 17至第21段),负荆请罪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第17、18 段),写廉颇居功自傲,蔺相如退让回避写廉颇,只写 他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写蔺相如,只写他的行动,透过“称”“望”“引”可以看出他 的内心活动第二层(第19 段),写蔺相如不得已向舍人说明避让廉颇的原因先国家之 急而后私仇”,表现出蔺相如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和命运为重的崇高品德第三层(第20、21 段),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这部分并写廉、蔺二人,写廉、蔺矛盾的激化与解决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