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读书心得ﻫ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心得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心得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镜花缘读书心得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ﻫ镜花缘读书心得 1ﻫ “山黛远,路何歧,此生寥落苦寻诗”,起于仙缘,最终太平一场仙生游,一路以善为伴,一场跌宕起伏的旅行是说走就走的,一生尘缘与花缠绕走过的路,历经的沧桑,会让人慢慢的看淡一切,儒雅之德加身,高尚的独白ﻫ 《镜花缘》这本书的作者是李汝珍,是末年清朝写的一本批判性的小说,正是作者身处的时代,才触发了他写这本书的灵感,他真诚、真实地以小说之名批判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在当时习以为常,甚至毫不起眼的一句话ﻫ 这本书主要叙述的是:先从仙生讲起,周朝,武则天在某一日下吩咐百花齐放,可见这是不切实际的,但百花不敢违反圣旨便召集众花来此为武皇吐露芳香,不料却被玉帝降罪凡间,身为百花之首的百花仙子也难逃其咎,被迫下凡去到了唐家父亲唐敖拥有科考重榜之心,却次次不尽人意,还有一次被陷害,深感落寞的他只好踏上外游之路,经多次周转,唐敖、多久公、林之洋踏上了找寻百花的旅途,途中偶遇各种才女,见识各国风土人情,最终也算看清了一切,想着归隐蓬莱岛,修身养性,不散前缘。
在他们那个朝代,“女子无才便是德”,那时学堂不给女子入学,所以女子无才,即使有那么优秀的人和才智也无处施展,白白沉没了大批优秀女子,而在唐敖等人抵达黑齿国时,却见到女学塾的红红、亭亭两人,这两名十四五岁的少女最让人震撼的,是她们拥有的无尽才华,真是让人佩服,她们全身都散发着金色的光线,自带不同于他人的强大气场,她们诗书礼乐无所不通,和多久公、唐敖探讨学问,涉及音乐文字,学术流派,滔滔不绝,咄咄相逼,弄的倚老卖老的多久公面红耳赤,汗流满面不过后来,还是武则天给了女子展示的机会呢ﻫ 此书介绍了许多国家的奇闻与怪异,如君子国,君子国里的人们都是落落大方,谦卑有序,有些太过谦让了两面的人只要遇到有钱有势的,就露出恭维、小人的嘴脸,主动的讨好他人;而遇到没钱没事的,则露出丑恶鄙视的脸,当之风气就亦是如此,能听进忠言的人又能有多少呢?唐太宗李世民其则为一个深得民心的君主,忠言逆耳利于行,不愧深得人民的忠诚与信任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主子公在女儿国的游历,作者暗暗的在文中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同等,但是女儿国恰恰是“男卑女尊”的制度,那时男子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相反一想起林之洋所遭受的一些事情,就不禁感言:“莫非古代妇女就没有受过吗”?有谁会可怜过她们呢?因此作者在文中让男性从女性的立场去体会缠足等种种陋俗的丑恶与非人道性质。
“田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草”,缘起缘散,花开花落虽不能左右,但我想这就是最好的结果吧ﻫ镜花缘读书心得 2ﻫ "女子无才便是德",突然在一本书中看到这句话让我很是"悲愤"原来古代人都是这种思想,怪不得古代学堂里见不到女子但在《镜花缘》中,我见识到了古代才女她们的魅力是许多人想象不到的ﻫ "苏氏蕙兰织锦回文璇玑图",乍一看,全是字但聪慧的史幽探用七种色调把文字区分开每色中的字都可以组成数十首诗史幽探她满腹诗词,行诗如风,让人敬慕 在《镜花缘》的后一部分是记叙百名才女会面的情景她们阔谈"琴、棋、书、画、医、卜、星相、灯谜",实话说,我的确是看不懂,但她们的浩博才学让我震撼若不是武则天开放女科,这些女子的才华还得不到展示 书中让我领会到了许多国家的怪异和好玩如君子国,君子国里的人都是落落大方,买卖东西都要谦让个半天;还有两面国,两面国的人遇到有钱有势的,就露出恭维、亲切的脸,而遇到没钱没势的,则露出丑恶、鄙视的脸:还有穿胸国,穿胸国的人胸上都有一个洞,他们都再胸中穿一根长竿,把东西都挂在上面ﻫ 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主子公在女儿国的游历也许作者也和我有同样的想法吧,暗暗地在文中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同等。
女儿国,恰恰是"女尊男卑""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所以林之洋误被选为王妃首先得缠足,所谓"缠足",就是裹小脚,有"三寸金莲"之美可怜的林之洋十脚趾都烂了,化为脓水这只是夸张,但他所受的苦痛古代妇女没有受到过吗?有谁可怜过她们?作者在文中让男性从女性的立场去体会缠足等种种陋俗的丑恶和非人道性质 唐敖、多久公在黑齿国的女学塾中遇到红红、亭亭这两名十四五岁的少女最引人注目的是她们极有才学,诗书礼乐无所不通,她们和多九公、唐敖探讨学问,涉及音韵文字、经书义疏、学术流派,滔滔不绝,盛气凌人,弄得倚老卖老的多九公面红耳赤,汗流满面ﻫ 《镜花缘》若出在当时,定会变更一些人的观点这本书中,各种珍鸟奇草,各国的风俗习惯吸引力极大,但其中着重表现对女子的敬重,值得一读ﻫ镜花缘读书心得 3 《镜花缘》是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代表作品,李汝珍花了10年心血才完成的《镜花缘》一书征引浩博,学问涉及琴、棋、书、画、医、卜、星相、灯谜等在小说中“论学说艺,数典谈经”,同时还包含了新奇的思想和新颖 的想象,在我国小说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作者以辛辣而幽默的文笔,嘲讽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冒牌儒生。
在"白民国"装腔作势的学究先生,尽然将《孟子》上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读作"切吾切,以反人之切"这样的不学无术之辈,又是视"一钱如命",尽想占便宜的唯利是图者之流"淑士国"到处竖着"贤良方正"、"德行耆儒"、"聪慧正直"等金匾,各色人等的衣着都是儒巾素服他们举止斯文,满口"之乎者也",然而却斤斤计较,非常吝啬,酒足饭饱后连吃剩下的几个盐豆都揣到怀里,即使一根用过的剔牙杖也要放到袖子里作品以内外比照的手法揭露这些“假斯文”的酸腐气,淋漓尽致地讽刺了儒林的丑态 作者还以漫画的手法,嘲讽和批判种种品质恶劣和行为不端的人们"两面国"的人天生两面脸,对着人一张脸,背着人又是一张脸即使对着人的那张脸也是改变无常,对"儒巾绸衫"者,便"态度温和,满面谦恭光景";对破旧衣衫者,冷冷淡淡,话无半句一旦人们揭开他的浩然巾,就露出一副凶恶的本相"无肠国"里富翁苛刻,用粪做饭供应奴仆"穿胸国"的人心又歪又黑"翼民国"的人头长五尺,都因好听奉承而致"结胸国"的人胸前高出一块,只缘好吃懒做"犬封国"的人长着狗头"豕喙国"的人长着一张猪嘴皆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ﻫ 作者志向中以女性为中心的"女儿国","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
女子的才智、才能都不弱于男子,从皇帝到辅臣都是女子这里反映出作者对男女同等、女子和男人具有同样社会地位的良好愿望虽然自明中叶以来,不乏歌颂妇女才能的作品,但是“女儿国”却是李汝珍的独创ﻫ 在《镜花缘》文本的表层展示的是虚幻浪漫静谧的万般世相,而其深处却一度奔突、冲撞着由生命的酷爱、执着与死亡的敬畏、怀疑的巨大张力支撑起的深厚哀思的宇宙意识,这种对人类生存根本性问题的追问才是小说最具魅力的部分,但在当时背景下,这部分内容不仅不能闪耀出本该有的金属般的光泽,反而成为“封建糟粕”,并且由于其他各方面艺术成就的折扣更遭株连,最终沦落得少有人问津的地步ﻫ镜花缘读书心得 4 王母圣诞,众仙齐聚昆仑山庆贺 百花仙子与嫦娥就百花齐开一事产生争吵,终确定若百花得以齐开放,百花仙子必贬至人间,或为广寒宫清扫庭院百花仙因麻将费心经营数日,其部下接到人间帝王——武则天的吩咐,让百花齐放时间紧迫主子未归,仙子部下遂私下吩咐,让百花违花时而齐放 事毕,百花仙子不忍降尊扫庭院,故投胎人世其父名唐敖,一书香人士,因得梦境为觅百花齐放之仙山而周游四海,见得很多奇人异事,终隐于小蓬莱,与世隔绝其女小山追父之踪,奈父只留一碑,欲其考取功名,遂相见并为之改名唐闺臣。
唐闺臣和众女子皆才华横溢,恰武后广纳贤才,尤设女科,闺臣中学殿元,奈其名不祥,被贬之十一名寻父之旅最终成为回到仙路之行 洋洋一百回,镜花缘线索明朗,言语易懂,简洁凝练,所叙之事大致有二ﻫ 其一是唐敖周游四方,比之于夷狄,天朝虽为政治文化中心,仍黯然失色;其二是众女赴京赶考,谈吐不凡,诗词歌赋,腹中篇章,不亚于男子以女子为叙述主体的题材出现在清朝,是一种进步 唐敖至一国,见其民视燕窝如贱品,路不拾遗,甚惊异其民对天朝人嘲之曰“因燕窝价贵,一肴可抵十肴之费,故弗宴会必以此物为首,既不恶此形似粉条,亦不厌其味同嚼蜡ﻫ 至黑人国,对其人身长而尽黑颇不齿,然而以学问渊博著称的多九公竟被两小黑女讨教得瞠目结舌,面红耳赤,惭愧不已方自行惭愧,连走路都觉得失态,抓紧逃离 另外,“脱尽仕途戾气”的国民让他们自觉俗气逼人;“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的对联也令他们印象深刻ﻫ 文本有一点淡淡的出世意味泣红亭之对联“桃花流水杳然去,朗月清风到处游”,加之另一幅“庭院深厚处,千秋荡漾时”皆营造一种舍世俗,放四海的情怀ﻫ 文中亦有一句“凡有各事,只要俯仰无愧,时常把天地、君亲放在心上,这就是你一生之事了”这是作者借别人之口,慎重地对一生的总结。
当下人或许会对这种“忠君”的传统情怀表示“喷饭”(喷饭一词早在镜花缘中已经出现)但细细斟酌,这种顾己及人的道德训诲比起当下夸夸其谈,虚有其表的伦理规劝,高超很多,清楚很多,坦白很多 百回镜花缘,目之所及,皆人品高洁、学富五车、不计名利之人,常感神清气爽,赏心悦目时时捧读,短暂忘却俗世,令自己置身于一道德高地,不禁沾沾自喜,自命不凡,岂非人间胜事?然奈何双脚触地,又置身于名利漩涡,所谓百回镜花缘,一场春梦,其意莫若此ﻫ镜花缘读书心得 5 《镜花缘》描写女性,既有其胜利之处,也有失败之笔书中形象最丰满的是唐小山,为百花仙子托生,通文墨,学问好,能使羞辱了多九公的两位黑齿国姐妹拜服,能在短时间里写出《天女散花赋》那样的文字由于书整体的价值观是儒家的,这位主角因此是一位不远千里找寻父亲的孝女形象在人群里,我们也能时常发觉她的稳重、识大体等的优点其他几位,像骆红蕖、阴若花、颜紫绡等人,或者有一些武功、神勇,或者明道理,讲事非,都是各有其经验与特性然而总体观之,这一百位女子,其美貌、聪慧,大体都很相像,甚至有些人本身就是某家的五姐妹、六姐妹,除了名字以外几乎辨别不出来,简直就是同一张脸孔这样的描写多少给人乏味之感。
正如一般的观点认为《水浒》前半比后半好,因为前面写的都是个人事迹,像鲁智深、武松等人的形象能写得那样的生动显明;而后面写宋江大军东征西讨,笔墨主要花费在写主将如何英明、布阵如何奇妙,从前的那些英雄好像都没了什么特性,不能不算作一种缺憾 前面说过,整本《镜花缘》的价值观是儒家式的,它歌颂父慈子孝,君明臣忠,让有学问的读书人都在故事中得到敬重同时,它也描写了一群同样具有那些良好品质的少女,通过她们在才女考试中的表现说明女子也能担当像男子那样的任务就作者的时代来看,这样的观点无疑是进步的然而少女也像老学究那样谈《礼》、谈历史,终究是缺少了一些年轻人的灵性除此以外,作者借书中人之口,对通俗化的儒家提出质疑,像奢侈的婚葬礼仪、讲究排场的宴会、是非不明的诉讼等质疑之余,作者又树立起那些海外的"志向国":君子国、轩辕国这种思索和探究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ﻫ 这本书很大的一个不足,在于宿命论、果报论的色调过于浓重,这一方面与我自己不信任转世投胎之类的说法有关书里的好人都有神仙庇佑,逢凶化吉,而恶人都是注定受苦难,下一世要做禽兽的每次考虑到将来之事,最准的恒久是天象、卦象,而且从来没有算错过当然,正史上的星象和市井童谣也遍地皆是,也是一个比一个准,但我宁愿信任是有才智的人依据现状推断将来,而假说成是天象以让人信服。
本书中常有这种宿命的巧合,仿佛都是注定一般不过我们大可不必吹毛求疵,即使在今日,不也有信任那些星座之类的说法的糊涂虫么? 总的说来,《镜花缘》还是给了我许多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