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自命题科目《教育学基础综合(一)》考试大纲命题单位: 高等教育研究所 考试科目代码: 706 考试科目名称: 教育学基础综合(一)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 (一)教育学原理为150分,50%;(二)中外教育史为90分,30%;教育心理学60分,20%四、 试卷题型结构 (一)《教育学原理》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辨析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二)《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辨析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五、考试内容知识点说明【教育学原理】(一)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2.正确理解和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二)考查内容1.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3)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①教育学的萌芽:《论语》、《学记》、苏格拉底与“产婆术”(“问答法”)、柏拉图与《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与和谐发展教育、昆体良与《雄辩术原理》;②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培根与《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洛克与《教育漫话》、卢梭与《爱弥儿》、斯宾塞与《教育论》、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③20世纪以来的教育学:影响较大的教育学学派(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的基本主张2.教育概述(1)教育的概念①“教育”定义的类型:谢弗勒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教育”定义(广义的和狭义的)③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教育的结构与功能①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构成教育活动的最基本要素;②教育功能的分类: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3)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①上层建筑说;②生产力说;③双重属性说;④综合社会实践说;⑤个体社会化说;⑥人的培养说。
4)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①生物起源说;②心理起源说;③劳动起源说 (5)教育的发展及其特征①古代教育的特征;②近代教育的特征;③现代教育的特征 3.教育与社会发展(1)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独立论、教育万能论、人力资本理论、筛选假设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人口等主要社会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3)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等主要社会因素的促进作用4)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①现代化与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含义、现代化背景下教育具体目标的体现;②全球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的特征及其对教育和教育学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变革的基本路向;③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的含义及其特征、知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④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的基本含义、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影响;⑤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多元文化的基本含义、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4.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2)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①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外因交互作用论;②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③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的概念①教育目的的定义;②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2)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①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的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人的全面教育的思想3)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4)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②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6)培养目标①培养目标的定义;②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③我国中小学的培养目标6.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的概念(2)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及确立的依据(3)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基本构成(4)现代发达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势7.课程(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2)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①知识中心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论和永恒主义课程论);②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③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经验主义课程论和存在主义课程论)3)课程类型①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③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4)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积极价值与局限性(5)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6)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7)课程评价①课程评价的含义(广义的和狭义的);②课程评价的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目标游离评价模式、外观评价模式、差距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自然探究评价模式;③课程评价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发功能、诊断功能;④课程评价的范围:学生评价(发展性学生评价、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8)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目标和内容8.教学(1)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①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②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③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②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③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④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⑤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3)教学设计的模式①系统分析模式;②目标模式;③过程模式4)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①程序教学模式;②发现教学模式;③掌握学习教学模式;④暗示教学模式;⑤范例教学模式;⑥非指导性教学模式5)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①系统传授式;②引导发现式;③自主探究式;④示范操作式;⑤自学式6)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①直观性原则;②启发性原则;③系统性原则;④巩固性原则;⑤量力性原则;⑥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⑧因材施教原则。
7)教学组织形式①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班级授课制(概念、形成、特征与评价);②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8)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9)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10)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体现出的教学评价新方向9.德育(1)德育的内涵及外延(2)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3)德育原则①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②知行统一;③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④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⑤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⑥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⑦教育影响的一致性;⑧教育影响的连续性4)德育模式①道德认知发展模式;②体谅模式;③价值澄清模式;④社会学习模式;⑤集体教育模式10.教师与学生(1)教师的概念(2)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构成(3)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4)教师的权利与义务(5)学生的权利与义务(6)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7)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中外教育史】(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二)考查内容§中国古代教育1.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①五帝时期萌芽状态的学校:成均和庠;②夏代的学校:“序”和“校”; ③商代的学校:“大学”(“右学”)、“小学”(“左学”)、“ 庠”、“ 序” 等2)西周的教育制度①“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②“六艺”教育2.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齐国的稷下学宫(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①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② “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③“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④“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⑤教学内容;⑥教学方法;⑦道德教育;⑧论教师;⑨历史影响3)孟轲的教育思想①“性善论”与教育作用;②“明人伦”与教育目的;③“大丈夫”的人格理想;④“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4)荀况的教育思想①“性恶论”与教育作用;②以“大儒”为培养目标;③以儒经为教学内容;④“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5)墨家的教育思想①“素丝说”与教育作用;②以“兼士”为培养目标;③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④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道家的教育思想①“法自然”与教育作用;②“逍遥”的人格理想;③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7)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①“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②禁诗书与“以法为教”;③禁私学与“以吏为师”8)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①《大学》;②《中庸》;③《学记》;④《乐记》3.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步形成(1)太学、郡国学与鸿都门学(2)察举制度(3)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①《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②论人性与教育作用;③论道德教育4)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①关于教育的作用与培养目标;②论学习4.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①西晋的国子学;②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①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② 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③私学发展;④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①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② 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③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④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①颜之推与《颜氏家训》;②论士大夫教育;③论家庭教育5)韩愈的教育思想①“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②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③论尊师重道——《师说》的教师观。
5.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官学的改革①宋代“兴文教”政策;② 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③“苏湖教法”;④“积分法”;⑤“六等黜陟法”;⑥“监生历事”;⑦社学2)书院的发展①《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② 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③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④书院教育的特点3)私塾与蒙学教材①私塾的发展与种类;②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4)朱熹的教育思想①“存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② 论“大学”和“小学”教育;③“朱子读书法”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①“致良知”与教育作用;② “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③论教学; ④论儿童教育6.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与反思(1)黄宗羲的“公其非是于学校”(2)颜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