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环保部等部门联合出台《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作者:来源:时间:2014-12-31 字体:大中小环境保护再添“利器”公安部环保部等部门联合出台《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23种违法情形适用行政拘留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为 全面做好《环境保护法》贯彻执行工作,依法查处环境污染违法 犯罪行为,公安部在部署各地公安机关严厉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 同时,针对该法第六十三条中对环境违法适用行政拘留作出的明 确规定,牵头会同环保部、农业部、工信部、质检总局等部门, 在充分借鉴吸收地方公安、环保等执法一线同志及专家学者的意 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 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已于近日印发,并于 2015年1月1日与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同步实施《暂行办法》针对《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适用拘留的四 项条款,详细列明了 23种具体的违法情形如,首次具体规定 了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等逃避监管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 的表现形式等针对《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提出的承担法律 责任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暂行办 法》中明确规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指违法行为主要获利者 和在生产、经营中有决定权的管理、指挥、组织人员;其他直接 责任人员是指直接排放、倾倒、处置污染物或者篡改、伪造监测 数据的工作人员等。
此外,《暂行办法》还列明了行政主管部门 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时,在移送材料、移送时限、案 卷规范、公安机关受理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该《暂行办法》的印发出台,体现了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 立法宗旨,完善了环境监管行政执法与行政拘留的衔接规范,有 利于行政监管部门依法开展环境监管执法工作下一步,公安机 关将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为指导,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会 同环保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环境污染 违法犯罪活动,积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田 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第一条为规范环境违法案件行政拘留的实施,监督和保障 职能部门依法行使职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 下简称《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 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办理尚不构成犯罪,依法作出 行政处罚决定后,仍需要移送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的案件第三条《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第一项规定的建设项日 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行为, 包括以下情形:(一) 送达责令停止建设决定书后,再次检查发现仍在建设的;(二) 现场检查时虽未建设,但有证据证明在责令停止建设期 间仍在建设的;(三) 被责令停止建设后,拒绝、阻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 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核查的。
第四条《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第二项规定的违反法律 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 行的行为,包括以下情形:(一) 送达责令停止排污决定书后,再次检查发现仍在排污的;(二) 现场检查虽未发现当场排污,但有证据证明在被责令停 止排污期间有过排污事实的;(三) 被责令停止排污后,拒绝、阻挠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 其他具有环境保护管理职责的部门核查的第五条《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通过暗管、 渗井、渗坑、灌注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是指通过 暗管、渗井、渗坑、灌注等不经法定排放口排放污染物等逃避监 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暗管是指通过隐蔽的方式达到规避监管日的而设置的排污 管道,包括埋入地下的水泥管、瓷管、塑料管等,以及地上的临 时排污管道;渗井、渗坑是指无防渗漏措施或起不到防渗作用的、封闭或 半封闭的坑、池、塘、井和沟、渠等;灌注是指通过高压深井向地下排放污染物第六条《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通过篡改、 伪造监测数据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是指篡改、伪 造用于监控、监测污染物排放的手工及自动监测仪器设备的监测 数据,包括以下情形:(一) 违反国家规定,对污染源监控系统进行删除、修改、 增加、干扰,或者对污染源监控系统中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 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造成污染源监控系统不能正 常运行的;(二) 破坏、损毁监控仪器站房、通讯线路、信息采集传输 设备、视频设备、电力设备、空调、风机、采样泵及其它监控设 施的,以及破坏、损毁监控设施采样管线,破坏、损毁监控仪器、 仪表的;(三) 稀释排放的污染物故意干扰监测数据的;(四) 其他致使监测、监控设施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形。
第七条《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通过不正 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包括以 下情形:(一) 将部分或全部污染物不经过处理设施,直接排放的;(二) 非紧急情况下开启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应急排放阀门,将 部分或者全部污染物直接排放的;(三) 将未经处理的污染物从污染物处理设施的中间工序引出 直接排放的;(四)在生产经营或者作业过程中,停止运行污染物处理设施的;(五) 违反操作规程使用污染物处理设施,致使处理设施不能 正常发挥处理作用的;(六) 污染物处理设施发生故障后,排污单位不及时或者不按 规程进行检查和维修,致使处理设施不能正常发挥处理作用的;(七) 其他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的情形第八条《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第四项规定的生产、使 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行 为,包括以下情形:(一) 送达责令改正文书后再次检查发现仍在生产、使用的;(二) 无止当理由不及时完成责令改正文书规定的改正要求的;(三) 送达责令改正文书后,拒绝、阻挠环境保护、农业、工业 和信息化、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等主管部门核查的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是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 有关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
第九条《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直接负责的主管 人员是指违法行为主要获利者和在生产、经营中有决定权的管 理、指挥、组织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指直接排放、倾倒、 处置污染物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工作人员等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 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环境违法案件,应当 制作案件移送审批单,报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第十一条 案件移送部门应当向公安机关移送下列案卷材料:(一)移送材料清单;(二)案件移送书;(三)案件调查报告;(四)涉案证据材料;(五) 涉案物品清单;(六) 行政执法部门的处罚决定等相关材料;(七) 其他有关涉案材料等案件移送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案卷材料应当为原件,移送 前应当将案卷材料复印备查案件移送部门对移送材料的真实 性、合法性负责第十二条 案件移送部门应当在作出移送决定后3日内将案 件移送书和案件相关材料移送至同级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按 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的要求受理第十三条公安机关经审查,认为案件违法事实不清、证据 不足的,可以在受案后3日内书面告知案件移送部门补充移送相 关证据材料,也可以按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调 查取证。
第十四条公安机关对移送的案件,认为事实清楚、证据确 实充分,依法决定行政拘留的,应当在作出决定之日起3日内将 决定书抄送案件移送部门第十五条公安机关对移送的案件,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 足,不符合行政拘留条件的,应当在受案后5日内书面告知案件 移送部门并说明理由,同时退回案卷材料案件移送部门收到书 面告知及退回的案卷材料后应当依法予以结案第十六条 实施行政拘留的环境违法案件案卷原件由公安机 关结案归档案件移送部门应当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交回执等 公安机关制作的文书以及其他证据补充材料复印存档,公安机关 应当予以配合第十七条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 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负责对下级部门经办案件的稽查,发现下级部 门应当移送而未移送的,应当责令移送第十八条当事人不服行政拘留处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 行政诉讼的,案件移送部门应当协助配合公安机关做好行政复 议、行政应诉相关工作第十九条 本办法有关期间的规定,均为工作日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