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石湾民国陶艺名家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13KB
约3页
文档ID:39748061
石湾民国陶艺名家_第1页
1/3

石湾民国陶艺名家1、霍津: 民国年间陶塑名家驼背,人称“驼津”擅塑仙佛人物和动物,尤以塑牛闻名于世传世的牛作品多为素胎,能逼真地再现牛的神韵、形态以及纤细的牛毛,世称“霍津牛”2、霍子厚: 又名文厚,因其跛,人称“跛厚” ,民国年间艺人擅长制作人物,代表作品有《关羽》、《太白醉酒》等,他熟悉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 善于抓住历史人手的典型性格, 塑造得细腻、生动,颇具写实风格常在作品上钤用篆书阴文方形印章“霍子厚制”后开设店号“霍厚记”,又改钤用篆书阴文方形印章“霍厚记造”3、 温颂龄 : 名奇,号颂龄,因其跛足,人称“跛奇”民国时期颇具艺术个性的陶艺家,擅长塑造人物,耻于模仿,喜创新,纯以个人的观察体会创塑人像,在刻画人物性格上有独到之处作品形象古拙,衣纹线条流畅,釉色凝重大方抗战时期,广州沦陷(1938年 10 月中旬),他与儿子和徒弟在香港开了“复兴工业社”,香港沦陷后( 1941 年),温颂龄饿死于荃湾4、林堂煜: 初在刘佐潮处当学徒,学习塑造亭宇小品,后改为学习塑造人物,题材较为丰富,具有刘佐朝的作风,其代表作有“杨五郎”,形貌古朴,衣纹简洁有力其作品常印有“林堂煜造”篆书阳文方章,或“林堂煜作”阴文楷书长条印章。

5、吴灶生( 1902-1981) :又名吴炳南,广东石湾人工艺美术师自小学习拉坯成型工艺,熟习釉料的配制民国期间曾自营陶业,1953 年任石湾工艺四分社经理,1959 年从工业陶瓷厂调到美术陶瓷厂从事釉料研制长期致力于石湾传统釉色的继承发展,特别对红钧釉和结晶釉的配制和批量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石湾上世纪中叶的配釉名师6、廖作民(1904-1957):广东石湾人, 原名廖源新, 又称廖新出生于陶艺世家,在艺术氛围的耳濡目染下从小好学上进,酷爱陶艺少年起到多家陶艺作坊学习陶塑技艺和制陶技术,后随堂兄廖坚学习山公、盆景和器物造型时廖坚与陈渭岩、潘玉书等名家多有往来,探索切磋,从中获益良多 20世纪30年代与弟廖沧创办“利生”陶艺店作品以人物陶塑为主,兼作山公盆景、器物建国后加入石湾工艺生产社早期风格粗犷写意,后期逐渐吸收潘玉书细致典雅之长7、梁华甫(1905-2005):广东石湾人年轻时随父梁福学艺,谙熟泥、釉、火的运用,协助父亲经营“醉石轩”1956年起在美术陶瓷厂创作室研究釉料配制及进行陶艺创作,擅塑人物、鹤、瑞兽等作品以古雅、朴拙、浑厚出名,并配以变化无穷的釉彩8、陈红:生于1906年,又名陈雄,女,擅长山公创作,一直被误认为男性,被称作“男工红”。

解放后在石湾工艺美术陶瓷厂做山公人物,著名作品有《取经》等9、区乾(1907-1958) :广东新会人父区大为清末民初擅塑鸟兽的著名陶艺名家,区乾自幼随父学艺,继承家传,1952 年加入广州人民美术社雕塑工场(后转为石湾美术陶瓷厂)他注重写生体验生活,作品风格写实逼真,讲究神韵和意境他是石湾当代动物陶塑的一代宗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与刘传在石湾陶艺界“双峰并峙”10、马海(1932—2004 年) :原名马其海,男,广东顺德人少年因家贫辍学到广州、澳门等地当小贩、炊事员,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学绘画与雕塑 1956 年进入广州人民美术社石湾工场工作1963年在石湾美术陶瓷厂从事陶艺创作自学成才,兼收并蓄作品以人物为主,多喜塑造历史上杰出贡献和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之士,寄情述志,寓意褒贬11、何秉聪( 1918—1999 年) :本名叔明,号南海陶人,祖籍广东南海早年于南海师范本科毕业, 后获香港教育司署早级教师文凭,在省港多所中小学文、史、 化学及数学等科任教五十余年;课余致力钻研陶艺从未间断,成为石湾陶釉专家,殊有创新之见;任香港艺术馆名誉顾问十五年; 对石湾陶艺独怀深厚感情, 积极参与多次在香港举办具规模的石湾陶瓷展览, 推动陶艺爱好者及大众对石湾陶艺的认识和收藏。

著有《石湾陶艺》 、 《历史、神话与传说》 、 《陶艺杂谈》、《釉与涂釉》等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予“视觉艺术终身成就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