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西走廊的水利纷争与水资源分配制度* [摘要]清代河西走廊建立了渠坝,进行农业灌溉水利纷争是清代河西走廊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这种争水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同一流域上下游各县之间的争水,一县中各渠坝之间的争水争水矛盾的产生,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地方政府制定了详细的分水制度,力求调节共同用水和平均用水,发挥了国家的社会职能但水资源短缺限制了河西走廊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开展河西走廊的分水制度,对今天由"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开展的水利事业,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清代河西走廊;水利纷争;分水制度 清代河西走廊的水利问题,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在两个方面比拟突出:一是综述水利工程和灌溉面积[1],二是梳理"水案"文献[2],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作者以为,这个问题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分析争水矛盾的类型、原因、性质等,并与其他地区争地矛盾比拟,另一方面研究地方政府为解决水利纠纷而采取的分水制度及其作用等问题,以期比拟全面地认识河西走廊的水利问题,并对今天由"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开展的水利事业提供一定的历史经验 一争水矛盾的主要类型、原因 甘肃河西走廊处于干旱区,有大小河流57条。
清代河西走廊各县大修渠坝,充分利用河水、泉水、山谷水来浇灌农田河流所经之处,各县、各渠之间经常发生争水纠纷争水是河西走廊地区主要的社会矛盾,乾露古浪县志?云:"河西讼案之大者,莫过于水利,一起争讼,连年不解,或截坝填河,或聚众独打,如武威之乌牛、高头坝,其往事可鉴也"[3]府县断案即处理争水纠纷的文案,一般存之于档案、碑石、方志中,称为"水案"、"水碑记"、"水利碑文"、"断案碑文",其目的是杜争竞而垂久远,但今天看,它们反映了河西走廊的争水矛盾,和政府行使调节共同用水和平均用水的社会职能以黑河、石羊河等流域为例,河西走廊水利纷争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是河流上下游各县之间的争水;二是一县内各渠坝之间的争水 黑河流域下游高台县,与上游抚彝厅〔今甘肃临泽县〕、武威县之间的争水,主要有镇夷五堡案、丰稔渠口案 镇夷五堡案高台县镇夷五堡处于黑河下游,上游的张掖、抚彝、高台各县往往渠截断水流康熙五十八年,高台县镇夷五堡生员岳某等,向陕甘总督年羹尧控诉,"蒙奏准定案,以芒种前十日,委安苏道宪亲赴张、抚、高各渠,封闭渠口十日,裨河水下流,浇灌镇夷五堡及毛目二屯田苗,十日之内不遵定章擅犯水规渠分,每一时罚制钱二百串文,各县不得干预。
历办俱有成案近年芒种以前,安肃道宪转委毛目分县率领丁夫,驻高〔台〕均水,威权一如遇道宪"[4] 丰稔渠口案黑河西流,由抚彝而高台,高台县之丰稔渠口在抚彝之小鲁渠界内,明万历间修成,渠口广三丈,底宽二丈,两岸各高七尺,厚三丈,渠成水到,两无争竞清末,"近数十年以来,屡遇大水冲塌渠〔提〕[堤],小鲁渠有泛滥之患,丰稔渠有旱乾之忧每当春夏引水灌田,动辄兴讼,已非一日"原因是渠堤不固,以致两受其害光绪三年,经抚彝厅、高台县断令"丰稔渠派夫修筑渠堤,以三丈为度,小鲁渠不得阻滞,……渠堤筑成后,并令堤岸两旁栽杨树三百株,以固堤根小鲁渠谊属地主,应随时防〔获〕[护]不得伤损,以尽同井相助之义以后……渠沿设有不固,即由丰稔渠民人备夫修补,小鲁渠民不得阻滞勒肯,两造遵依,均无异言,各具切结投呈〔抚彝〕厅〔高台〕县两处备案"[5]以上各水案,都是黑河上下游各县之间发生的争水矛盾 石羊河流域下游镇番县〔今民勤县〕与上游武威县之间的争水,主要有洪水河案、校尉渠案、羊下坝案 洪水河案镇番县大河河源之一的洪水河,发源于武威县高沟寨,下流到镇番县康熙六十一年,武威县高沟寨民于附边督宪湖内讨给执照开垦镇番民申诉。
经凉州、庄浪分府"亲诣河岸清查,显系镇番命脉高沟堡民人毋得壅阻",甘省巡抚批示:"高沟寨原有田地,被风沙壅压,是以屯民有开垦之请殊不知,镇番一卫〔金〕[全]赖洪水河浇灌,此湖一开,壅据上流,无怪镇民有断绝咽喉之控开垦永行禁止"乾隆二年,高沟堡民人二次赴上级控讨开垦,镇番县知县"阅志申详寝止"乾隆八年,"高沟寨兵民私行开垦,争霸河水互控镇、道、府各宪,蒙府宪批武威县查审,关移本县,并移营汛,严禁高沟寨兵民,停止开垦,不得任其强筑堤坝,窃截水利,遂取兵丁等,永不堵浇"乾隆十年,经镇番县民请求,上级批准"永勒碑府署"[6] 校尉渠案镇番县大河的另一河源石羊河,发源于武威城西北清水河雍正三年,武威县校尉沟民筑木堤数丈,墉清水河尾泉沟镇番县民数千人呼吁经凉州府监督张批、凉州卫王星、镇番卫洪涣会勘审详[7],"蒙批拆毁木堤,严饬霸党,照旧顺流镇番,令校尉沟无得拦阻"[8] 羊下坝案石羊河上游在武威,下流至镇番雍正五年,武威县金羊下坝民人谋于石羊河东岸开渠,讨照加垦,拦截石羊河水流,经武威县郑松龄、镇番县杜振宜会查[10],镇番民申诉"府宪批:石羊河既系镇番水利,何金羊下坝民人谋欲侵夺,又滋事端,本应惩究,姑念意虽萌而事未举,暂为宽宥。
仰武威县严加禁止,速销前案,仍行申饬"[11]以上校尉渠案、羊下坝案两案处理经过结果:"俱载碑记,同时立碑于郡城北门外龙王庙"[12]以上三水案都是发生于石羊河上下游各县之间的争水矛盾 一县各渠坝间,不仅会发生用水争端,而且对早先的分水方案也易发生控争乾露甘州府志?云:张掖县"渠水易启争端,如八腊、牛王等庙前,有分府固丞及张掖令李廷桂均平水利各断案碑文,近假设知府沈元辉、知县张假设瀛之裁革孔洞碑,而圆通庵又有张掖令王廷赞以孔洞所余添一昼夜加给四工并送泮池、甘泉书院之水碑记"[13]八腊、牛王等庙前的"均平水利各断案碑文"是对新争端的处理 镇番地处石羊河流域下游,沙漠边缘,水源短缺,各坝之间争水亦十分剧烈乾隆时,镇番大路坝屡次控争大红牌夏水、秋水水时少,乾隆五十四年"镇番县大路坝汪守库等控小二坝魏龙光争添水利,并红沙梁多占秋水、六坝湖多占冬水"[14],"大路坝,按粮应分水一昼夜十时三刻,乾隆五十六年控争,奉委武威、永二县勘断,因沟道遥远,拟定水九时四刻;复又控争";大路坝"原有秋水,后因头坝沙患移邱,将秋水一牌全行移去,以致大路竟无秋水,屡行控诉"乾隆五十七年后经镇番县、永昌县会同审理,重新分水[15]。
总之,中国疆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社会矛盾的类型也不同南方山区如徽州人多地少,土地是重要资源,争夺土地的所有权是社会矛盾的主要形式之一;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河西走廊、河北滏阳河流域、关中各灌区,水是重要资源,争夺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社会矛盾的主要形式之一道光?镇番县志?云:"镇邑地介沙漠,全资水利播种之多寡,恒视灌溉之广狭以为衡,而灌溉之广狭,必按粮数之轻重以分水,此吾邑所以论水不管地也"[16]此论虽是对镇番县计粮均水的解释,但也可说明,河西走廊地区人们比拟重视水资源论者说:"由于争水斗争比拟多,故华北的水利社会更多地表达了水权的形成与分配在江南水乡,水资源是丰富的,土地是稀少的,斗争的焦点在争地地方不在于争水……正是水资源的短缺程度的不同才造成了南北水利社会特点的差异"[17]华北如此,西北也是如此 争水矛盾的产生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而有时这两种因素互为因果河西走廊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加上河西走廊南北山地的生态环境变化,引起高山积雪融水减少而河西走廊森林植被破坏,又是因为人为的砍伐山林使走廊南北各山多成为童山,以至减少了高山积雪和冰川形成,从而影响了祁连山的冰雪融水。
当时不少人都提出保护河西走廊南部边缘高山森林植被的问题乾隆十四年?永昌县志?作者指出:"倘冬雪不盛,夏水不渤,常苦涸竭,……且山水之流,裕于林木,蕴于冰雪林木疏那么雪不凝,而山水不给矣泉水出湖波,湖波带潮色,似斥卤而常白,土人开种,泉源多淤惟赖留心民瘼者,严法令以保南山之林木,使阴藏深厚,盛夏犹能积雪,那么山水盈;留近泉之湖波,奸民不得开种,那么泉流通矣"[18]作者指出了河西走廊冰山积雪依赖森林修养、保护森林等问题,并认为应当"严法令以保南山之林木" 造成争水矛盾的社会因素有许多:一是流域与行政区划不一,上游占据地利优势,多拦截河水,使下游涸竭;二是河源水脉融贯,有时确实难以区分此疆彼理;三是土地沙化,水渠渗漏加剧,有些渠坝就要求从其他渠坝划出水时和开垦湿地以增加耕地,势必造成新的用水矛盾;四是迁移回民从事农业,与汉民屯田用水发生矛盾;五是县官处理不力等这些都是水利争端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有时又纠缠在一起肃州与高台县的争水,高台县与抚彝、张掖的争水,镇番县(今民勤)与武威县的争水,镇番县各渠坝的争水,武威县各渠坝的争水,大多因以上原由 二、分水制度的建立和分水原那么 解决争水矛盾的方法,除了新开灌渠外,主要是建立分水制度。
各县之间的分水,按照先下游后上游的原那么分配,由各县协商解决不成,那么由上级协调,甚至调用兵力强行分水高台县镇夷五堡处于黑河下游,上游的张掖、抚彝、高台各渠截断水流康熙五十八年,高台县镇夷五堡生员岳某等,向陕甘总督年羹尧控诉,"蒙奏准定案,以芒种前十日,委安苏道宪亲赴张、抚、高各渠,封闭渠口十日,裨河水下流,浇灌镇夷五堡及毛目二屯田苗,十日之内不遵定章,擅犯水规渠分,每一时罚制钱二百串文,各县不得干预历办俱有成案近年芒种以前,安肃道宪转委毛目分县率领丁夫,驻高〔台〕均水,威权一如遇道宪"[19]这种以兵力临境分水的情形较少见有时要动用巨款交涉,如高台县三清渠渠口开在抚彝厅,"交涉极多,费款甚巨"[20] 一县内各渠坝的分水,由县衙的水利通判、各渠坝的水利老人根据各渠坝分得的水额或水时,按照修渠人夫、地亩、承当税粮和水量来分配水时,并负责日常水利管理、维护各县设立水利通判的时间不一镇番县,约于康熙四十一年设水利老人和水利通判[21]武威县,于乾隆元年设立水利通判一员,管理柳林湖屯科地屯垦[22]古浪县,乾隆八年县令安泰勒石?渠坝水利碑文?中,有水利老人的职责标准:"各坝各使水花户册一样二本,钤印一本,存县一本。
管水乡老收执,稍有不均,据薄查对":"各坝水利乡老,务于渠道上下不时训士,倘被山水涨发冲坏,或因天雨坍塌以及淤塞浅窄,催令急为修理,不得漠视";"各坝水利乡老务需不时劝谕,化导农民,假设非己水,不得强行邀截混争,如违,禀县处治";"各坝修浚渠道,绅衿士庶,俱按粮派夫,如有管水乡老,派夫不均,致有偏枯受累之家,禀县拿究"[23]以后历朝皆有开展乾隆二十年,陈宏谋指出甘肃用水的弊端:"遇缺水之岁,那么各争截灌;遇水旺之年,那么随意挖泻……此一带渠流,或归于镇番之柳林湖,或归于口外之毛目城,现在屯田,皆望渠水灌溉,多多益善上游引灌已足,正可留灌下游,断不应听其到处冲漫,散流于荒郊断港之区也"他要求完善分水制度:"仰即查明境内所有大小水渠,名目里数,造册通报,向后责成该州县农隙时督率近渠得利之民,分段计里,合力公修:或筑渠堤,或浚渠身,或开支渠,或增木石木槽,或筑坝蓄泻,务使水归渠中,顺流分灌,水少之年,涓滴俱归农田,水旺之年,下游均得其利,不可再听散漫荒郊,冲陷道路而水深之渠,那么架桥以便行人其平时如何分力合作,及至需水,如何按日分灌,或设水老渠长,专司其事之处,务令公同定议,永远遵行"[24]这表达了地方政府行使调节共同用水和平均用水的社会职能。
分水的原那么有三种:按修渠人夫分水、照粮分时(计粮均水)、计亩均水 按修渠人夫使水高台县纳凌渠上中下各子渠"按出夫多寡使水,定期十日一轮",新开渠上中下各子渠"按人夫多寡使水",乐善渠三子渠"按人夫多寡,照章使水","旧有殷介、汗章子渠二道,出夫二十一名,灌田一千二百四十六亩"[25] 计粮均水〔照粮分时、照粮摊算〕武威、古浪、镇番等县实行计粮均水武威县有黄羊渠、杂木渠、大七渠、金塔渠、怀安渠、永昌渠等六渠,六渠坝分水的原那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