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性研究到个性确立内容摘要中文摘要:以文明古国著称的中国,在历经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的影响下,造就了具有独特 国民性的人对国民性的分析和把握,为的是将其进一步上升到对人性的肯定,对人 的个性的关注,和对自我的确立的层面承认人的欲望,呼唤对人性的尊重,才能把人的 个性解放出来,才能在精神上塑造真正的“人”关键词:农耕文明 宗族观念忍耐性欲望个性人性忏悔意识责任感 浮上德难题中华民族是一个ri发源至今依然保存完整,以历史悠久和聚居人口众多而闻名于世的 民族远古祖先聚居在黄河流域,在那平缓绵延的河谷平原上,过着“日出而作,日暮而 息”,规律有序而宁静安适的出园生活,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农耕文明这些背景都是贯 穿我们对小国人的国民性与人性研究始终的重要线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一、国民性研究概述从“天时、地利、人和”这一农耕文化观念的浓缩精华中,我们可以剖析岀人的 时空观,自然观和人际观从农业生产对四季气候周期性变化的依赖中,人得到了启 示,认为人生是循环的时间,是一个封闭的圆,人和万事万物都在轮冋之中强调时空连 续性的他们,创造了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的循环往复的时间观念,形成了将个人人生的感 怀,与对历史的慨叹和对宇宙无限的赞颂相交织的强烈而独特时空感。
中国人关注地利, 热爱土地,本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來亲近,同情和爱护自然,习惯了 “生于斯长于斯” 的稳定生活,崇尚安居乐业,安土垂迁,即便他们漂泊流落于世界各地,冋归故里、落叶 归根仍然是他们最热切的期盼和最刻骨铭心的追求而人们的劳动合作和统一协调,让中 国人白觉不自觉地选择了 “大一统”的道路,并从中衍生出了集体观念和以和谐互助为主 题的人际关系网的构建意识中国人向来重视家庭,以及由家庭直接延仲和放大而产生的宗族,集体和国家家” 对于中国人來说,是由血缘和婚缘关系缔结的集团,他们认为血脉是贯穿生命始终的难以 改变的物质,这也决定了由血缘而产生的关系具有不可动摇的稳定性对家的注重,从某 种意义上反映的,正是对血缘的继承的注垂,这也反映出农耕文化对安稳性的追求延续 了千白年的浓垂的家国观念,令中国人在“内”与“外” Z间划出了一条绝对的分界线, 对“自己人”和“外人”采取两套截然不同的行为处事标准对“内”推崇“和谐”,通 过交流互助增进情感和发挥内部协调作用,透过监督,控制,忍让來缓解纷争矛盾和维系 内部团结对“外”采取排斥,抗拒等与Z保持距离的策略,渗透着顽固的保守性,缺乏 包容理解的心态和开放接纳的胸怀。
对“内”与“外”的强烈鲜明对比的认识,有助于我 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交际艺术的感情基调再近一步透视社会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感到有一张妙不可言的网在运作着,美 其名曰“关系网”,每个人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从一个“结”出发可以通过“关系 线” “利益线”与其他许多的“结”相连,而“事在人为”正是贯穿其中畅通无阻的信条 和法则这张覆盖面甚广的人际关系网,犹如一把双刃剑般,让人感到喜忧参半一方面, 它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情,增强了中国人的安全感、稳定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使人 更容易适宜环境,随遇而安另一方面,中国人对它的依赖以及由此滋生的贪污腐化、任 人唯亲、凡事托关系等问题,无形中加重了人们生活的负担和心理的压力,其副作用也相 当显著长期以来,中国仿如一条巨龙般静卧在东方休养生息,她在世界上的地位,正如何天 爵在《真正的中国佬》中提到的那样:“她一直是一颗恒星,一个强有力的,文明开化的 帝国在她的周围环绕着一圈令人羡慕的卫星国,” “所有卫星国都对她惟命是从,视她为 东方世界的最高权威和至尊霸主⑴中国人的口信心和口豪感均來源与“大中华”的国家 定位,的强大对人有着渗进灵魂的影响但同时,这种以老大自居的意识,以及 由此产生的容易满足的保守思想,也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对学习外界新事物,中国人的反 应比较慢,一但学会,又陷于教条主义的困境,流于形式而缺乏创新意识。
从浓重的家族观念的产生,到关系网的构建,再到大国观念的确立,无不体现着中国 人那根源于农耕文化的群居的本能通过对祖先的崇拜和对民族,国家的忠诚,由社会发 展的无限连续性,持久性,联想到族类的不朽——中国人在活着的时候就获得了生存的永 恒感,归属感,依赖感和安全感,从而形成了惊人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但同时,重功 利,讲实际的国民心态,使中国人成为嘴上喊“大公无私”,骨子里却“人不为己,天诛 地灭”,言行分离,不善于合作的“一盘散沙”在深藏的口私劣根性彩响下,社会培养出 来的是家族精神而不是公共精神,是私德意识而不是公德意识,是相对价值观而不是普遍 价值观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的自私与西方人的口私的根源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西方人 的自私,是个体意识的外露,是个性的张扬而人的自私,是个体意识的缺乏,所以 不得不采取的自我保护的表现二、肯定人性,追求个性当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的炮火打破后,中西文化的碰撞冲突和融合交汇随之展开一批 批知识分子在救国图强的道路上不断发起冲锋,认为中国要在当时生存和发展,“立人” 是根本,从而开始了对国民性的研究与批判,以及对人性的寻找和确立的历程鲁迅曾在他的作品《随感录》中感慨道:“中国人向来有点口大一一只可惜没有个 人的口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口大‘。
〔2]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中国人“没有个人的自人”呢?人的历史感和对自然的热爱Z情,使他们常将自身与历史长河的悠远及天地的博 大相比,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人口的众多,明日难保的贫困以及由此而生的忧患意识,更 让中国人为了得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和物欲的满足,而舍弃对自我精神自由的追求为了 维持表面的团结和谐,中国人不得不生活在恪守礼仪和自我克制的环境中,受着种种道徳 规范的约朿,把自己的深厚的真情实感隐藏在礼节仪规当中老子F1: “人Z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草木Z生也柔弱,其死也坚挺;故坚强者,死Z徒,柔弱者,生Z徒⑶ 一言道破了人命如草芥般不值钱,中国人能不小心谨慎地珍惜爱护自己的生命吗?连生命 的价值都得不到应有的认识和尊重,“个人的自大”这些对人性和个性的关注的观念,便 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食,色,性也这是古人对人的自然天性的髙度概括,但是,小国的传统文化, 在注觅将人培养成有功利性价值的人的同时,却要么像儒家那样极力忽视,用礼教规范等 加以束缚,压制人的欲望与人的自然犬性,要么就如道家般对其采取放任主义和自然主义, 任由其自然发展而不加以引导当对人的自然欲望的追求负上伦理道德的枷锁,或是精神 上得到看似自由的放逐,都是将人“模式化”“异化”的表现,被“异化”了的人,怎能 认识自己是“人”呢?故此,我认为,追求个性的解放,首先就得对人的与生俱来的欲望 的存在进行肯定,而不是一味地用孰对孰错等是非道德观念來评价它,甚至压抑,扼杀它。
长此以往,中国人又如何能懂得西方文化中的“浪漫”的真谛呢?又如何超越肉体需求思 索生命的真谛呢?中国人的“吃”文化举世闻名,对美食的精益求精的追求,成为经久不衰的时尚,是 中国人生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但同时,中国人的谈“性”色变,与对“吃”文化的 崇尚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折射出來的某些深层次的问题,是很有深究价值的人类的奥妙Z处在与精神和肉体的结合,肉体是精神的载体,精神借助与肉体而得到 寄宿之所中国人看待“性”的问题上,普遍存在几个误区一方面,人们从异性那里得 到刺激和诱惑,在性生活中得到愉快和美感,另一方面,将这些都视为生理需求加以鄙视 抛弃,甚至有自责感和负罪感一方面,人们在美化生活时无法排除生理的需要,另一方 面,认为生理需要与美无缘,将性生活排除在美化的范围之外一方面,在性生活中只看 到肉体的使用与结合,另一方而,没有看到它对精神的调动和它引起的精神世界的碰撞 性的冲动与吸引,是人的本我,深藏在人的本能和潜意识中如果对之加以否定,压抑和 扼杀,只会使之向另一个极端发展,造成性变态和性压抑相反,如果对之加以引导,升 华,特别是与美的追求结合,得到艺术化的升华,那么这种本能的欲望就得到了进一步的 完善和深化。
说到底,人类的对美的追求,是基于对人的欲望的尊重以及在此层面上的超越,提升和完美化当我们懂得正视而非忽视,尊重而非轻蔑人的欲望时,我们便踏上了 个性解放Z路了三、确立自我,解放个性中国传统思维是以否定个性意识,否定变革,效仿先祖,不敢贸然逾越先例为基本 特征的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王外圣”思想影响下的人们,身上带有明 显的依附性,参与性和实用性,从而练就了随遇而安的惊人忍耐力,并因此被称为实事求 是的人民然而,小国人在天性上更接近道家,道家思想有如吗啡般,为小国人的灵魂提 供一条安全的出路和一服止痛药,特别是庄子所言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与万物, 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使中国人学会了一笑泯恩仇,运用精神胜利法來排解由容忍带 来的苦闷与苦楚正如林语堂所言,儒教是中国人的“工作状态”,道教是“游戏状态”, ⑷道家精神和儒家精神正如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调和着中国人的生活和心性但是,无 论是入世追求功利,还是出世寻求解脱,中国人很少从内心,从灵魂深处叩问自己:“我 是谁?我为什么來到这个世界? ”对口己的认识都不清晰,又如何确立口我,发展个性, 完善人格呢?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高背景文化,生活在其中的中国人历经磨砺,将忍耐性进一步发展 延伸,形成了含蕃内敛的国民特性。
含莆内敛的实质,是通过对礼仪等形式性东西的强调, 削弱人们对本质性的内容的注意力,从而起到更好地隐藏保护它们的作用例如有悠久使 用历史的文字,其会意性和多意性正好展现了人的委婉含蓄的天才再如,正像 鲁迅所尖锐指出的那样,中国人的“讲面子”的特性,就是“将自己的过错加以隐瞒,而 勉强作出一派正经的面孔,”“不以坏事为坏,不省悟,不认罪,而摆出道理来掩饰过错”, 说到底,这其实是一种“伪善”⑸正因如此“表里不一” “亦真亦假” “模棱两可”的现 象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层出不穷,导致了诚信的严重缺失少了 “信”,中国人不得不 对是非真假多加推敲猜疑,为了掩饰口己的过失错误乂养成了找藉口搪塞了事的习惯,甚 至爱上撒谎,因为撒谎能让他们得到非撒谎得不到的好处猜疑心重而主意顾虑太多,使 中国人在集体组织中表现得貌合神离,生活中喜欢开玩笑而又无法达到幽默的程度,喜欢 滔滔不绝而内容等于零,信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瓜田不纳履,李卜•不整冠”而谨 言慎行,崇尚谦虚为的是显示自己的教养而非真的没自信,轻易许诺而不严于践诺对面子的注重,是中国传统中的浓重的羞耻意识的一个反映,是耻感文化的一个外在 表象在探究中国人的人性问题时,我们需将东方耻感文化与西方罪感文化中对人性的不同定义作出对照比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传统上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强调每 个人都具有一种可能为善的本性,天赋的人性是i种可能的善,是善的本质而西方頂认 人性原恶,人生是一个赎罪的过程人性任性,所以在以追求权利为主的官场上,人的权 力要有所制约、限制人性懒惰,所以在以追求利益为主的市场上,人的能力要经受优胜 劣汰的考验人性嫉妒,所以在以追求情感为主的情场上,人要获得爱心和尊重生命的意 识,提倡人木主义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人同形同性,以及那一句“人啊,认识你口己”,使西方文化很早 就开始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人性的关注,以及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的寻找,以求得把人 性向神性的升华由性恶论,原罪论衍生出来的盗火者的献身精神和忏悔意识,使西方人 在超越现实的层面上思索个体口由意志追求的实现,在确立并实现了 口我的基础上开始了 怀疑,反思,质问自我,进一步完善提升口我的历程,着手解决“浮士德难题”,即哲学 上康德提出的自然欲求与道徳律令之间的矛盾的问题⑹那么,究竟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