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阙秦(quē)忤视(wǔ)以飨士卒(xiǎng)以药淬之(cu)B.卮酒(zhī)失其所与(y)目眦尽裂(c)朝济而夕设版焉(zhāo)C.玉玦(ju)参乘(shng)共其乏困(gng)夜缒而出(zhu)D.刀俎(zǔ)戮力攻秦(l)瞋目(chēn)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ū)2.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B.秦伯说,与郑人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3.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同舟共济B.济世安民C.赈灾济贫D.无济于事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行李之往来B.为之奈何人不敢与忤视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而伤长者之意5.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焉用亡郑以陪邻C.使工以药淬之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6.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7.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8.下列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很快就会被他俘虏了B.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于是拿起他的匕首给秦王D.(沛公)脱身独去,已至军矣——沛公已经脱身离开,回到军营9.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A.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即“竖子不足与之谋”)B.大王来何操(谓语后置,即“大王来操何”)C.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表被动)D.问征夫以前路(介宾后置,即“以前路问征夫”)10.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史记》中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称霸一时,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C.《战国策》的作者是西汉的刘向,《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二、阅读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1)下列对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胜败兵家事不期”,“事不期”是说胜败之事,不能预料B.“包羞忍耻是男儿”,是说项羽遭挫折不灰心,是真正男儿C.“卷土重来未可知”,是说如若重整旗鼓,是大有可为的D.“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说人要有骨气,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顶天立地2)对两首诗的鉴赏,表述不当的一项是()A.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否定态度B.杜牧诗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对项羽的自刎持肯定态度。
C.李清照诗充分肯定项羽的英雄气节,赞扬项羽的高风亮节D.李清照诗与杜牧诗,对项羽的看法是迥然不同的,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态度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将括号内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B.晋军函陵(驻扎)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行李之往来(使者)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D.秦伯说(言,道)又欲肆其西封(扩张)(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夜缒而出,见秦伯B.朝济而夕设版焉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4)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以乱易整,不武③夜缒而出,见秦伯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A.①②两个“以”不同,③④两个“而”相同B.①②两个“以”相同,③④两个“而”不同C.①②两个“以”相同,③④两个“而”相同D.①②两个“以”不同,③④两个“而”不同(5)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A.焉用亡郑以陪邻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D.且焉置土石(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郑主要原因是晋想报复郑,与秦并无多大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
B.秦晋之军分驻两地,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C.烛之武因年轻时不得重用,而有满腹委屈和牢骚,对此,郑伯颇为不满,但国难当头,最终还是给予安慰和许诺D.晋侯在秦退军后,并无感情冲动,经过理智分析,毅然决定撤军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谋略,正是他后来成就霸主的重要原因7)文中烛之武的说辞包含了四层意思(文中已标明序号),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中间两层的内容第一层:消除戒心,引起好感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层:晋忘恩负义、言而无信、贪得无厌,暗示秦将受晋侵犯8)根据要求,写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烛之武为了说服秦伯退兵,摆出了保存郑国可能对秦国的好处,这好处是__________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鸿门宴(节选)司马迁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好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驰:投奔C.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D.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臣为韩王送沛公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孰与君少长失其所与,不知D.所以遣将守关者……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倶(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②吾得兄事之三、语言运用与表达1.从“知识”“兴趣”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在语意上形成对比。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勤奋地挤,总会有所收获;时间是掌缝中的沙,如果你不太在意,就会全部漏光2.用“……使……”这种句式概括下文说到的与气候有关的各种因素及其对世界作物产量造成的影响不超过25个字)19世纪以来,世界平均气温已经升高0.7摄氏度研究显示,温度升高会使作物产量减少在低纬度地区,气温即使升高1~2摄氏度,都有可能导致作物减产在中高纬度地区,气候较为凉爽,如果气温升高3摄氏度,再加上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倒有可能增加大米和小麦的产量可是这些地区由于降雨方式的改变和污染造成普遍缺水,就使得这点好处荡然无存此外,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污染物与光发生作用在地球表面生成的臭氧含量增加,也会明显降低作物产量四、作文以“《鸿门宴》里_________这个人物写得好”为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横线上填上课文《鸿门宴》里的一个人物的名字,如“《鸿门宴》里项羽这个人物写得好”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A(B.“眦”读z;C.“共”读gōng;D.“夫”读f)2.C(A.“知”通“智”;B.“说”通“悦”;D.“倍”通“背”)3.A(渡河)4.B(A.非常古义:指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外出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C.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D.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妻子长者古义:敦厚的人;今义:年龄较大的人)5.B(“越国以鄙远”中“以”是连词,可译为“来”,表目的)6.A7.D(D项中“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其他各项均为代词)8.C(C项应译为:于是拿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9.B(B项应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10.C二、阅读鉴赏1.(1)B(2)B2.(1)略(2)D(“说”通“悦”)(3)D(边邑,这里用作动词)(4)D(①介词,因为;②介词,用、凭;③连词,表示修饰;④连词,表示转折)(5)C(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6)C(7)灭郑于晋有利,于秦无益有害存郑于秦有益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1)B(驰:骑马到)(2)D(3)①秦朝时项伯和我交往,他杀了人,我救了他游:交往活:使动,使……活下来/救活)②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三、语言运用与表达1.略2.气温升高、普遍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