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导入: 韩非子有名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对世袭贵族,应“散其党”“夺其辅”;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以秦朝为例,皇帝、三公九卿是中央,郡县长官属于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命,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力牢牢地掌握在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秦之后,从汉代一直到元代,历朝历代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情况一、 汉朝 灭秦以后,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朝早在秦建立之初,有一名叫淳于越的官员,极力主张分封制,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与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的主张相违背,未被采纳,并招来杀身之祸在总结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中,刘邦认为,淳于越的话有道理,秦始皇没有分封诸侯国,无诸侯拱卫,是他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不同于西周分封制的是,汉代的诸侯国全为同姓诸侯,刘邦去世之前还立下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以为没有异姓诸侯,政权就稳固了。
实则不然,到刘邦子文帝时期就发生了淮南王刘长、济北王刘兴居叛乱,贾谊建议文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限制他们的封地大小,政治权利,使诸侯国与中央的关系,就像身体指挥手臂,手臂调动手指一样即便如此,诸侯国的势力并没有因此而控制住,许多诸侯在自己国内可以自行铸币,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经济富足的情况下,招兵买马,诸侯国军事力量也日益强大 在文帝之后,景帝时期,当时身为景帝御史大夫的晁错提出了削藩的建议,晁错的父亲知道后,急忙从老家赶到都城,对晁错说:“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倾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为何也!”晁错答:“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其父说:“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回去后老人喝毒药而死,临终时说:“吾不忍见祸逮身削藩引起诸侯国的不满,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迫使景帝杀掉晁错及其全家,而叛军不退,最后通过武力平定了叛乱 到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武帝颁布“推恩令”,即诸侯国内,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都可以得到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这样诸侯国越分越小,不足以威胁中央,最后找机会再把他们取缔,同时在郡一级行政区划上设置十三州,每个州派出一名官员监督郡县长官,相当于中央的特派员,地位比郡县长官低,但是权力大,后来慢慢有了军权、行政权、财权,成为地方长官,到东汉演变为州牧。
刺史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代地方分权的问题体现在王国问题上,而在唐代,则表现为藩镇割据二、 唐朝跟汉代地方上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不同,唐代地方管理呈现道-州(郡)-县-乡-里等多级制,同时还在军事要地设置军政长官,即节度使,以保卫边防在早期皇帝贤明能干时,国家安定无事,中央可以很好地控制地方高宗、武后时期唐代兵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节度使可以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内自行招募职业军人,以前将领与士兵分离,现在军人只知有将,不知有朝廷,成为边镇节度使的私人武装,形成割据势力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实力强大,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也成为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平定后,是不是藩镇割据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安史之乱带来严重的后果,当初为了抵御叛乱,统治者慌忙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了许多新的节度使、防御团等大小军镇,后来扩充到全国在安史之乱后形成新的藩镇割据,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请同学思考,五代建立者有何共性?均为节度使或大将军,以军权夺政权,北宋皇帝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坐上皇位的,他会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吗?请大家阅读13页第一自然段。
三、 北宋 北宋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上台,经历过五代十国的乱象,赵匡胤深知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性,夺得天下的第二年秋天,杯酒释兵权,把石守信等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强干弱枝这是他在军事方面的措施在行政上,武人出身的赵匡胤大肆重用文官,重文轻武,地方长官由文官担任,同时还设通判监督他们财政方面,设三司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运到中央,地方没有钱,就没有叛乱的经济基础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措施,宋太祖加强了中央集权,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请大家思考这种制度是不是完美的,有没有弊病?【历史纵横】官僚机构庞大,人浮于事,造成冗兵、冗官和冗费的局面四、 元朝 北宋之后,南宋王朝在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中勉强支撑了多年,最终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灭亡蒙古人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统一请大家看地图“元朝行省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自己籍贯所在行省的大致范围通过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元朝疆域十分辽阔,我们今天的“省”这个行政区划跟元朝的行省有密切关系 “行省”的全称是“行中书省”,元代把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区单独划出作为中书省,由中央直接管辖,其他地区则任命官员行使中书省的权力,由他们代为管理,所以称行中书省,即行省。
行省长官的权力较大,拥有经济、军事大权,有利于地方管理,但是中央不担心地方权力过大,形成割据势力吗? 第一,行省制度是不得已的选择;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蒙古人入主中原,中原文化比他强,加上汉族对蒙古族统治中国有敌意,那么元朝要很好的治理地方,就必须给予一定的权力给地方,镇压地方反叛,因此创立了行省制度第二,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要受到中央节制第三,从行省的分区来看,元朝统治者尽量避免独立地理单元为一个行省,而是犬牙交错,防止在有利的地理条件下,行省发展为割据势力有了以上制约条件,行省制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他管理地方的有效性,又尽量避免了他对中央的威胁,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通过学习上面几个重要朝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中央集权的时候多,地方分权的时候少,各朝各代通过各种方式使得中央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是历史的进步君主专制的演进 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换句话说就是国家大事谁在主导,谁说了算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影响君主专制的大多是丞相,因此,君主专制的演进即是君权与相权的斗争过程。
一、 汉朝 汉承秦制,上节课讲到地方上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在中央官制方面,也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西汉的第一位丞相是开国功臣萧何,汉高祖刘邦十分倚重,给了他三个特权一是在皇帝面前不用称自己的名字;二是可以穿着鞋进殿朝觐;三是可以佩剑面圣特权之外,作为丞相的萧何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这与秦朝时丞相的地位有了很大差别汉朝丞相权力大,意味着什么?君权受到严重削弱思考:面对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1) 任用布衣为相2) 汉武帝时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得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执行机构)3) 到东汉时期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朝被汉武帝扶持起来后新的问题产生,中朝取代了外朝,权力很大,不受皇帝控制时,依然不利于中央集权,到了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完善,相权才很好的被皇权控制二、 唐朝 三省六部制的前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三省制,三省分别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有封驳权,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
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丞相权力一分为三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吏部管官员考核、调动;户部管户籍、财政,礼部管礼仪、教育;兵部负责军政,刑部管刑法,工部负责国家工程建设假如武汉市要在流芳修建一所生态环境博物馆,按照三省六部的规定,执行顺序是怎样的?三省六部制有什么意义?(1) 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2) 三省相互合作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纵观中国历史,三省六部制解决君权相权矛盾的效果最好,宋代沿用了分散相权,加强君权这一思路三、 宋代我们一直强调宰相的权力很大,那么宰相都掌握哪些权力呢?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唐朝是从执行过程来将相权一分为三,宋代则从相权的具体内容,将其权力一分为多新设了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等官员这些官员都行使宰相职权,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三司使分割财政权,枢密使分割军事权,如此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请同学们看学思之窗,思考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什么问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与相权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相权的扩大限制了皇权四、 元朝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总理政务,为宰相府六部由中书省指挥,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继承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突出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判断:自汉至宋是怎样解决君相矛盾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正是因为皇权在任何一个朝代,都面临着被臣下分权的危险,所以每个朝代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来保障皇权独尊,皇权与相权此消彼长相权被削弱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严密的行政机构,中央细化庞大化的机构扮演了另一个宰相的角色,皇帝权力并没有增强,专制主义也没有强化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官职官制制定出来之后,但具体由谁来担任相应的职位,还需要选拔,从汉至元的选拔制度主要有三种:察举征辟制,九品宗正制,科举制一、 察举征辟制 自汉代始,选拔官员常用的办法是察举,主要考察人是否品德高尚有孝心,官员是廉洁,符合条件的,就由下至上推举到皇帝那里,授予一定官职征辟不常使用,是察举无人时的一个补充,当皇帝听说某人很贤能,就由上至下把他提拔起来,授予官职为国家效劳察举的依据是道德,道德不好考核,往往容易出现腐败的现象征辟非常态,选拔官员本身数量有限,其中真正有用人才的比例更小,不利于国家选拔人才二、 九品宗正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文帝曹丕制定九品中正制。
把人才按照家世、道德、才能评为九个等级,被评为高等级的可以做高级官员,被评为低等级的只能做低级官员中正就是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官员,由世家大族担任这些品评官将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子弟评为高级,出身寒门的评为低级,发展到后来,只看门第,不看德才,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的局面,有失公允,且选拔不了真正的人才,不利于国家统治九品中正制一大弊端是不公平,请大家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选拔官员最公平?考试三、 科举制 对,考试,科举制就是以考试为主要内容的选官制度,它的形成与完善经历了好几个阶段:(1) 隋文帝杨坚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2)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 唐朝,太宗、武后、玄宗对科举制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