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段祺瑞人物论文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6KB
约6页
文档ID:209566308
段祺瑞人物论文_第1页
1/6

一、北洋之虎将段祺瑞作为“北洋军阀集团中仅次于哀世凯的第二 号角色”、“北洋各派军阀中资格最老、势力最大,并率 先登场执掌全国的统治权”①的皖系首领,他跟多数人 印象里的军阀相比有所不同:“尽管担任陆军总长,段 在直接掌握军队或控制行政区域时,却没有形成军阀式 的政治基地他的影响是基于他的资历、威望和手腕, 尤其是他有一大批个人追随者②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年号正道老人,也 被时人称作“段干木”、“段合肥”,或被尊称“芝老”、“芝公”1865年生于安徽合肥,北洋军阀皖系首领, 安徽合肥人父母都是农民,以租地耕种为生1885年,段祺瑞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取了李鸿章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最大的陆 军军事学校一北洋武备学堂,成为炮兵科的第一批学员巾于当时德国是被公认的陆军强国, 所以李鸿章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奏请选派五备留学生五人出洋留学德国”③经过严 格考核,段祺瑞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于1889以官费赴徳国入柏林军校学习炮兵,后到 徳国克虏伯炮厂继续学习半年学成冋国“奉派为北洋军械局委K”④1891年被派赴威海 办理随营武备学堂并任算学和炮学教官1895年袁世凯于天津小站练兵,组建了 “新建陆军”。

段祺瑞在武备学堂总办荫昌的推 荐下进入了 “新建陆军”,这只“北洋之虎”便并成为袁世凯极为信赖的心腹,与冯国璋、 王士珍被称为“北洋三杰”段祺瑞以其学兼中丙,成为袁世凯“编著训练新军用军樂教材 的主要智囊人物”因屡屡参与、主持各类军事学堂及军队训练,其门生故旧众多,遍及北 洋各系又历任北洋常备军第三镇翼长,第四镇、第三镇、第六镇统制,署理江北提枰等要 职⑤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段祺瑞多次向朝廷进言,谓共和思想“颇有勃 勃不可遏之势”,⑥并联名46名北洋高级将领,奏电要求清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 共和政体”,⑦并以兵谏为要挟当袁世凯篡夺大总统宝座后,段祺瑞随之被袁世凯委以陆 军总长,成为袁世凯政权的主将,在内阁中连任7届陆军总长其间也经历了巾拥 袁转而反袁、反洪宪帝制、讨伐并平叛了张勋的复辟“闹剧”,此以“三造共和”的功臣而 自居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贿选政 权,通电拥戴段祺瑞为国民军大元帅1丨月中旬,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在天津举行会 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以段祺瑞为临时执政但“三•一八”惨案导致了段祺 瑞执政府的垮台,皖系北洋军阀集团也不复存在。

从此段祺瑞隐退津门,表示只谈佛经不问 政治随着H本对华侵略的加紧,tl本特务土肥原等企图拉他山山,组织一个与南京国民政府 相对立的完全效忠于口本人的傀儡政权,段祺瑞没有答应1933年蒋介石派专使迎段祺瑞 到上海,并专意念佛,坚持吃斋于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因病不治去世,终年72岁段祺瑞一生没有自己的房产,他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 理”他一生酷爱围棋,资助过大批的围机手,包括吴淸源、汪云峰和顾水如等,被称 作“中国围棋的大后台”在弥留之际,依旧忧国忧民,留下亲笔遗嘱“八勿”,阐述复兴之 道,足可传世可是过去的论著大多基于“反军阀官僚”的理论模式,对段祺瑞持笼统的否定,使得人 们忽视了段祺瑞维护民国共和政体的努力和民主宪政的努力二、段祺瑞的共和思想民国初年有这样的说法:段祺瑞(1865 — 1936)有“三定共和之功,一匡天下之志⑧ 其中“三定共和”指的是1912年初他领衔通电赞同共和,逼清帝退位;1915年5月,反对 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共和;1917年7月率先讨伐张勋复辟,恢复共和但大多数的论著 却以“军阀统治”为名认为“三造共和”乃其实现独裁的权术,但笔者认为,“三定共和” 虽非他个人之功,但他的积极作用不可磨灭的,在“三造共和”中段祺瑞的共和思想也促进 了中国近代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1. 首造共和1911年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处于土崩虬解之势,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以求稳定局势 经袁世凯推荐,段祺瑞任第二镇军统(师长),兼任第一军军统、湖广总督,驻湖北孝感 段祺瑞深知革命之声澎湃已久,再盲目效忠清廷实非良策他了解只要促使南方举哀世凯为 总统,则共和可望1912年丨月26日,由段祺瑞领衔46名将领签名的电报发到北京,一 致要求“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 2月5日段祺瑞为首的第一军 将领又发了封紧急电报:“共和M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仍因二三王公,迭次 阻挠,以至恩旨不颁,万民受困……盖国体一日不决,则百姓之兵燹冻馁死于非命者日何 啻数万瑞等不忍宇内有此败类也,岂敢坐视乘舆之危而不救谨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 剖陈利害……⑨”这篇电文着墨不多,但言辞激烈,态度坚定虽然得到了袁世凯的授意,但这份“叛逆胆识”却不是每个北洋领军人士敢为的,有人 说段祺瑞“当时之赞成共和,不可谓纯粹承袁之意旨也”,这的确是事实但在德留学期间, 段祺瑞在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同时,也深受西方先进民主思想的影响,对淸廷的陈腐没 落深恶痛绝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宫从西安回京,沿途各地官吏都行跪拜大礼 迎送,可段祺瑞率领全军将士持枪列队,整装肃立,以军人姿势走向御驾,立正,敬礼。

这 些“叛逆”行为足可说明其蔑视腐朽清廷,向往先进共和体制的心迹由來己久2. 再造共和当袁世凯正加紧实行帝制活动时,段祺瑞是公开反对帝制的,1915年12月13日,袁 世凯匆匆进行“登极”仪式,接受百官朝贺,段祺瑞并未参加其反对哀世凯称帝、维护共 和主要的原因,并不在于他与袁世凯父子个人的矛盾他对局势早己洞察清晰,深知帝制不 得人心他曾经对徐树铮、曾毓隽说:“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袁世凯) 登基,国人其谓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3. 三造共和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后,黎元洪继任代理总统,段祺瑞以国务总理掌握实权他 们之间各以不同的国际势力为背景,争权夺利,逐成了 “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争”1917 年的“参战”问题使双方冲突激化6月,张勋以调解黎、段的冲突为名,带三千“辫子军” 进京,乘机演出了一场清帝复辟的丑剧,史称“张勋复辟”段祺瑞获悉后立即组成“讨逆军”,自任总司令,于7月5日誓师天津马厂,宣布张勋 八大罪状,带兵五万余人进军北京,讨伐张勋12 H,讨逆军攻入北京,“辫子军”一触即 溃复辟丑剧仅十天,就完全失败了,段祺瑞赶走张勋后,恢复共和政府。

段祺瑞在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复辟帝制的呼声中,击垮了张勋,重新上了台,因 而他得到了三造共和之美誉虽然有府院之争体现了军阀之间的个人及所代表帝国主义势力 间矛盾,但他出任国务总理期间,解决了不少纠纷,扫除了很多荆棘,维护了中国的民主共 和政体,这一举不能不说是明智的封建帝制的倾覆和共和制度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长期 奋斗的结果;袁世凯恢复帝制和张勋拥清复辟的失败,也主要是全国各阶层人民猛烈反对的 结果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代,段祺瑞就是在这个动荡的历史时期思想发 生了转变,他主张共和,坚持反对帝制,并勇敢地付诸于行动,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其“有野 心”、设圈套”、“玩弄权术”,他能够坚定地倡导与维护共和是有其深敁思想基础的,但段祺 瑞作为北洋军阀集团中地位仅次于袁世凯的一个重要人物,能够首先站出来主张共和,能够 对袁世凯恢复帝制采取不合作行动,能够起兵讨伐拥清帝复辟的张勋,在当时对民主共和维 护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一点应当充分肯定解放初期,曾任段祺瑞政府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到北京后,将段祺瑞的历史扼要书呈毛泽 东毛泽东对他曾有一番评论:“有功有罪,己经化敌为友了嘛。

总之,段祺瑞为共和奔走 筹划,四次发电逼迫清帝返位,三番五次奉劝袁世凯放弃称帝打算并以行动抵抗,以武力赶 走张勋,主张共和、维护共和、反对帝制的事实和影响是应当予以承认但段祺瑞为政期间 最大的贡献在于1925年担任北洋政府临时执政时组织制定的一部宪法草案,史称《中华民 国宪法案》,也被后人称为“段记宪草”,里然该草案事实上并没有经过国K会议通过而实际 应用,但这部宪法草案是一部体系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宪法草案,也体现/当时中国社会发 展的需要,具有很浓厚的宪政精祌,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是中国民主法制建没的进步三、段祺瑞的宪政思想宪政即立宪政体,也叫“立宪政治”、“宪法政治”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 心,即依照宪法治理国家众所周知段祺瑞是北洋军阀中著名的皖系将领,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使得中 国社会动荡不安,段祺瑞六次执政,且其思想在不断发展,由最初的反对帝制、提倡共和到 开国会、定宪法,这些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宪政思想却巾于其军阀的性质在各类著作中饱 受批判,被称之为“军阀欺骗之手段、权力争夺之骗局”但是我们不得不认淸在当时的社 会时局之下,具有这种思想的“军阀”实属不易,更何况公开其思想和实践其思想。

基于处 理全国政局的谣要,北京政变后直系势力失去了全国政权,但在长江巾下游地区及河南等省 的根基并未动摇,他们联合起來与反直系同盟对抗加之直系及反直系内部均出现裂痕的迹 象,中国随时都有再度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危险如何收拾这一混乱局而,将各派势力予以稳 定、促进中国的统一?在山山后的段棋瑞看来,召集全国各派系势力通过会议的方式解决纠纷是最好的也是最 切合实际的办法,因此他于就职当天立即宣布将在一个月内召集善后会议以解决时局M题, 并且准备在稳定企国政局后草拟制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來约束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篡 权、腐败和割据有些著作在论及此次善后会议时,认为这是段祺瑞为实现其独裁的军阀统 治的手段,是在镇压或变相镇压国P、j的民主实力,可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拟定与会的成员中, 国民党人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除此之外,当时云南唐继尧等两南地方实力派亦与孙中山的 南方革命政府有联系,他们在善后会议中实际上时代表是准孙派,因为作为南方政府首脑的 孙中山是能对他们施加影响的,尽管他们始终抱有联省自治的主张在当时拟定的与会成员是否参加会议尚未明确的情况下,撇开孙中山所代表的进步民主 势力,善后会议很有可能归于失败,如果出现这种局面,段祺瑞将在政治上无从立足,这是 他所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为使会议成功、协调好与国民党人的关系,成了上台的段祺瑞工 作中的一个重点,故他一再催请孙中山北上当孙中山抵达天津后,又多次派许世英等人携 善后会议条例草案到天津与孙中山磋商,希望能与国民党人达成一致的立场,支持制宪的主 张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段祺瑞在重掌权力的同时,积极地进行制宪活动,以希冀 在中国能够实现权利相互制约的宪政政治,这种思想在当吋的其他军阀之中是很难能够看到 的通过善后会议的召开,通过与地方军阀及南方国民党势力的妥协与协商,來达到制定宪法的目的四、段祺瑞的宪政实践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各派军阀均认识到在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只有实行 “民国”才能维系其存在因此段祺瑞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进行了立法活动,尤其 是以1925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最具代表性1. 确立了分权与制衡的宪政体系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则是宪法的实施,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宪法产生的大致程 序是:先由国会召开宪法会议,再由宪法会议推选若干议员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 委员会负责起草、审议宪法草案,然后交宪法会议三读通过,最后由总统公布在形式上, 他允许国会享有制宪的各种权力,包括起草、审议、议决、公布。

但是,段祺瑞任临时执政 时期,北洋军阀己经四分五裂,日暮途穷,政府权轻,实为傀儡,如果按部就班,继续 沿用以往的制宪程序,然难以驾驭国会制定为己所用的宪法了于是段祺瑞变更常规,重 定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