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羟羟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2.19KB
约10页
文档ID:339792972

5 国家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2.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3.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清、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2.教学难点: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掌握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南京大屠杀惨案新闻资料及“新闻评论”知识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给同学们深沉、低缓的语调独白下面的文字出示课件1)同学们,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2014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体知识教师:布置预习这则新闻评论,了解什么是新闻评论及其特点,在课堂上交流。

预设:教师点拨指正出示课件4、5)新闻评论,对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作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也就是: 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 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③ 内容贴近,题材广泛; 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2.写作背景教师:教师出示这则新闻评论背景的课件,讲解这则新闻评论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则新闻评论内容做准备预设:(出示课件6)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3.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7)教师提示:注意“杀戮”中“戮”,“惨绝人寰”中“寰”的读音2)分一分多音字出示课件8)(3)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9、10、11)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缅怀:怀念;追想(以往的人或事)初衷:最初的心愿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

悼念:怀念死者,表示哀痛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呓语:梦话妄图:狂妄地谋划辱没:玷污;使不光彩遁形:隐藏形体捍卫:保卫(多用于抽象事物)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彰显:鲜明地显示磅礴:(气势)盛大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 点人寰,人间 丑态百出: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贯,贯穿 教师提示:“沧海桑田”形容世事变化很大,不能从字面上理解成海边桑树苍翠、荷叶田田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出示课件12)(教师巡视,学生读了课文后,自行归纳学生回答: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1.同学们,我们一起看看课文题目——《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分析一下其妙处出示课件13)预设1:题目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 预设2:标题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2.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14)教师:同学们,读一下文章开头,思考后回答问题学生1:这篇文章是引用宝鼎铭文开头的学生2:这样写的作用有二,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3.第1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14)教师提示:同学们,记叙的顺序有顺序、倒序、插叙、补叙四种形式,上面这句话是什么记叙顺序? 教师补充: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什么是插叙出示课件15、16)(1)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2)考查形式①选文××段采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②××段能否去掉?为什么?(3)答题技巧①根据插叙的特征判断记叙顺序;②明确补充说明的对象;③答题格式:补充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预设1:上面这句话运用了插叙出示课件14)教师:运用这种记叙顺序写有什么好处?预设2: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4.第2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17)教师点拨:(出示课件18、19)(1)什么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而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论证”的问题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2)考查形式①选文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②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答题技巧①把握论证方法的特征及作用;②辨析相关句子,判断论证方法及证明的观点;③答题格式:运用了……论证方法,通过……(论据),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学生认真阅读第2段的文字,思考后回答,教师再指正学生: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出示课件17)5.第3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出示课件20)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这段文字后,思考并回答。

预设1: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预设2: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6.第4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出示课件21)教师:同学们阅读第4段文字,小组讨论,然后回答学生1: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学生2: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7.第5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22)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5段,分析并回答预设1: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预设2: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8.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23)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最后一段,分析并回答教师点拨:(出示课件24)分析结尾的作用(1)考查形式:文章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2)答题技巧一般用以下格式答题:①总结全文,得出……的中心论点②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发出……号召/提出……希望。

预设1:介绍了南京的命运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出示课件23)预设2:其作用是,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五、深读课文,拓展探究1.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出示课件25)教师点拨:(出示课件26)厘清论证过程(1)考察形式作者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请简要分析本文(某部分)论证的过程2)答题技巧①文章首先提出……这一论点/引出……论题;接着,使用了……论证方法/从……进行了论证;最后提出……的结论/强调……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②首先列举……事例;然后从……角度/运用……论证方法,对……进行了论证;最后得出了……结论,证明了……论点学生1: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学生2: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学生3: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

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六、精读细研,品味语言同学们,本文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阅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出示课件27)1. 语句呈现:(出示课件28)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预设: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2. 语句呈现:(出示课件29)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学生细读后分析,讨论回答预设1:句中的“那些人”指日本右翼分子预设2:“丑态百出”指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3. 语句呈现:(出示课件30)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预设: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4. 语句呈现:(出示课件30)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预设:句中的“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5. 语句呈现:(出示课件31)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预设:句中“何等”,是“多么”的意思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6. 语句呈现:(出示课件31)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预设:句中的“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七、课堂小结1. 这则新闻评论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32)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这则新闻评论针对2017年12月13日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公祭一事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中国有能力、有力量的坚定信念2. 同学们,通过这则新闻评论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33)(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1: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吸取灾难的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