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语义的动态模糊一、语义动态模糊的历时分析 语义的模糊性可以说是随着语言的存在而诞生正如伍铁平教授所说:“语言的古老性和语言的模糊性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语言中的词愈往上追溯,它的模糊性愈加明显 这句话也说明,语词的模糊性从古至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语词的模糊性的历史演变存在着下列几种现象:1原始意义和派生意义始终模糊所谓原始意义是指词产生时的意义,也可称为本义;派生意义是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可称为转义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的词的意义自始至终都是模糊的,例如: 汉语的“打”字原为“击”义,意义较为模糊唐代时开始虚化,但仍不失其模糊性,如韩偓偶见诗:“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梅这种“打”字发展很快,到宋代已是“触事皆谓之打了”由此看来,“打”字的意义始终都是模糊的英语中的sad,其原始意义为“快乐的”,可现在却作“悲伤的”、“忧愁的”解,两意截然相反,为何缘故呢?原来sad是由satt转变而来的,sattfull,satisfied,contented,happy古人注意到一个满足的人多是不活动的,故sad便有了“镇定”(calm)之义随后古人又注意到一个镇定的人多为深思熟虑的,因此,sad又有了“严肃的”的意思。
再进一步严肃的人常不免会忧闷(gloomy),于是使sad一词终于发展为“悲伤的、忧愁的”意思sad的原始意义和派生意义皆模糊,因为“快乐”和“忧愁”具有程度之分,皆为相对的2原始意义模糊,派生意义明确有的词最初的意义较为模糊,如garage一词,本义为“安全地方”其实“安全”与“危险”之间并不是绝对分明的,这就是我们平时为什么说“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或“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后来,garage发展为“汽车间”之义,意义明确由此可见,garage的意义演变经历了从模糊到明确的过程朝”字,说文:“旦也”原义为早晨,其语义模糊,因为早晨和上午之间并没有分明的界限由于中国古代一直处于奴隶或封建社会制度下,大臣们在早晨要去拜见君王,所以由“早晨”派生出“朝见”,如墨子非乐上:“王公大人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此其分事也 再由“朝见”派生出朝见的地方“朝廷”,如礼记曲礼下:“在朝言朝后再由“朝廷”派生为整个王朝的“朝代”或某一皇帝的执政时期,如“唐朝”、“宋朝”等这一系列的派生意义都是明确的3原始意义明确,派生意义模糊与上面所述正好相反,有的词的原始意义较为明晰,如layman,最初指“别于牧师、僧侣的俗人”,语义明确。
后来,其意义变成“外行”了,显然模糊,因为“外行”与“内行”之间并没有“一刀切”的界限 汉语里的“布”字,上古专指麻织的布(麻布、葛布),语义精确布衣”即用麻布制成的衣服,专为百姓所穿,故平民百姓亦称为“布衣”当时棉花还未传人中国以后棉花传人了我国,“布”又用来指“棉布”现在用化学纤维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纺织品或膜也称为“布”,如:“塑料布”、“尼龙布”、“石棉布”等等由此看来,“布”的语义范围扩大了,其所指边界也模糊化了二、语义动态模糊的语用分析传统修辞学认为,修辞的功能就在于“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在其“合作原则”中提出的“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要求谈话应清楚明白其实,这些说法皆有所欠妥逻辑学鼻祖亚里士多德认为,清楚的思想会清楚地表达出来;模糊的思想则模糊地表达出来此外,不同的人在说话或写作时往往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模糊言语因此,研究语义的动态模糊还得从语用的角度进行分析1概念意义明确,语用意义模糊词的概念意义是言语交际中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没有这种意义,言语交际就无法进行 自然语言中的词,有的词的概念意义是明确的,然而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概念意义明确的词却可以用来表达模糊的语用意义或会话含义。
例如,数词的概念意义可谓是实在精确不过的了,但在日常的言语中,我们却可以用某些数词表达模糊的语用意义: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毛泽东念奴娇昆仑)“死”与“活”从生理的角度来讲,它们的概念意义是极为明确的,非此则即被但在下列话语中,它们所表达的语用意义却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便是小户人家,还要挣一碗饭养活母亲;那里有将现成的闹光了,反害了老人家哭的死去活来的?(红楼梦一OO回)听说停刑的头一日,即是昨日,站笼上还有几个半死半活的人,都收监了老残游记六回)2概念意义模糊,语用意义准确模糊语言并不影响交际,相反,交际中却需要模糊言语波兰语义学家沙夫在其语义学引论中曾指出:“交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如此贫乏,就会使它交际的和表达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其结果就是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交际的那种工具遭到了损害在言语交际中,概念意义模糊的词可以用来表达准确的语用意义 .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工业化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农业生产显著提高。
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1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古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梁衡晋祠,光明日报)1.2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梁衡晋祠,高中课本)2.1全球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四千亿吨有机物,这真是一个最大的合成工厂了食物从何处来,人民日报)2.2全球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几千亿吨有机物,这真是一个最大的合成工厂了食物从何处来,初中课本)第五节 语义模糊的认知分析语义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因此,讨论语义的模糊性不但要从语言自身的角度去研究,而且也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下面我们将利用认知语义学中的范畴化的典型理论分析语义的模糊性一、范畴化的典型理论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是一种心理现象,必须最终按心理现象来描写认知语义学关心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性质然而,对词语的多义及其模糊性的研究,范畴化的经典理论(classicaltheory)已无能为力。
因为在经典理论中,一切特征都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成员地位相等显然,用这种理论来分析丰富多彩的自然语言的意义是不切合实际的ECassirer,HPutnam,ERosch等学者提出了另一种解释语义的理论,即范畴化的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他们认为,人们只有在掌握了一个词的典型时,才算获得了这个词的意义典型理论解决了经典理论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尤其是语义的模糊性问题,因此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范畴化的典型理论有其哲学上的根源,那便是Wittgenstein的研究他指出,日常语言中的一些词,如game,furniture,vegetable等,它们并不能用一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包含所有的义项,并且其所指的范围的边界也是不清楚的、模糊的他还根据游戏活动提出了family resemblance这一隐喻,用来研究上述日常语言中的现象他说:“为说明这些相似的特点,我所能想到的最好表达法莫过于家庭成员相似性;因为一个家庭成员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相像之处,如骨骼、相貌、眼珠颜色、走路的姿态、性情,等等,这些相像之处同样都有部分相像和一点相像所以我说:游戏形成一个家庭”。
典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EleanorRosch她认为,词的意义是不能完全用一组语义特征来说明的,词或概念是以典型即最佳实例的形式储存在人的头脑中的人们在理解一个词或概念时,主要就是从典型开始同属于一个范畴或一个概念的各个成员,其典型性有所不同:有的是典型,处于一个类的中心,我们用它来鉴明其他成员;其他成员则视其与典型的相似程度而处于从典型到最不典型的某个位置上用模糊学的观点来说,成员与范畴之间的关系不是要么属于要么不属于的关系,而是一个渐近的隶属过程比如,在思维活动中涉及鸟的概念时,我们可能最会想到robin和sparrow,而不会想到ostrich和penguin这表明robin,ostrich等不能在同等程度上表示鸟的概念但毫无疑问,ostrich和penguin也属于鸟类因此,人们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不仅包含着典型,而且也包含隶属度,Rosch将后者称为degree of category membership,它表明同类中的各个成员偏离典型的容许的距离Rosch因此认为,概念就是由典型和范畴隶属度这两个因素构成的 对于典型理论来讲,关键在于是否存在着这种典型和范畴隶属度。
Rosch做了这么一个实验,她给被试者呈现属于不同语义概念的许多词语,让他们就其代表相应概念的程度,由高到低予以等级评定,结果发现,在每个概念的范围内,不同词语在其代表相应概念的程度上有着不同的等级评定如在水果概念内,橙子有最高的等级评定,苹果次之,而浆果的等级评定最低在每个概念内,等级评定最高的实例则为该概念的典型,其他实例则有不同的范畴隶属度这证明自然概念中确实存在着典型和范畴隶属度 .IheardabirdtwitteringoutsidemywindowThreebirdssatonthebranchofatreeAbirdflewdownandbeganeating 然后,她用各种鸟的名称如robin,penguin,toucan,ostrich等去代替句中的bird一词,并要人们评定这些句子是否切合实际如果用robin代替bird,上面三个句子皆合情理;但如果代之以chicken,则觉得句子很奇怪,不合情理了这一实验也间接地说明了一个概念中的不同成员,其范畴递属度是不同的在另一次判断是非的实验中,Rosch还发现被试者在判断“Apenguinisabird”比判断“Asparrowisabird”的时间要长些。
这也说明,某一概念在心理上的特征,就是这一概念的典型加上同典型的差异的允许范围即范畴隶属度 美国语言学家雷可夫(Lakoff)就将模糊理论引入语言研究他指出,语义界限有一定的模糊性,以“鸟类”为例,知更鸟为典型的鸟类,蝙蝠则不大属于此类他把鸟类有关成员按其属于“鸟类”的不同程度排列起来,排列的标准以每一成员与“鸟类”典型成员的相似度为衡量尺度如:知更鸟鹰鸡、鸭、鹅企鹅蝙蝠 这个排列比较真实地描述了“鸟类”意义雷可夫还将等级排列概念由隶属度引至真值制定上与上例排列相对应的等级真值可由下列表示:a.知更鸟属于鸟类(绝对真)b.鹰属于鸟类(没有a真)c.鸡属于鸟类(没有b真)d.企鹅属于鸟类(没有c真)e.蝙蝠属于鸟类(假,或与真相距甚远)f.母牛属于鸟类(绝对假)二、典型理论对语义模糊的解释典型理论的提出为阐释语义的模糊性提供了认知基础典型”和“范畴隶属度”的客观存在解释了不少概念所具有的模糊性成员与典型所允许的差距可以没有明确的临界值,概念的边界范围可以具有一定的弹性,这样,概念所包含的成员不完全确定,因而该概念具有相对的模糊性在“蔬菜”这个概念里,包括pea,carrot,cauliflower,onion,potato,mushroom等成员,其中pea被认为是蔬菜的最佳实例即典型,而carrot和cauliflower的范畴隶属度也认为比onion,mushroom高,这说明“蔬菜”的语义是模糊的;同理,clothing这个概念中包括shirts,dresses,skirts,shoes,stockings,aprons,pants,coat,pajamas,boots,hat等成员,但它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