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清东陵孝陵导游词(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实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备的范文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清东陵孝陵导游词篇一 我是导游员,接下来将由我为大家介绍清东陵的历史、建筑以及这里安葬的历史人物和有关传闻,希望大家在清东陵能够感受皇家山水福祉,并给大家带来好运和欢乐! 位于河北省遵化市境内的清东陵是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20xx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10月15日,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公布,清东陵景区成为唐山市首家5a级景区 清东陵西距北京125公里,居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五大城市腹地,交通便利,每年吸引大批中外游客旅游观光20xx年,清东陵景区被北京市奥组委确定为唯一的一处京外景点,胜利地接待了前来参观的奥运来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清王朝统治时期,东陵分“后龙”和“前圈”两部分,陵区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20公里,占地面积达2500平方公里。
后龙”为“风水来龙”之地,从陵后长城起先向北延至承德,西接密云,东达遵化,层峦叠翠,山秀石奇,气象万千当时,“后龙”禁地派重兵驻守,负责平安保卫前圈”是陵寝分布的地方,四周群山环绕,中间野阔川平,东、西各有一泓碧波缓缓流淌,形似一只完备无缺的金瓯,可谓景物天成一座座陵寝依山面野,井然布列在这80平方公里的盆地之内,其间苍松翠柏、楼殿亭阁、门坊城垣、桥柱碑雕,无一不精,无一不美 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前朝如持笏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浃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绕的堂局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 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共建有五座皇帝陵、四座皇后陵、五座妃园寝和一座公主园寝全部陵寝以顺治帝的孝陵为中心,东侧有康熙帝的景陵,同治皇帝的惠陵,西侧有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以及孝庄、孝惠、孝贞(慈安)、孝钦(慈禧)四座皇后陵,还有景妃、景双妃、裕妃、定妃、惠妃五座妃嫔园寝 清东陵目前开放的景点有裕陵、裕妃园寝、慈禧陵、慈安陵、展览馆、孝陵、景陵、昭西陵、二郎庙等9处景点。
在清东陵14座陵寝之中,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当数座落在昌瑞山主峰下的顺治皇帝的陵寝——孝陵 孝陵神道 孝陵神道长达5600多米、宽12米、用砖石铺成孝陵神路南起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北到昌瑞山下的宝城、宝顶,沿朝山、案山、靠山的三山连线,将孝陵的数十座形制各异、多彩多姿的建筑相贯串,形成一条气概雄伟、序列层次丰富、极为壮丽的陵区建筑中轴线它虽然因势随形,多有曲折,但曲不离直,明确显现了南北山向的一贯,协作了山川形势,强化了主宾朝揖的自然秩序,产生了极富感染力的空间艺术效果孝陵神路是清陵中最长的神路,也是最壮丽、最富艺术性的神路由于其他各陵的神道都与孝陵神道相连,所以孝陵神道也称为清东陵的主神道 孝陵石牌坊 孝陵石牌坊是进入清东陵的标记性建筑,采纳仿木结构形式,五间六柱十一楼,面阔31.35米,高12.48米,是全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构筑而成石牌坊虽然历经了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两次劫难,但依旧岿然矗立,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更显得宏伟壮丽石牌坊南有天台山和烟墩山东西对峙,形成陵区的自然门户,被称为“龙门口”,常年水流不断,当年皇帝来谒陵要临时搭建浮桥通行。
龙门跃鲤”历来被誉为东陵八景之一正南方的这作山峰因为它的形态象汉字的金字,所以叫金星山,此山在清东陵的风水中,是清东陵的前朝山 大红门 石牌坊以北是大红门,它既是孝陵的大门,也是整个清东陵的总门户面阔58米,进深11.15米,单檐庑殿顶式建筑,是整个清东陵内等级最高的建筑 大红门是陵园的正门,是谒陵者和帝、后、妃棺椁的必经之处大红门前左右各设一座下马牌,上面用汉、满、蒙三种文字雕刻有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谒陵者在进入大红门前必需提前下马、降舆,步行通过 具服殿 大红门北侧路东的这座建筑叫具服殿,也称更衣殿,是供前来谒陵的帝、后更衣、休息、便利的地方整个陵园只有一座具服殿 神功圣德碑亭 再往北,迎面的这座重檐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是孝陵的神功圣德碑亭,简称大碑楼 大碑楼建在正方形的青白石须弥座上,通高约33米,每面檐墙面阔25米多每面墙各有一个拱券式门洞楼内正中有一个巨大的形似海龟的神兽,叫赑屃传闻龙生九子,皆不成龙,各有所好赑屃是其中一子,因它天生喜文、善负重、长寿,故让它驮着巨大的石碑,以示万古长青,永垂不朽之意 孝陵的功德碑,高6.72米,宽2.17米,厚0.73米,屃头刻6条蛟龙,碑额篆刻“大清孝陵神功圣德碑”。
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满文在右(西),汉字在左(东)碑文内容主要记载了顺治皇帝一生的功德,故此碑叫神功圣德碑按明、清制度,大碑楼要在先帝入葬后由嗣皇帝营建,碑文由嗣皇帝撰写孝陵大碑楼始建于康熙七年(1668年)正月,碑文由康熙皇帝撰写这篇碑文长达1700多字在大碑楼外四周是砖墁地,俗称海墁海墁四角各有一根华表,亦称擎天柱大碑楼在四根华表的衬托下,更显得气概恢宏 据传,清朝皇室家法规定:凡后世皇帝有失国土尺寸者,不得立“神功圣德碑”可是,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斗争,中国战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道光皇帝对此只字不提,却以自谦的口吻说自己治理国家的功绩不能和列祖、列宗的功德同日而语,于是下了一道谕旨,“自本朝起不再修建神功圣德碑”所以自道光以后,清代的皇帝陵前不再修建神功圣德碑,成为定制 石像生 我们眼前的这座山是自然形成的影壁山,为清东陵的案山过了影壁山就是孝陵的石象生石像生是陵墓前神道两侧设置的石人、石兽的总称石象生放置在神道两侧,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帐和护卫石象生一般有两种,即石人和石兽石人又称翁仲据说,在秦朝有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力大无比。
曾驻守临洮,折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怀念他,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以为是活着的阮翁仲,吓得望风而逃从今,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清代陵制,只有皇帝陵设石像生,皇后陵和妃园寝不设石像生清陵石像生以孝陵的规模为最大,共有18对,从北往南依次为:文臣3对、武士3对,马立、卧各1对,麒麟立、卧各1对,象立、卧各1对,骆驼立、卧各一对,狻猊立、坐各1对,狮子立、坐各1对,最南端为一对石望柱孝陵石像生从北到南长达870米,如同两列威猛雄壮的仪仗队,在迎接着谒陵者的到来孝陵石像生不仅石雕像多,序列长,有立、有卧、有坐,而且雕刻手法古朴粗犷,突出写意的风格,刻意追求神似,而不追求形似,表现出清初八旗子弟以弓马折服天下,朝气蓬勃,不行战胜的气概它们与苍松翠柏相互衬托,使神道圣洁、庄重、肃穆,气概非凡 清东陵的风水和选址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伏羲依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又称堪舆、图宅、青囊、山水之术等,是东方神奇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清东陵究竟有什么好风水呢我们先看一下前方特殊尖的这座山,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金星山它是清东陵的朝山,相当于一位大臣手持护板向北朝拜;前方特殊平坦的山叫影壁山,也称案山,相等于皇帝批阅奏章的龙书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正北方向的这座高大宏伟的山峰叫昌瑞山,是清东陵的后靠山,相等于皇帝所坐的龙椅,这三座山自然形成一条直线,构成清东陵的风水线西侧的山峰叫黄花山如白虎雄踞,东侧的山峰叫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这两列山峰犹如两列文武大臣侍立两侧整个陵区的山川形势犹如天子临朝的壮丽场面另外在陵区的东侧有一条马兰河,西侧有一条西大河,这两条河似两条玉带自北向南缓缓流淌清代诗人张从孔曾作诗一首: 万载隆兴地,双峰锁口齐 金星高拱北,玉水曲流西, 鸟语崖间树,鱼游石畔溪, 举头陵上望,常有彩云栖 那么,清东陵的陵址究竟是谁选定的呢?据史料记载,清东陵这块风水宝地是由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后又经钦天监杜如预,杨宏量等人进一步踏勘卜定 顺治八年(1652)十二月,14岁的少年天子爱新觉罗·福临来到京东一带巡幸他来到昌瑞山上,向南望,平川似毯,尽收眼底;朝北看,重峦如涌,万绿无际。
日照阔野,紫雾霭霭;风吹海树,碧影森森,真是山川壮丽,景物天成顺治帝心念闪动,遂宣谕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于是从身上取下佩韘,向下一扔,对侍卫们说:“韘落处定为穴”,后来,清王朝在这里建立了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即顺治皇帝的孝陵 龙凤门 石像生以北的这座建筑叫龙凤门龙和凤分别是皇帝、皇后的化身据说龙凤门是按神话中的南天门修建的,皇帝、皇后之灵经过此门即可进入天堂龙凤门是一座牌坊式的建筑,由三门六柱和四段琉璃墙组成,龙凤门是横向建筑,而石像生则为纵向建筑,与石象生形成犬牙交错之势,起到收拢视线,突出石象生的作用当人们从南面进入石像生范围时,由于龙凤门横置石像生北端,忽然会使视线收拢住,目光集中在石像生上,从而突出了石像生形象 孝陵的石桥 穿过龙凤门,沿神道北行,依次有一孔拱桥、七孔拱桥、五孔拱桥和三路三孔拱桥这些桥座有一个奇妙之处,就是敲击这些桥的石栏杆,会发出像打击钟磬般的悦耳之声,或嘹亮悠扬,或低沉雄浑因为这些声音与我国古代的宫、商、角、徵、羽五音相像,故称之为“五音桥”其中以七孔桥和五孔桥最为闻名 神道碑亭 三路三孔拱桥北面就是神道碑亭。
因其建筑形制与神功圣德碑亭一样,只是体量收小,故又称为小碑楼楼内巨大的赑屃背上驮着一统高5.1米、宽1.77米、厚0.71米的石碑碑额题“大清”两字,碑身阳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世祖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之陵”字样,满文居中,蒙文在左,汉字在右 东西朝房 东西朝房在神道碑亭以北,神道两侧相向而建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有前廊,黄色琉璃瓦顶皇陵祭祀须要大量祭品,主要分膳品桌和饽饽桌两大类东朝房是内务府差役制作膳品、熬制奶茶的所在,所以东朝房又叫茶膳房西朝房是内务府差役们制备饽饽供品的地方,所以西朝房又叫饽饽房,饽饽是满族平常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便利,风味独具,至到今日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东西值班房 在东西朝房北,宫门的东西两旁各有一座布瓦卷棚顶的小房子,面阔各三间,进深一间,两房相向对称而建这两座小房子就是值班房,也叫守护班房护陵值班的八旗官兵驻守在这里,昼夜看护陵寝 隆恩门 隆恩门俗称宫门,是陵院的唯一门户,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盖顶。
有三个门,中门上方的斗匾上题“隆恩门”三字,也是满、蒙、汉三种文字左门(东门)是皇帝出入的门户,故称君门右门(西门)是大臣出入的门户,故称臣门中门是帝、后棺椁经过的门户,故称神门 焚帛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