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美术通人鲁迅一生爱好是天然

1980****05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93KB
约13页
文档ID:274514852
美术通人鲁迅一生爱好是天然_第1页
1/13

美术通人鲁迅一生爱好是天然 美术通人鲁迅一生爱好是天然 ————————————————————————————————作者:————————————————————————————————日期: 美术通人鲁迅一生爱好是天然-历史论文 美术通人鲁迅一生爱好是天然 文|黄薇 在众多回忆鲁迅的文章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写得尤为真挚自然的名篇其中讲到某一日,萧红穿了新裙子来鲁迅家,讨教先生的意见,鲁迅说她用红上衣配咖啡色格子裙显得太浑浊,继而发了一通评论:“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的宽……” 萧红于是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鲁迅答曰:“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什么时候看的……”“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买的书吗?”“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萧红打破砂锅问到底:“看了有趣味吗?!”“随便看看……”“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还是许广平在旁解了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此番鲜活的对话至今读来仍忍俊不禁实际上,鲁迅对美学或曰美术颇有研究鲁迅爱买书,据学者统计,从他到北京工作至逝世的25 年间,收入的1/10 都用来购书,位列家用、购房后的第三大开销鲁迅的书账也记得格外详细,在他庞杂的书单中,美术相关书籍约占每年购藏的1/5鲁迅的艺术收藏,还包括碑拓及汉画像6000 多件、原拓外国版画2000 多幅、原拓中国现代版画2000 多幅;他最早介绍外国美术在中国刊物上发表,是第一代的书刊设计师,还是慷慨而极具洞察力的艺术赞助人,创办的“木刻讲习班”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现代版画家,等等在文学的鲁迅、战斗的鲁迅之外,始终有一个美术的鲁迅美术有 如他的一方安详的精神后花园,徜徉其中的鲁迅,是好奇的、入迷的,闲适的,乐此不疲而怡然自喜 收藏家鲁迅 鲁迅对美术的兴趣,早在孩童时就已萌芽写于1926 年的《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收入语文课本的名篇年近半百的鲁迅仍不忘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为他买来四本绘图的《山海经》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即使“刻印都十分粗拙”,“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而在枯燥乏味的私塾课堂上,大家趁老先生朗读得入神,开始自娱自乐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 周氏兄弟长大后先后负笈东瀛明治时期的日本处于艺术西化风潮兴盛、现代美术制度确立的时期,鲁迅在日本大量接触西洋美术,开始有意识地收集画谱鲁迅向来对图像的功能十分敏感,1906 年直接触动他弃医从文的,并非文学,正是“关于战事的画片”上麻木的中国人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1908 年他和周作人、许寿裳等一起筹划创办介绍外国文学和美术的刊物《新生》,虽然《新生》最后因“资本逃走了”而夭折,但那时鲁迅就计划 “准备利用图画做宣传工具了”他还预言未来的部分教学将会为幻灯所取代。

1912 年,鲁迅受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北上京城,被聘为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美术馆、博物院、图书馆等事宜除了有同乡这层关系,蔡元培也略知鲁迅对美学美育富有心得,他毕生注重美育,提倡“美育代宗教”,但时人能体会的很少 1913 年,鲁迅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一文,显示出了对美学源流的深入了解他认为美术应该具备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因此给“美术”一词下的定义是:“美术云者,即用思理以美化天物之谓苟合于此,则无间外状若何,咸得谓之美术蔡元培对鲁迅的美学见解极为首肯,指派他到教育部暑期演讲会讲授《美术略论》,鲁迅日记中记载一共演讲了5 次,不过听众多则二十几人,少则几人,有次他冒大雨赴约,结果一个人也没来局面如此惨淡,也没让他完全挫败,鲁迅在1914 年还组织开办了中国第一次儿童艺术博览会,并择优作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 鲁迅的公务员生涯长达14 年,过得并不很开心他刚到北京的头几个月,蔡元培就被迫辞职,新任总长范源濂用道德教育代替了美育课,鲁迅对此愤愤道:“闻临时教育会议竟删美育,此种豚犬,可怜可怜!”教育部的差事是个闲职,鲁迅在日记中写“枯坐终日,极无聊赖”。

孙伏园形容他仍过着“几乎全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对于打牌、看京戏、上八大胡同等一切时俗娱乐均不感冒,从不沾染,教育部同人都道是“怪人” 为了不白白浪费时间,鲁迅开始搞收藏,那时琉璃厂还叫“留黎厂”,他一有空就饶有兴味地去淘宝,搜集了不少金石拓片、碑帖、版画、古钱币,甚至古砖,并辑校《嵇康集》等古籍 民初乱象发展到袁世凯决计称帝时,政治空气日益紧张窒息鲁迅在《〈杀错了人〉异议》中描写时局:“北京城里,连饭店客栈中,都布满了侦探;还有‘军政执法处’,只见受了嫌疑而被捕的青年送进去,却从不见他们活着走出来他的心境很坏,从《呐喊自序》中可见一斑,“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于是闷头抄古碑,“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 抄古碑成了鲁迅逃避世事浊恶、麻醉自我的一种方式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中分析得十分直白兼详尽: “北京文官大小一律受到注意,生恐他们反对或表示不服,以此人人设法逃避耳目,大约只要有一种嗜好,重的嫖赌蓄妾,轻则玩古董书画,也就多少可以放心,如蔡松坡之于小凤仙,是有名的例。

“鲁迅却连大湖(亦称挖花)都不会,只好假装玩玩古董,又买不起金石品,便限于纸片,收集些石刻拓本来看单拿拓本来看,也不能敷衍漫长的岁月,又不能有这些钱去每天买一张,于是动手来抄,这样一块汉碑的文字有时候可供半个月的抄写,这是很合算的事因为这与誊清草稿不同,原本碑大字多,特别汉碑又多断缺漫漶,拓本上一个字若有若无,要左右远近的细看,才能稍微辨别出来,用以消遣时光,是再好也没有的,就只是破费心思也很不少罢了 蔡元培回忆鲁迅:“从前记录汉碑的书,注重文字;对于碑上雕刻的花纹,毫不在意,先生特别搜辑,已获得数百种鲁迅独具慧眼,尤能从美术的角度看待古物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他对汉画特别推崇,日后也屡屡向木刻青年们推荐 他收藏的汉画中,多来自山东与南阳,因山东汉画像石礼乐教化画面居多, 那种质朴天真也似被遮盖了几分,鲁迅更偏爱南阳汉画南阳旧属楚地,巫风浓郁,汉画像石构图疏朗,凝练大气,“神异精神突出”,更有民间力量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一鳞一爪,已被西洋画家交口赞许,说是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固出于我们的汉画呢也是经鲁迅极力倡导,美术界后来才逐渐认识到汉画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中重要的一环。

与之对应的则是,鲁迅对文人画的不以为意,除了好友之作,鲜有收藏鲁迅认为宋元至明清,绘画中高度自信的民族精神消失殆尽,文人画多寄情山水,逃避现实他的观点至今仍引发争议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一文中,鲁迅写道:“在唐,可取佛画的灿烂,线画的空实和明快,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米点山水则毫无用处,后来的写意画( 文人画) 有无用处,我此刻不敢确说,恐怕也许还有可用之点的罢 鲁迅也与当时的主流艺术圈并不来往,不过即使在20 世纪30 年代对木刻倾注心力时,“他也没有停止过购买中国画册,并在通信里老到地品评旧日画家” 设计家鲁迅 鲁迅与美术青年交流时自谦不懂画,在给魏猛克的一封信中曾评价自己: “我不能画,但学过两年解剖,画过很多死尸的图,因此略知身体四肢的比例其实他不仅懂行,专业,也常亲力亲为做设计 1909 年鲁迅在杭州两级师范教书时,画在备课笔记封面上的一只猫头鹰留存了下来,不仅被后来的传记作者用以封面装饰,还常作为LOGO出现在有关鲁迅的大型美术展览上猫头鹰造型线条简括,极为精炼传神,如今看来仍极富 现代性,有专业人士称“绝不是信笔拈来之作”。

沈尹默曾描写鲁迅,“在大庭广众中,有时会凝然冷坐,不言不笑,衣冠又一向不甚修饰,毛发蓬蓬然,有人替他起了个绰号,叫猫头鹰”鲁迅一直将这种传统文化中的不祥之鸟引为知己,用以自况,“我有时决不想在言论界求得胜利,因为我的言论有时是枭鸣,报告着不大吉利的事……” 还有两个著名的设计也出自鲁迅民国初立,刚到北京的鲁迅便与同事许寿裳、钱稻孙一同受命设计了国徽图案,相当一段时间内北洋政府的钱币、旗帜、勋章上都使用了这一图案国徽设计颇似欧洲古老世族的家徽,按照鲁迅撰写的说明文字,创意脱胎于《尚书》,图案包含日、月、星辰、山、龙、凤、总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古代冕服制度中的12 种吉祥物,又被称作“十二章图”,象征国运久长太平 1917 年,蔡元培在上任北大校长的第二年,要设计校徽,没有聘请美术专业人士,而是径直找到了鲁迅鲁迅的作品被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其实相当简洁有力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北”字像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有如一人背负二人,寓意三人成众,北大人肩负开启民智之重任徽章结构紧凑,形似一具脊梁骨,又可延伸出国家民主进步脊梁之意这个校徽一经提交即被采纳,一直用到1949 年,在20 世纪80 年代重又启用,现在的北大校徽就是在鲁迅设计基础上丰富而来的。

鲁迅爱书如命,他的平面设计才华,同样辐射到书籍装帧领域他是作家中最早关注书刊设计的人,早在1909 年的日本,他就为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设计了封面;一生设计的书刊封面多达六七十种,堪称中国现代书刊装帧设计的先驱 鲁迅力推汉画的质朴高古,决定了他的设计品位也大多古雅1923 年他为《国学季刊》设计封面,直接用汉代石刻图案铺满作底,由蔡元培题字,庄重而富有民族性他给自己的小说集《呐喊》设计的封面,暗红底色上压着扁方的黑色块,压抑之感袭来,中间是书名和作者名的阴文呐喊”两字也有用心,两个“口”偏上,喊字的“口”刻意居下,很像人在高声喊叫时的口形,也正契合了集子“铁屋中的呐喊”的主题鲁迅只是对笔画作了简单移位,就转化为视觉冲击力的设计元素,被很多人赞为其书封设计的代表作鲁迅对字体研究也下过功夫,曾计划写一部《中国字体变迁史》,虽终未能成书,但他喜欢对字体仔细推敲,为许多书封自创了各种“中西合璧”的美术字,趣味盎然,据说书籍装帧中使用美术字最早出自他 鲁迅甚至画过建筑设计图,早年归国后即为表弟郦辛农家设计了一幢屋子,据亲友回忆,造型功能都颇有日风;1923 年兄弟失和后,鲁迅购得西三条胡同的房子,亲自设计改建、监督施工,著名的“老虎尾巴”即出于此。

鲁迅还被尊为“毛边党”党魁他自言对书籍装帧有“三样无关紧要的小改革”,一是首页的书名和著者的题字,打破对称式;二是每篇的第一行之前,留下几行空白;三就是毛边前两项已成如今书籍装帧之定律毛边书则是舶来品,最早在欧洲兴起,后传入日本,逐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