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doc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4.50KB
约14页
文档ID:534546556
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doc_第1页
1/14

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概括整理第三单元一、知识结构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学知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初次用笔名“鲁迅”发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志》,确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呼喊》《徘徊》《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和杂文集《坟》等文章思想内容(二)文章主题:作者经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少儿热爱自然,天真天真的欢欣心理三)结构: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获取以下信息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同,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体分为两部分,反响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嬉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请你依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风趣生活可分为四层: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状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沉迷之情二层(2):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穷乐趣三层(3~6):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想四层(7、8):写冬季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可分为五层:一层(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况介绍了书屋和先生三层(12~16):写禁止提课外的问题四层(17~20):写禁止去后园玩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况和“我”趁先生读书着迷时画画儿四)品尝亮点词语1.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边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索一拉,便罩住了找出这句话中使用的动词,并解析其作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表示动作的词,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表露出作者回忆时的快乐心情2. 下边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何?(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伏”字正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神态;“停”字就没法表现这类神态 2)轻盈的叫天子(云雀)突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窜”字写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字则没法表达出这类意思(五)感悟出色句子1.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解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达作用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特别动听。

2. 作者写百草园这个乐园内容丰富、兴趣无量若请你来赏析第②段,你认为有哪些出色之处?请找出一处谈谈你的原由1)第②段的形容词用得出色,如用“碧绿”“紫红”,既正确地描述了这些植物的颜色,又给人以明艳漂亮、充满生气的感觉 2)有条不紊,头头是道,先用两句“不用说也不用说”从整体上勾勒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单是就”从局部重申了“泥墙角一带”,这是一种序次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序次几种序次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但有序,并且爽朗生动六)解析主体形象你如何对待三味书屋里的教书先生?对三味书屋里那位先生的议论,不该过多贬低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由于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朴素,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恭敬的可是他对学生的发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示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类教课思想是不行取的,它伤害了学生求知的踊跃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反响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祥七)掌握文章主旨1. 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最大的不一样是什么?最大不一样点是:百草园的生活是无牵无挂、逍遥自在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言行明显遇到了必定的拘束,不可以享有充分的自由。

2. 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相同点?相同点是自由与快乐三味书屋的生活固然遇到必定的拘束,但学生依旧享有必定的自由,可以不时时地跑到书屋后边的园子里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书先生固然很严格,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但也不乏平易,很少体罚责备学生;教课内容固然无聊无聊,却也让“我”怀疑是“极好的文章”;在随先生有声有色地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与画画儿的乐趣3.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两部分之间应该是对峙一致的关系经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少儿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天真、欢欣的心理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一)文学知识作者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当她的家庭教师,今后成了她的良师良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凭着发奋图强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其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中流——我今后的生活》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二)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真实地记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突出了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的高妙教育艺术,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谢和尊敬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热切希望和修业中艰辛却快乐的生活感觉。

第11课《窃读记》(一)文学知识本文作者:林海音,原名含英,台湾苗栗人,中国现代有名女作家《城南旧事》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老百姓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二)文章思想内容1. 请你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我”因买不起自己喜爱的书,便放学后急赶忙地赶到书店,偷偷地读书,直到夜晚才恋恋不舍地走开有时“我”安家于众多顾客之中,仓促而贪婪地阅读;有时“我”以下雨天为借口,享受阅读的快乐在窃读中,“我”收获了知识和智慧,不断成长2. 仔细思虑,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本文记述了作者童年时的窃读经历和感觉,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期望第12课《论语》十二章(一)文学知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优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人被后辈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不胜其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件,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是初期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如文中1-9则)散文,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二)文章主题十二章语录论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正直的态度和优异的方法;做人要有博爱之心,要心胸广阔、意志坚毅、理想远大三)主要内容1. 涉及的成语:(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复习学过的知识,可获取新的理解与领悟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此刻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4)见贤思齐:看见圣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此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擅长向他人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用并实行正确建议 7)任重道远:担子深重,行程遥远比喻责任重要,需要长远奋斗 8)死此后已:死了今后才停止形容为事业奋斗究竟的信心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2. 划分内容:3 、名句默写:①论述学习与思虑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擅长从正面学习,也擅长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周边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该向有优点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三重境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论述读书修业问的态度是以修业为快乐的句子是⑤论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脚踏实地,不可以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当他人不认识甚至误会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该采纳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文学知识1、《论语》:先秦诸子散文之一,《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核心思想“仁”,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著有《尚书》《春秋》等二、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回答)1、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公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了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愉悦心情2、当他人不认识甚至误会自己时,孔子认为应该采纳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两个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述学习精神和教课态度的语句是“学而不厌,不胜其烦”敏而勤学,不耻下问5、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该向有优点的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