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洁月光下,美妙葫芦丝对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的诠释及演奏体会 文/毛云岗【Reference】《月光下的凤尾竹》原是由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先生创作的傣族风格的歌曲,并由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首唱闻名,后来随着葫芦丝这一乐器向全国的普及,它就成了葫芦丝演奏的作品,用葫芦丝来演奏此曲更能够体现出傣民族的音乐风格,优美的旋律加上葫芦丝独特微妙的音色,很受世人青睐,现在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葫芦丝精品,就连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也曾一度把它作为的背景音乐本文通过作者的演奏经验和体会,对作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同时提出了详细的演奏要点,以此与广大葫芦丝同行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并能为一些莘莘学子提供一点帮助,乃本文目的之所在Keys】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原是由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先生创作的傣族风格的歌曲,并由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首唱闻名后来随着葫芦丝这一乐器向全国的普及,它就成了葫芦丝演奏的作品,现在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葫芦丝精品,曾一度作为中央电视台“ 天气预报”节目的背景音乐可以说,只要一提到葫芦丝,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月光下的凤尾竹》一、乐曲诠释该曲节奏舒缓、音色恬静、意境深远,富有浓郁的傣族风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
使人联想到“月光溶溶的夜晚,微风轻拂凤尾竹,少女坐在竹楼望着窗外的明月,竹楼外的葫芦丝声在宁静的夜晚宛如玉珠落盘……” 乐曲是由带副歌的五个小段组成,前四段构成音乐的主体,第一段实际上由“la、do、mi、la”四个音组成的一个乐句,以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为主节奏型,简单明了、落落大方,轻柔缓慢、委婉如歌;第二段是由变化重复的两个较长的乐句组成,同一个节奏型多次重复,但是由于音高的不断变化和各类演奏技巧的加入,没有使人感觉到单调乏味,使音乐显得轻松愉快、活泼跳跃;第三段随着高音“la”、“so”的出现,色调豁然明朗,情绪热烈,乐曲达到最高潮;第四段是由两个“合头去尾”式的两个变化重复的乐句组成,音乐又变得宁静,其实是个过渡性的段落,为二、三段的再次出现做好了铺垫第五段是一个以“五声宫调”为主组成四个乐句的副歌形式,分别用“mi”、“re”、“mi”、“do”作为每一句的结束音,以歌唱的形式对音乐再进一步描述,整首乐曲是在宁静而深远的长音“mi”中结束可以说是达到“余音绕梁”之境地二、演奏要点1、对乐曲的各段落的演奏次序要记忆清晰《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葫芦丝独奏曲,但是乐段构造比较复杂,而且反复很多,在演奏的过程中很容易记混,乐曲的顺序也很容易颠三倒四,所以对乐曲的演奏顺序和反复程序必须有一个固定而熟练的掌握。
纵观国内比较流行的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的版本,应该以纳西人和照在上个世纪90 年代末期出版的演奏专辑为依据的最多,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背景音乐也是采用的这个版本本书中讲述的也是以此版本为准经过作者的长期研究,得出以下演奏顺序公式:(1)+(2)+(3)+(1)+(2)+(3)+(4)+(2)+(3)+(5)+ 结束音“3”2、控制好三拍子的强弱《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采用了轻松愉悦、委婉如歌的3/4 节拍,始终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在演奏当中通过气流的压力和气流的速度对三拍子的强弱规律的把握之外,还要通过吐奏、连奏的长短和力度对音符时值长短的把握,具体是每小节第一拍要吹得重一些、强一些、长一些;后两拍要吹得轻一些、弱一些、短一些,从而是音乐显得强弱分明、典雅秀丽3、控制好乐曲的速度该曲的情绪非常平淡,从头到尾几乎没有速度上面的变化,所以定好乐曲的演奏速度也是关键,如果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本首乐曲轻松愉悦、委婉如歌的音乐风格,建议以中速稍慢为宜,具体参照纳西人和照在上个世纪90 年代末期出版的演奏专辑里的演奏速度速度确定之后一定要持久、稳定,不可越奏越慢,更不可以越奏越快,从而造成节奏不稳,影响了音乐的整体表现。
4、把吐奏与连奏做得更细致、更到位吐奏与连奏这两个简单而又基础的技巧是演奏好一首乐曲的重要方面,对吐奏的位置、吐奏的强弱、吐奏的长短都要做到细中再细,对连奏的清晰度、连惯性、流畅度、柔韧度都要做到一丝不苟对该收取自而言,由两个八分音符组成一拍的,以连线形式出现的第一个音是肯定要求吐奏的了,但是要求在吐奏的同时尽量做到吐得长一些,强一些,因为它处于拍子的强拍位,当然了,在将连线的第一个音吐奏长和强说的同时,后半拍弱拍位上面的音符是不吐的,但是一定要缩短它的时值紧接着单独一个四分音符为一拍的音符是要求吐奏的,但是一定要吐得短而弱,因为它处于3/4 拍子的第三拍,是弱拍子5、仔细做好“实颤音、叠音、打音、前倚音、虚颤音”等技巧要把《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采用了轻松愉悦、委婉如歌,单单靠一些强弱和速度处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需要一定的技巧作润饰,这些多姿多彩的技巧对整首乐曲起到了巨大的装扮作用实颤音技巧主要出现在“re”和“do”音上面,虽然用的不多,但是对旋律华丽性起到了一定作用该曲中“so”的实颤音主要出现在第二拍四分附点音符的位置,总时值为一拍半,其方法是只按左手拇指(即后面的音孔),将左右手所有手指全部打开,然后用左手的无名指在背面音孔上面快速、冗长、密集而均匀的颤动。
叠音技巧主要出现在“do”和“re”两个音符上面,演奏叠音一定要和实颤音区别开来,它要求奏的更短促、更密集、更快演奏“do”的叠音时候,先将右手所有手指打开,然后将左手无名指快速抬起,待“re”出来之后马上按闭该手指,整体过程是“do—re—do”; 演奏“re”的叠音时候,先将右手和左手的无名指打开,然后将左手中指快速抬起,待“mi”出来之后马上按闭该手指,整体过程是“re—mi—re”无论是“do—re—do” 或者“re—mi—re”三个音在转换的过程中要求速度极快,时值极短,是在一个点上完成的,它实际就是一个“点状音色效果”打音技巧在该曲中主要出现在强拍的弱拍位上的“do”、弱拍上面以四分音符的形式出现的“do”和第一乐段的结束在强拍上面的延长音“低音6”, 强拍的弱拍位上的“do”往往和前半拍“do”的叠音技巧结合使用do”的打音在演奏时候,先将右手三个手指全部打开,然后将右手食指抬高,超准第三音孔用力拍打,造成一种“拍击感”,“la”的打音在演奏时候,先将右手无名指打开并抬高,超准第一音孔用力拍打,仍然造成一种“拍击感”乐曲中的前倚音技巧主要出现在“do—la(低音)”之间的倚音,要求只吐前倚音的小音符,切不可以小音符和后面的大音符都吐奏,更不可以隔过小音符而吐大音符,同时还要注意大小音符之间时值、速度、力度和圆滑度的把握。
虚颤音技巧主要出现在“do”和“mi”,虚颤音给人一种虚幻、飘逸、深远之感觉,在做“do”的虚颤音的时候,先将右手三个手指抬起,然后将右手的中指向后弯曲按住第二音孔的一半,带“do”音吹出后在半孔的位置上面徐徐颤动;“mi” 的虚颤音的时候,先将右手三个手指、左手的无名指和中指抬起,然后将左手的无名指向后弯曲按住第四音孔的一半,带“mi”音吹出后仍然在半孔的位置上面徐徐颤动6、控制好葫芦丝轻柔恬静、委婉秀丽的音色《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曲子体现出来是傣族夜色的宁静柔和美,所以对葫[来自wWw.lw5u.coM]芦丝的音色控制是至关重要第一、要控制好风门(风门即肌肉绷紧的上下嘴唇间的出气口子)大小,由于该曲的柔和性,要求演奏者要通过唇部肌肉的收紧来尽量缩小风门,这样可以使吹出来的气息更为集中、纤细,能够让葫芦丝的声音变得轻柔;第二、要控制好气流的速度,通过小腹和唇部肌肉的控制,减轻吹奏的力度,可以使吹出的气流变得轻柔缓慢,更能使葫芦丝的声音变得轻柔;第三、在做滑音、吐音、连音、实虚颤音、打音和叠音技巧的时候更要控制好力度和长度,做技巧既不能太重、也不能太长,不要过分强调技巧,从而使音乐出现痕迹,影响了葫芦丝的也是,更影响了音乐的连贯性。
力求使音乐连贯流畅、轻松自然7、控制好气息和力度由于该曲音乐音乐的风格所决定,在演奏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气息和力度本着整首曲子都是柔和轻缓的原则,减小气流的压力、减少气流量、减慢气流速度、缩小气流形状,力求使气流柔缓细长、流畅平稳;同时在演奏的过程中还要控制好葫芦丝的音色和音量,时刻考虑到是在“月光下”的场景要尽量使葫芦丝的音色细腻婉转,风门要适当缩小,唇部肌肉的松紧程度保持适中吐奏的时候尽量用舌尖部位轻吐,根据节拍强弱规律的要求,该重的重、该轻的轻8、不断聆听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演唱的原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不断感受、多多体会其细微的艺术处理不管怎么讲,葫芦丝板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毕竟是从歌曲版本移植过来的,尊重原歌曲的风格特点,是每一个演奏者表现遵守的原则该歌曲由施光南先生创作问世之后,就由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女士首唱,她以甘甜醇厚的嗓音、娴熟独特的运腔、精妙独到的艺术处理,使《月光下的凤尾竹》响彻大江南北,风靡全国我们每一位葫芦丝的学者都要仔细认真地反复听辨原歌曲的唱腔,从中汲取运腔的技巧、气息的控制、强弱快慢的处理等等诸多精华,这样一来对葫芦丝的演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性三、乐器选用说明如果是在音乐厅、电视录像厅、学术报告厅等较小而严密的地方演奏此曲,建议使用C 调中音葫芦丝,因为此种葫芦丝的使用较为柔和婉转,在以上环境下演奏更能体现作品的音乐内涵;如果是在室外广场上面、歌厅、剧场等空旷的场所演奏此曲,建议使用D 调中高音葫芦丝演奏,因为此种葫芦丝的音色较为清新亮丽,在空旷的环境下也可以表现一定的效果,也能够体现出作品的音乐内涵。
四、总结葫芦丝板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看似简单,但是要达到优美动听、余音绕梁之境界,还需要演奏者花费一些心思去思考、投入一些时间去练习、用上一些精力去体会,总会取得一定的成果作者:毛云岗,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 副教授,主要从事笛子、葫芦丝教学研究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