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一把酸枣》饥童舞段编舞手法及动作分析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78KB
约8页
文档ID:212525936
《一把酸枣》饥童舞段编舞手法及动作分析_第1页
1/8

《一把酸枣》饥童舞段编舞手法及动作分析 王涤[摘要]本论文从舞剧《一把酸枣》的文化背景和创作手段出发,将其中饥童舞段的编创手法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叙事性舞剧以及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和理解,将饥童舞段中对于编舞手法的运用、队形及动作的编排和舞段中运用的相关道具等进行探索饥童舞段中孩子们在封建制度的社会背景下依然保持着纯真的笑脸,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效果通过研究发现编导的编舞手法与编创特点,并在舞剧中去完善作品所需的情节[关键词]一把酸枣;饥童舞段;编舞手法;动作分析[]J704[]A[]1007-2233(2019)03-0108-02一、舞剧《一把酸枣》的背景及剧情梗概1.《一把酸枣》的背景舞剧《一把酸枣》是一部典型为描述繁荣的山西晋商文化而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在舞段的创作上既表现出山西文化风情,又不失现代风味,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在敢于创新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铭记并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舞剧《一把酸枣》整个故事的发展则围绕着殷氏家族,“舞剧中所呈现的殷家大院虽无真实可考,但故事梗概指示位于晋中地区,因此符合故事的真实性[1]2.《一把酸枣》的剧情梗概殷家管家女儿酸枣与殷家小伙计的爱情故事为整个剧情的线索,管家为谋取殷家财产,逼迫自己的女儿嫁给殷家的傻少爷后,又设法投毒给小伙计,不料却导致二人中毒身亡的爱情结局。

在第一幕中,开场从幕里面出现的乞讨男孩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他抱着青铜碗,将身体呈九十度,眼神里传递着渴望,饥童舞段的场景发生在殷家的大院门前,该舞段描述了一群饥寒交迫的孩童,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艰辛二、饥童舞段中所使用的道具1.阶梯首先舞台美术道具是旁边带有两个石狮子的阶梯,它的出现,带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此时的地点之所以称之为舞蹈道具,是因为在接下来的舞蹈动作完成中有一大部分是在这个阶梯上去进行的,从而道具阶梯不再是单纯的为了丰富舞台空间而存在,因为有了舞蹈与道具的配合使得单一的道具被赋予了新的生命相对而言也正是因为阶梯有着自己独特的空间占有方式,当编导将它运用到舞蹈中时可以使舞者的动作及队形发生变化,并使得舞台效果得以更好的呈现,而且观众的视角也不再单一了2.青铜碗饥童舞段在手持道具的选择上则运用了青铜碗编导在选择道具碗时,这想法也全部来自于生活的灵感,人们都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所遇过的形形色色的乞讨者多数都是手持碗或盆等物品,因此这一道具的出现是毫无疑义的青铜碗在舞段中是为了更好呈现出舞蹈效果,很多舞蹈动作的出现也都是为了突出道具碗的意义,在舞者与道具的配合上二者是情境相交融并相互衬托的。

这种简单的生活工具,经过加工,并经过舞者灵活的动作及情感的表现与开场时的儿歌及活泼生动的音乐相结合时,使得青铜碗与舞蹈融为一体,并将这种道具赋予了更加深层次的意义三、饥童舞段中编导使用的编舞手法1.反衬手法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出主要形象这段舞蹈中的次要形象就是我们从直观角度看到的幸福的孩子们,而主要形象就是整天饥寒交迫,靠乞讨为生的孩子们当大家听到饥童舞段时,大多会认为是讲述他们在乞讨或是饿肚子时的场景但相反在舞段的编排上运用了反衬手法去刻画舞者形象在动作的选择上,没有使用那些直接反映孩童可怜,苦楚的动作语汇,反之却使用了质感灵活轻巧的动作,这种形式更能直击观众内心观众以另一种视角去感受孩子们的苦时,同时也侧面向观众传递了晋商精神人们虽然生活艰辛,但都能以一种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带给自己的困难,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拼搏和奋斗2.重复手法孩子们坐在了殷家大院的阶梯上,虽限制了腿部脚部的空间,但是却能更好地突出上半身的身体动作舞段开头孩子们整齐的左右摆头动作,以连续重复的形式进行了三个八拍这种单一的重复加上背景音乐运用了童谣,可以将孩子们的天真、善良、可爱刻画得淋漓极致。

以及在舞蹈中出现的孩子们将脚搭在前一个人的肩膀上,脚跟着点头的动作一起运动,也进行了一个八拍的单一重复这一种简单重复也是张继刚导演经常使用的一种编舞方法四、饥童舞段的队形分析1.整齐的正方形饥童舞段的开头部分采用了单一的正方形排列,虽只是简单的正方形排列,但却因为道具阶梯的原因,使这个正方形有了坡度,站在观众的视角来看,它相比普通的平面正方形队形看起来更清晰有特点在这个大正方形上面共坐着28名舞者,由每排七个人共四排组成队形,他们以男女舞者穿插开这种方式坐在阶梯上在这个队形上以每一排或者每一列的形式去排列和分组,队形的变化大多数以依次进行左右穿插以及舞者相密集等方式进行队形上的变化从而达到舞者的动作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再加上以多米诺形式为主导的各种起伏及动作传导形式,使队形看起来更丰富有创意,也更加体现出饥童舞段中孩子们天真活泼的人物形象2.舞段的下场队形变化音乐变奏后孩子们迅速地将这个密集的小正方形铺满整个舞台,在此时舞者将碗当作帽子一样戴在头上进行舞蹈其中的一个队形变化是所有女孩站成两排并把手里的碗高高地举过头顶,这样的动作与队形变化给人一种隧道、山洞感觉,男孩子们则用蹲着前进的步伐依次从这个“山洞中”向前走去。

这个队形从情景上讲就像孩子们相互嬉戏时的样子,从整体队形来看它的变化很新奇独特饥童舞段对于下场的处理不同于以往的手法,以往舞剧中较多采用的方法是一个舞段结束后“熄灯”下一个舞段上场但饥童舞段与团扇舞之间的连接则是通过“低头吃饭”这一动作并带着情节,整体地将舞者从舞台后方直接调度到舞台前面,这样的处理是顺其自然的剧情发展当下一舞段音乐响起时前面舞者则从中间一分为二带着情绪,有顺序地从舞台侧面下场,这种两段之间的连接方式很自然,同时也为下一个表演的舞段埋下伏筆五、舞段动作分析1.生活动作在饥童舞段中为更好地表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编导张继刚也编排了很多被艺术化的生活动作,其中包括孩子们抱着碗低头大口吃饭,以及左右手交替向上表示庆祝的动作,还包括孩子们吃饱后拍打肚皮等动作,这些动作向我们传递的是孩子们填饱肚子时高兴的样子,通过这样一些令观众熟悉的生活动作去体现,会使观众一眼便从中知道该舞段讲述的情节内容以及会对此段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其中后排站起的一位小女孩,去用手指摸饭碗,并且张着大大的嘴去舔手指,这一动作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这是典型的将生活动作夸大化搬上舞台这种生活动作在舞台上利用夸张手法并加以音乐、节奏的处理都成为了很好的舞蹈语汇。

在饥童舞段中,编导将生活中的一些细微动作规格化,一切从生活出发,用舞蹈来表现生活,反映生活,这样往往带给观众的是超越传统的舞蹈视觉效果,并且带给观众不同的审美感受,让观众更生动、形象地来了解舞蹈2.单一重复动作在饥童舞段中也出现了很多单一的动作,并重复多次,多次的重复代表强调,在舞蹈中也是如此当一个动作进行重复时,它每一次的重复都是在向观众传递着一种思想感情,这样必要的重复可以充分表现出舞者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处的感情,也可以表达出舞蹈想要表达出的重点含义舞段中出现了多次的单一重复动作,比如開头时舞者们整齐的摆头,加上舞者活泼可爱的表情,可以直击观众的内心,清晰地交代人物形象包括舞者在表现孩子们吃饭时的场景也都是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多次重复六、饥童舞段在舞剧中起到的作用1.铺垫舞剧结局的作用“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情感表现手段和最终形象呈现方式[2]舞剧《一把酸枣》共有五幕,其中饥童舞段则是整场舞剧除序幕之外,出现的第一个舞段第一幕整体讲述的是殷家的傻少爷过生日,富家女子及民间艺人前来庆祝的热闹场景,但出乎意料的是第一幕的开头却出现了手拿青铜碗的乞讨少年,而在饥童舞段结束后出现的是繁荣且热闹的团扇舞,而二者正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样的设计既可以突出殷家当时的繁荣,也可以突出孩子们的苦。

在饥童舞段中出现的酸枣乐于助人,善良细心,她帮助了饥童却帮不了自己,不断向别人伸出援手,却拯救不了自己与小伙计这悲惨的爱情结局这一舞段的设计也为后续晋商的衰落埋下伏笔2.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整段舞蹈中被舞者们演绎的可谓是苦中透着一丝甜意,主人公酸枣出现在舞者身后给予乞讨孩子一些粮食时的动作虽然单一,但她手里拿着饭勺做出接济孩子们一些粮食时的动作,突出人物的细心和善良,从中更是体现出酸枣乐善好施,济弱扶贫的品德通过这样的设计直接向观众交代了酸枣的人物性格特征,并为后续舞段做铺垫,而且这样的设计也将晋商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刻画出来结论综合性来看,本文忠实于舞剧原创,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将饥童舞段进行整理与研究从中得知饥童舞段在道具阶梯和青铜碗的使用上是尤为新颖的,编导将这两种生活道具在舞台上赋予了崭新的意义编舞手法的使用上采用了反衬和重复手法去侧面突出饥童们在这黑暗的社会环境以及潦倒的生活环境下依然保持活泼天真的本性通过编导焕然一新的艺术风格,将本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将晋商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余韵深远且悠长,蕴含着永不磨灭的美感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对未来的舞者和创编者们在从事艺术的道路上起到帮助。

注释:[1]赵洁.从《一把酸枣》看山西地域文化在舞剧创作中的体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3):47.[2]于平.舞剧创作的结构要素与结构形态[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8(01):1.(责任编辑:刘露心)当代音乐2019年3期当代音乐的其它文章认同理论视角下东北二人转文化研究的再思考2018年“珠江凯撒堡”杯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展示实况审美教育视野下美声歌曲的大众化论歌剧《苍原》中《情歌》的演唱特点及情感表现浅析任达敏《幻想曲》的爵士乐要素敦煌壁画中的世俗乐舞研究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