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测绘参观调研报告忙碌的生活总算告一段落,迎来了相对清闲舒适同时难能可贵的古建参观调研周这一 周里虽然有不少时间是在公交车上各处奔波,但却亲身感受到了很多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与其 独特的建筑外观前两天,我们主要去了牛首山、江宁博物馆、葛村祠堂、朱氏祠堂、季子庙等古建这 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当属牛首山和葛村祠堂了首先是牛首山,这是我们古建参观调研的第一站,牛首山是一座闻名遐迩、历史悠久的 名山,位于南京南郊,他逶迤于长江和外秦淮河之间的丘陵地带北连翠屏山,南接祖堂山, 山势奇特,因为他的形状如牛头双骑,故名牛首山而我们参观了牛首山上的一处重要景点, 便是郑和墓,郑和墓踞于小山坡上,墓丘隆起不甚明显坟墓两翼有石砌坟圹,半径约200 米,东西间距约百米,从坟圹的广袤上即可看得出郑和墓的宏大不禁让人想起当年郑和下 西洋的伟大壮举,而如今后人的虔诚祭奠和敬仰正是对如此壮举的最诚挚的肯定说完了郑和墓,接下要说的便是葛村祠堂了,说起葛村,可能几乎没多少人知道这个地 方,但恰好因为自己是句容人,所以在以前上学的时候便听过这个地方,一直以为这只是一 个普普通通的不起眼的小地方而已,却没想到这里竟然也有一处古建——葛村解氏祠堂。
葛村解氏宗祠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丁岗镇,被市文管办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式授 牌葛村有建于明清两代的解氏宗祠、榜眼门、大宅门等多处古建筑前些年,创建于明代、 古祠堂因年久失修,房顶部分已烂坍濒临倒塌,解氏后人及当地各界人士自发成立了抢修老 祠堂筹委会,葛村村民和在外工作的乡亲纷纷捐款,新区管委会及丁岗镇也对解氏宗祠修复 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与关心行走在葛村里,我们寻找着当年的痕迹镇江是兵家必争之地, 常年的战乱,使建筑毁了建,建了毁村子里现在的房子看上去很新,老房子已所剩无几 忽然一座老房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门额上刻的字告诉我们这便是葛村解氏祠堂解氏宗祠 的大门很奇怪,看上去像民国时期镇江流行的西式建筑,上部的两边是砖头砌的长方形柱子, 中间为半圆形下部为长方体,中间开着门走进大门,出现了一排平房,穿过中间的门, 一个大殿出现了,无数个大木柱子支撑着建筑,看上去十分气派,地上当年铺着的石块大部 分已经裂开走过大堂,一座曾经高大的建筑只剩下了三堵墙壁,曾经的大门前砌的台阶还 在据史书记载,解氏宗祠原有3 进,分门厅、大殿和祖殿,另有两旁的券门和旗杆等附属 设施不过先如今,当年的解氏祠堂已经没有那么气派非凡了,这里貌似已经成为村里老人 们打牌下棋的好去处了。
过完了前两天的奔波生活,我们总算可以“定居”下来了,因为接下来的三天,我们参观了一个更大更完善拥有众多古建的江南著名古镇——同里古镇 如果你一起向往周庄那东方威尼斯的韵味,那就更加不能错过同里 同里镇位于太 湖边、运河旁,四周为五湖环抱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 多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水 乡古镇她是江苏省最早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 文化名镇同里,绝对是块不可多得的江南“富土” 历史上,同里镇真的称为“富土” 但“富土”之名,过于招摇,故把“富”字不出头,去掉一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 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变为“里”,同里之名,由此而来接近一个上午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本次古建参观调研最重要的一个地方,那就是同 里,在汪老师的安排下,我们很快便整顿好住宿的问题,简单的吃了午饭后,便迫不及待的 想要一睹同里的风采了,这一次,我们主要去了退思园、耕乐堂、崇本堂和嘉荫堂这几处著 名景点首先是退思园,退思园是古镇同里最有名的私家园林,是江南古镇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它的总体结构,因地形所限,为横向建造即西宅东园这在苏州私家园林中,形成了自身独 特的风格。
退思园的主体建筑宅第分东西两侧,西侧建有轿厅、茶厅、正厅三进,为婚丧嫁 聚及迎送宾客之用东侧内宅,建有南北两幢各五楼五底的“畹香楼”,楼与楼之间由东西 双重廊与之贯通,俗称“走马楼”,为江南之冠园景部分亦分东西两侧,西庭东园庭系 园之序,中置旱航,坐春望月楼,岁寒居园以水为中心,具贴水园之特例,山、亭、堂、 廊、轩、榭、舫皆紧贴水面,园如出水上,可谓独秀江南,在建筑美海陆空上也堪称一绝 退思园草堂为全园主景,站在堂前平台上环顾四周,琴房,三曲桥,眼云亭、菰雨生凉轩、 天桥、辛台、九曲回廊、闹红一舸舫、水香榭、览胜阁以及假山、峰石、花木围成一个旷远 舒展,彼此对应的开阔景区,构成一幅浓重的水墨山水画长卷而每一建筑既可独立成景, 又能互为对景,彼此呼应其中坐春望月楼、菰雨生凉轩、桂花厅、岁寒居、点出春、夏、 秋、冬四季景致,琴房、眼云亭、辛台、览胜阁塑造出了琴、棋、书、画四艺景观退思园 虽小而求齐全,不失为园林建筑史上的杰作退思园的园林的艺术是设计空间的艺术,在有 限的空间内,能独辟蹊径,容纳了丰富的艺术之精华,使之成为能和任何一个名园类似的园 景相媲美的小型园林的典范接下来,我们便来到了耕乐堂,耕乐堂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建时有五进五十二间,后 经历几朝兴废,现尚存三进四十一间,有园、有斋、有阁、有榭。
跨进门厅,露明三间,庄 重朴实,高大宽畅,形为清代后期建筑宅楼西侧有一条陪弄直通后园,园中置有荷花池, 荷池四周湖石镶砌,高低参差,清幽别致 荷池南面有鸳鸯厅,面阔三间,窗明几净,与 环秀阁隔池相望,一高一底遥为对景出庭院,过三曲小桥,便来到清秀典雅的环秀阁环 秀阁跨水而筑,造型别致从环秀阁绕假山辗转而下,便是桂花厅桂花厅自成院落,院中 植有金桂、银桂两株古树,历尽风雨沧桑耕乐堂为省际太湖风景区同里八景之一,又被列 为吴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看完了精致美丽的耕乐堂,我们有来到了景点的下一站,崇本堂整个崇本堂建筑群体 沿中轴线向纵深发展,共五进,由门厅、正厅、前楼、后楼、厨房等组成,该堂虽占地面积 和建筑体量不大,但非常紧凑和精致崇本堂最吸引人的,当然是它的各种雕刻走庭院, 只见叠有湖石花台的小院里,天竺和红枫相映成趣,砖雕门楼面北伫立,门楼上方设置了仿 木结构的飞椽斗拱,拱眼板上刻有夔龙细纹,下面是花岗岩制作的条石门槛,中置“黄狼箱” 活络门闩,“一块玉”两端饰有如意香草纹,蹭的“包袱巾”上刻着宝相花,里面还有暗喻 升官发财的“鲤鱼跳龙门”的深浮雕门楼的字牌两侧各有一幅人物山水画,字牌上端庄有 力地写着“崇德思本”四个朋字。
德乃世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亦是宅第主人崇尚的为人之道 砖雕正脊还有一幅“望子成龙”图,上面人欢鱼跃,使人浮想联翩崇本堂的建筑结构颇为 科学,正厅与堂楼之间均有封火墙隔断,门楼与过道两侧设有“蟹眼天井”,千成不要小看 了这个小小的天井,在建筑上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既可通风又可采光,既能泻 水又能防火,其作用着实不小崇本堂西侧,与其隔河相望的便是嘉荫堂了嘉荫堂的正门采用石库门式的墙门,其墙 面所用原料嘉荫堂比较细腻又用经过水磨加工的细清水砖砌成,并加以灰浆勾维,使墙面更 显得整洁光亮虽未登堂入室,却已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穿过门厅抬起头来,只见‘福、 寿、禄”三星跃居正脊中心,额首微笑,似乎正在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嘉荫堂的主建筑俗 称“纱帽厅',系仿明结构,整座大厅高大宽敞,肃穆庄重厅内到处刻着图案,五架梁两 侧刻有八骏图”,梁两端刻有‘风寒牡丹,梁底则刻有“称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图案, 就连拳头大小的一块“峰头',也刻上了寓意“连生贵子”的莲蓬,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 收更为罕见的是,纱帽翅(即棹木)上也刻上了(三国演义》中的“古城会、”“三英战吕 布”、“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八幅形象逼真、呼之欲出的图画,让人不由拍案叫奇。
出 嘉荫堂沿粉墙而下,就来到嘉荫堂的后街,这里街绿水曲,水随路转;街上行人悠闲,岸边 绿树婆娑远处渔歌伴夕阳西沉,近处画肪随绿水乐去„„这一切是我们在城市所看不到感受 不到的,也只有这样的古镇,当你行走于古建筑群中才能感受那一份从几百年前飘来的幽静 与闲适住在同里的日子,我们同时也出去走走,同里属于吴江市,里太湖不远,而整个吴江市 因同里而闻名遐迩,却不仅只有同里这一个古镇,很多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建筑都坐落与这里, 这其中,我们便去了东山和西山,在太湖的美景的印衬下这里的古建筑更加显得庄严美丽, 让人流连忘返,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这里好吃而又便宜的橘子 经过这次为期一周的古建筑参观调研,使得我对古建筑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 坚定了我去亲自参观体验并去了解更多的中国古建筑的决心本次调研也使得我更了解古建 筑在设计上所运用的一些相似或者不同的设计手法,感受到了古人对于建筑与人文的理解, 充分将建筑与人文自认巧妙结合的设计理念,这对我在以后的建筑设计学习上将有着重大的 帮助,总得来说,这时轻松闲适的一周,同时这也是收获颇丰的一种,我将抱着更加积极的 心态去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了解建筑的设计知识,更去了解建筑背后的那段历史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