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铜爵两侧爵柱的功用爵,饮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作用相当于酒杯圆腹,也有个别方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 ,后部有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有立柱,腹部一旁有把手,下有三个锥状长足夏代爵胎体轻薄,制作粗糙;椭圆形器身,流长而狭,短尾,流口间多不设柱,平底,一般没有铭文和花纹,偶见有连珠纹者商早期流与口之间开始出现短柱,下腹部中空;有的透镂有圆孔,以便温酒加火时透风商中期后,爵演变为圆身,圆底,流口增高,多设一柱或二柱,柱身加长并向后移,三足粗实且棱角分明,器身加厚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爵体厚重,制作精美;爵身饰有饕餮、云雷、蕉叶等精美的纹饰,上端和柱上也饰有动物形象有少数无柱而带盖的爵, 盖铸成兽首形 西周前期还有一种器表铸有扉棱的爵,往往以云雷纹作地, 饰有两层或三层花纹, 纹饰繁而精美西周后期,爵逐渐消失初见爵形的人们, 大都对爵口挺立的有帽双柱最感兴趣, 会问:它们有什么用处?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并不容易 从实用角度说, 饮器本可以做得很简单、 轻便的,为什么偏要使其形体复杂化,多出两根爵柱呢?其中必有深层次的原因旧说爵口设柱是节饮和仪表的需要, 当你仰首倾爵欲饮而尽的时候, 柱帽便会顶在你鼻子的两侧, 提醒你浅尝辄止, 不要失态。
此说和前引许慎的“节节足足”论一样, 是义理性发挥, 绝非实情最初的爵柱只是稍突出于口沿的两个小钉帽,且流口很长,饮酒时钉帽是绝对顶不到鼻侧的 何况古人饮酒讲究“卒爵”(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干杯”) ,不喝完爵中酒是失礼的,岂能用设柱触鼻的笨办法限饮当代一些学者试着作出新的解释, 如容庚主张爵不仅是饮器, 也还是温酒器,设有帽之柱是为了从火上取爵方便, 犹如鼎之设两耳 此说未被学界认同,因为爵的容量很小,一般是不用于温酒的而且,如无辅助工具,用手是不能于火上执柱取爵的;如用他物提取,为了保持爵体平衡,柱应设在爵口正中,而不能设在近流一侧 后来又有学者提出一种看法, 他认为爵柱是用来结扎固定1 / 2.过滤网罩的 三代的酒不是后世的蒸馏酒, 而是酿后连糟浑置的黄酒; 用于祭礼时还须将捣碎的香草添入后煮汁, 即所谓之“鬯”在需用“清酒”时即要过滤,把酒糟和植物渣滓分离出来,爵上设网罩就起这个作用我 认为以 上学者提 出爵上的 双柱作为 装饰、限饮、 滤渣的假 设都是相 当有可能 的,但爵柱的功用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相信在未来进一步对古代青铜器的探索与研究后会对爵的根源及爵柱的用处得到更进一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