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doc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9.01KB
约68页
文档ID:539889131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doc_第1页
1/68

第二章 区域经济管理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经济区位的基本概念与古典区位论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一)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提出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既然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那么人类活动的领域和空间的扩展必然导致区位的发展与变化因此对于区位的理解与把握也必须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入手二)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的理论根据上面对区位的限定,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ies)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区位理论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可以有古典与现代之分一般而言,古典与现代区位理论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一)区位条件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是我们通常的区位那么是什么引起人类活动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的表面,而是仅仅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呢。

归其原因是不同的场所并不是能同样地满足人类所从事某项活动的要求,即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二)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称之为区位因子(standortsfaktor),即区位因素(location factors),艾萨德称之为区位力量(locational forces)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区位因子的分类可以归纳为下表政府可通过改善区位条件、增加区位补助金和区位限制条件等手段吸引、诱导或改变个人或企业的区位投资区位政策从区位理论的角度来看,可达到降低生产费用,包括固定费用和区位费用,同时也可扩大收入空间的效果,最终使利益空间界限发生变化就区位因子而言,对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大的影响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对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因子就工业区位而言,米勒将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作为主要因子,而将用水、研究开发、经营、税制、自然条件以及其它要素归结为次要区位因子(下图)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人类活动多种多样,包括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其中经济活动是人类活动中一项最重要的活动。

传统区位理论一般是以经济活动作为区位主体而展开的,像我们将在其后详细介绍的关于农业活动的农业区位理论,关于工业活动的工业区位理论,关于商业活动的中心地理论等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现象,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从而形成其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四、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活动、流通活动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生产活动按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是效用再创造的活动,不仅包括有形物质的创造活动,也包括服务等无形物质的创造活动而这种活动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要素投入基础上的生产活动是人类通过对自然的作用而进行的,同时也需要工具、机械等必要的手段(通常被称为资本),因此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要素投入和产出(效用再创造的产物)之间是有一定的技术关系的,这种技术关系通常用生产函数来表示:x=f(y1,y2,…)式中:x代表产出;y1,y2分别代表生产要素的投入,即产出是投入的函数一) 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劳动力特色2、劳动力素质3、劳动力成本4、劳动力移动五、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表 零售业设施的分类与区位   区位类型(1)全国中心城市(1)—1前项的卫星城市(2)地域中心城市(3)人口>15万的城市(4)其它城市以日用品为中心的商店集团○○○○○低级①耐用消费品与日常用品中心○○○○ 中级②耐用消费品与日常用品中心○○○  高级③耐用消费品与日常用品中心○    农协超级市场   ○○方便百货店   ○ 连锁店:     (1)超级市场○○○○○(2)专卖店○○○○ (3)分批付款式百货店○○○  大城市大型百货店○○○  大型郊外购物中心○○   注:①经营大众消费品等,若是音响设备则到10万日圆左右②经营专业消费品等,若是音响设备则到30万日圆左右③经营特殊定做商品、进口商品等高价格商品等(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市场竞争环境2、市场秩序和管理3、市场意识六、 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D,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下图)。

就上述一般的交通现象,可以用以下三个基本要素来概括 交通现象的第一个要素是连接A、B、C、D的交通线,即我们通称的“交通网” 交通现象的第二个要素则为“人和物质的移动”,即通常所说的“交通流” 交通现象的第三个要素是“地域”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交通网是实现人与物质空间流动的重要手段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其中结构可以用连结度、通达性来表述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交通网的密度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当然也必须考虑到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交通网密度大的地区,并不一定都是交通最为便利的地区,因还取决于交通网的结构衡量交通网结构状况的指标主要有连结度和通达度指标以下以假想的交通网(下图)为例,说明与论述交通网络的连接度与通达度 1、交通网连结度(Connectivity)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有多种表示方法,其中通常用贝塔指数(Bete index)来计算与比较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计算公式如下: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2、通达度(Accessibility)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1)通达指数(Accessibility index)通达指数是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由下式计算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可以用边即区间来简单表述);(2)分散指数(Dispersion index)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用D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七、 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1、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2、形成机制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该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2.第二圈——林业圈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6.第六圈——畜牧业圈杜能圈的最外圈,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1、农业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致使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杜能农业区位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2、经济区位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位论对经济区位研究而言,其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最具重要意义这种方法对于韦伯以及克里斯塔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研究者有很大影响与启发同时,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不仅仅用此原理可说明农业土地利用,对于其它土地利用仍然有效,是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五)理论与现实  孤立国条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杜能本人也意识到完全的“孤立国”在现实中很少存在,首先他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变小因此,在现实中找到杜能所勾画的完整的圈层结构是比较困难的在孤立国中,杜能只是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辛克莱尔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所谓的“逆杜能圈”他指出,杜能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即使现在也基本同现实相吻合,然而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周围,却表现出同杜能圈模式正好相反的地理现实八、 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韦伯提出工业区位论的时代,是德国在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从而伴随着大规模人口的地域间移动,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背后的空间机制在上述背景以及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