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围棋故事内容日本围棋故事 历史悠久的围棋艺术起源于中国,这已为世人所公认,但确切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下面是为大家的日本围棋故事内容,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日本围棋的盛行 到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围棋在日本宫廷盛行起来专门保存古物的奈良正仓院就存有圣武天皇(724—948)使用过的棋局日本史书《续日本纪》中也有如下记载:公元738年宫中有二人名曰大伴宿弥和连东人者,于政务之闲对弈,争论中宿弥以刀砍杀东人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已出现职业棋师,并出入于宫中了759年编纂的日本和歌总集《万叶集》中就收录了两首棋师的作品 公元848年,在近代以前的中日围棋史上留下一段两国国手正式棋枰对坐的佳话对此,唐代苏颚所编《杜阳杂编卷下》有精彩的描述:“大中中,日本国王子来朝,上设百戏珍馔以礼焉王子善围棋,上敕顾师言待诏(即棋待诏,宫中棋师)为对手及师言与之敌手,至三十三下,胜负未决师言惧辱君命,而汗手凝思,方敢落指,则谓之镇神头,乃解两征势也王子瞪目缩臂,已伏不胜回语鸿胪曰:待诏第几手耶,鸿胪诡对曰:第三手师言实第一国手矣王子曰:愿见第一曰:王子胜第三方可见第二,胜第二,方得见第一。
今欲躁见第一,其可得乎王子掩局而吁曰:小国之一,不如大国之三,信矣今好事者尚有顾师言三十三镇神头图对这段记述一些日本围棋史家出于“围棋上国”意识而不愿承认,但《旧唐书宣宗本纪》也有所记载:“(大中二年,公元484年)三月已酉,日本国王子入朝,贡方物,王子善棋,帝令待诏顾师言与之对手这是迄今为止古代中日围棋国手对弈的唯一记录以后数百年间日本在围棋规制上基本遵循中国传统下法,中国的《玄玄棋经》一直是日本棋手必读的权威之作进入平安时代(794—1185)以后,围棋倍受上流社会妇女的青睐,对此,在十一世纪问世的《源氏物语竹河》等章中,有相当细致的描写到镰仓时代(1185—1333),围棋在习惯于战场生活的武士中也逐渐传播开来,即使在紧张的战争空隙之际,武士们仍迷恋于黑白之间这大概是由于围棋的思维方法与实际战争中的战略战术相通的缘故吧与此同时,围棋也进入了僧侣的生活,1199年日本棋圣玄尊法师编《围棋式》一卷,浅近易懂,为围棋在日本的普及开辟了道路 “棋所四家”的角逐 日本专业棋手兼围棋史专家中山典之,根据赖山阳所着《日本外史》统计,战国武将中有30%—50%为围棋爱好者,三大枭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都具有相当的棋力。
此时,终于出现了寂光寺僧人名曰日海(1558—1623)的围棋大家,他先后仕奉于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织田信长馆览日海精湛的棋艺后,誉称其为“名人”;丰臣秀吉曾举行棋会,赐予天下无敌的日海每年二百石的俸禄;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召日海去江户,任初代名人棋所所谓“棋所”,是德川幕府赐予围棋最强手的荣誉称号其职责是总理围棋事务,指导将军弈棋,垄断围棋等级证书的颁发权等德川家康每年还支付给日海禄米五百石日海将寂光寺堂宇号为“本因坊”,自己改名称算砂,是为本因坊鼻祖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本因坊名胜的由来当时因棋艺高超而享有禄米的还有另外三个嫡派,即安井家、井上家、林家,加上本因坊,合称“棋所四家”在当时战乱中的日本, * 认识到棋枰如战场,因而酷好围棋并对棋手大力扶植这样,围棋不但没有因战乱而衰落,反而出现了日海这样名垂后世的大师和四大门派争先的围棋盛世1644年幕府建立了“御城棋”制度,出战者有“棋所四家”和其它的六段棋手名门望族也可破格参加参加“御城棋”被看作与武士们在将军面前比武同等高尚不久,各家围绕“棋所”头衔展开了反复激烈的争夺战这一时期是日本围棋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夺取“棋所”的最初争霸战是本因坊二世算悦与安井二世算知的对局。
从1645年至1653年的九年间,分先对战六局,结果是3:3成为和局由于双方相持不下,因而都没能就任“棋所”按规定,就任“棋所”需符合下列条件: ①以棋艺超群而由“四家”一致推荐; ②并在比赛中取胜; ③得到官命 算悦死后,算知依靠官场势力,于1668年被官命为“棋所”然而本因坊三世道悦提出异议,要求争棋至1675年止,双方酣战二十局,结果算知负十二局、胜四局、和四局而惨败,1676年交回“棋所”道悦将本因坊传给弟子道策掌门,自己隐退了这次争棋是日本围棋史是最激烈的对抗战之一1677年本因坊四世道策被推举为“名人棋所”使各家皆无可挑剔而被推举为名人的只有道策,可谓空前绝后道策被公认为“棋圣”,他一反传统的偏于力战的着法,开创了延续至今的重视全局协调的近代布局理论1682年道策授四子与访日的琉球第一名手、王子亲云上滨比贺对局,这是日本人与外国人对弈,道策精彩地大败对手,显示了当时日本棋坛的高水平在日本一般认为,由此时开始,日本围棋水平已经超过中国,但现代棋界泰斗吴清源先生指出:当时的日本围棋着作《发扬论》、《棋经众妙》、《死活机妙》等书,大多取材于中国的《玄玄棋经》,并认为,中国在乾隆年间是围棋发展史上的最高峰。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曾问过吴清源先生,乾隆年间名手的实力相当于日本的几段,吴氏答曰:已相当高了,大致不逊于日本的“名人”吧继道策之后,井上四世道节、本因坊五世道知先后任“名人棋所”1727年道知去世,这以后“棋所”长期空位因无出类拔萃之强手,棋坛曾一度萧条 1766年开始了本因坊九世察元与井上六世春硕的棋争,翌年察元以五胜一和的压倒优势战胜对手,即为名人,1770年被批准出任棋所此后棋界逐步复苏,十九世纪初叶至中叶,围棋活动步入全盛时期此时,本因坊十一世元丈和安井八世知得棋技相当,皆难居尊,轩此二人平分秋色,同居八段准名人地位,被誉为棋界的双璧时代这期间还经历了本因坊十二世丈和与井上十一世因硕就“棋所”位置而明争暗斗的时代据文献记载,1841年在日本有棋手七段以上8人,六段6人,五段10人,五段以下257人弘化(1844—1848年)年间见于记载的棋手共有431人 内容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