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单位: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编制单位: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甲级证书:021007)院 长:邢天河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主管副院长:鲍 龙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所 长:苗运涛高级规划师主任工程师:王海乾高级规划师项目负责人:唐渭荣注册城市规划师项目参加人员:张萌助理规划师孙莉坤助理规划师郭炳恒高级工程师崔士革高级工程师李 明工程师地方参加人员:杨 杰霸州市人民政府市长董文才霸州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张玉池 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暗柳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主任樊宝炬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拢江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局长郭金鹏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前 言在中国加入WTO、环渤海经济圈迅速崛起、“京津冀北地区”规划出台、京津企业外迁、南资北移等社会经济宏观背景下,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为抓住历史机遇,实现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跨越式发展,2005年7月,受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的委托,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概念规划编制工作2005年7月16日,项目组进驻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现场踏勘、基础资料收集和调研工作,并听取了霸州市委、市政府、建设局及有关部门的指导性建议。
2005年8月3日,项目组向开发区管委会汇报了初步方案并听取了修改完善意见2005年8月29日,规划方案汇报会在开发区管委会召开,项目组向霸州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汇报规划方案并听取了修改完善意见和建议2006年4月22日,项目组向开发区管委会汇报了准成果并听取了相关意见2006年5月16日,项目组向霸州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了新区概念规划的准成果并听取了修改完善意见会后,项目组对规划的准成果做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于2006年5月完成规划成果规划成果分文件、图集两部分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及有关部门的全力协助和密切配合,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忱!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概 念 规 划文 件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二○○六年五月目 录第一章 概 况 1一、地理位置 1二、自然条件 1三、交通条件 2四、经济社会条件 2第二章 规划范围、依据、原则和重点 2一、规划范围 2二、规划依据 3三、规划原则 3四、规划重点 3第三章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SWOT)分析和战略目标 4一、市区现状基本情况 4二、开发区现状建成区基本情况 4三、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基本趋势 5四、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 6五、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态势 6六、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态势 7七、开发区现状建成区与新区的关系 7八、新区与市区的关系 8九、新区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SWOT) 8十、新区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11第四章 职能定位和性质 11一、职能定位 11二、性质 12三、发展模式 12四、优先发展的产业 13第五章 发展规模 13一、现状人口规模 13二、人口规模预测 13第六章 总体布局规划 15一、规划理念 15二、规划结构 16三、龙江渠以北区域用地布局规划 16四、龙江渠以南区域用地布局规划 17第七章 道路与对外交通规划 21一、对外交通规划 21二、道路交通规划 21第八章 绿地与公共开敞空间系统 22一、景观风貌规划 22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 23第九章 给水工程规划 24一、供水现状 24二、规划原则 24三、供水规划 24第十章 排水工程规划 26一、现状概况 26二、规划原则 26三、排水规划 26第十一章 电力工程规划 28一、现状情况 28二、负荷预测 28三、规划 28四、线路敷设 29第十二章 电讯工程规划 29一、现状情况 29二、装机预测及规划 29三、电信线路 30四、邮政 30第十三章 供热工程规划 30一、供热范围 30二、热负荷预测 30三、供热规划 31第十四章 燃气工程规划 32一、规划气源 32二、用气负荷预测 32三、输配系统 33第十五章 管线综合规划 33第十六章 环境保护规划 34一、建设限制分区 34二、环境保护控制标准和环境功能分区 35第十七章 分期建设规划 36一、开发时序 36二、起步区规划 37第十八章 规划实施措施 382 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概念规划第一章 概 况一、地理位置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始建于1993年,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该开发区位于霸州市西北部,与市区毗邻,是霸州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霸州地处东经116°15′-116°55′,北纬38°59′-39°13′,东邻天津市西青区、武清区,西接保定市雄县,南邻文安县,北与固安、永清及廊坊市安次区接壤霸州位于北京、天津、保定三大城市“金三角”中心,北距北京市90公里,东距天津市74公里,西距保定市90公里霸州历史悠久,曾在宋代是重要的边关重镇(益津关),自古就因地处南北交通咽喉,水运交通要道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霸州市域总面积784平方公里,霸州市区(霸州镇)为霸州市政府所在地二、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霸州市位于冀中平原北部,市区现状建成区位于西北部高上区,属于永定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西高东低之势据现有钻孔勘测资料与工程技术条件、经济性综合分析,市区周围的区域的工程地质和地形地貌,多属适宜建设区,一般工程可采用天然地基市区沉积层总厚度在500-600米左右,持力层的标准容许承载力100kpa左右2、气候条件霸州市气候比较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507毫米,最大降雨量为921毫米,最小降水量为280毫米;平均气温12.2℃。
主导风向为东北―西南风,多年平均风速3.0米/秒3、水文条件霸州地处海河水系下游,历史上素称九河下稍境内有大清河、中亭河、邙牛河、新河等四条季节性河流,以及大型排灌渠50条,全长275公里横贯全境东西的中亭堤与大清河之间为溢洪区4、地震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霸州市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S值为0.40s(中硬场地)5、自然资源霸州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地热等资源,可利用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石油年开采量12万吨,天然气年开采量1.5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南孟油区、岔河集油区、王庄子油气区(苏桥油区)、信安杨各庄油气区热水田面积达500平方公里,热水储量达220亿立方米三、交通条件开发区对外交通便利,京九铁路南北纵贯市区,霸州站是京九铁路线的京南第一大站,是北京的南大门;津霸铁路与京九铁路在霸州市区北部交汇并通往天津横穿市域东西的津保高速公路、112国道(津保公路),纵贯市域南北106国道(京开公路)是市区与北京联系的重要交通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等对外交通设施构筑了霸州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拉近了霸州与京津廊保四大城市的时空距离,使其区位优势更加突出,经济地位、战略地位不断提高,霸州已初步成为环京津经济带上新兴的交通枢纽型城市。
四、经济社会条件近年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霸州已从一个农业县,初步发展成为工、农、商、牧、渔、林综合、平衡发展、功能较为完善的经济强市霸州以市区和胜芳为市域东西核心的市域城镇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全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基本同步,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和河北省的平均水平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6.6万人,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209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开发区工业农村经济总收入为4.11亿元,财政收入2164万元第二章 规划范围、依据、原则和重点一、规划范围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以下简称新区)位于市区西部,东至京九铁路,西、北至市界,南至112国道,规划用地面积约54平方公里新区以龙江渠为界,分为渠北和渠南两部分龙江渠以北区域(以下简称新区北区),东至京九铁路,西至市界,南至龙江渠北岸、北至北岸和东头村北,规划用地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该区域是市区地表水源保护区和涵养区本规划对该区域的开发建设主要进行控制性指导龙江渠以南区域(以下简称新区南区),东至京九铁路,西至市界,南至112国道,北至龙江渠北岸,规划面积约为29平方公里。
该区域是本规划工业园区建设开发的重点二、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50220-95);6、《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7、《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关于规划建设开发区新区的请示》(2005年);8、《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设想》(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2005年);9、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其它有关资料三、规划原则1、塑造有机生长的、繁荣的城市发展空间城市发展具有连续性,是一个滚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树立系统观念和动态观念,采用“组团式” 的城市有机生长模式,通过方格状路网划分城市功能,使新区建设规划具有适应性、灵活性、适度弹性和良好的可操作性2、构建具有吸引力、亲和力的生态型城市景观挖掘现代平原城市的内涵,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通过规划的有机组织,塑造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开发区3、科学制定新区发展战略,实现高效率的现代化城市运营注重科学性、实践性,借鉴国内外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倡导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与土地开发联动发展,构筑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宏观发展战略。
通过集约化的土地空间开发与利用,处理好总体与分期、分组团发展的关系,明确规划建设的先后时序,形成整体紧凑的城市空间格局四、规划重点1、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把握机遇,立足优势,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本规划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把握机遇,立足优势,本规划充分分析研究新区发展潜力和限制因素,科学预测新区的发展速度,确定新区发展战略目标、职能、性质、规模和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协调新区与旧城区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本规划2、制定自然生态保护规划框架,促进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规划从生活环境、景观、产业三个方面制定了新区自然生态保护规划框架,通过规划来调控城市空间资源,在保障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前提下,确保各个利益团体在城市建设中能够协调一致,以减少城市物质环境要素之间的消极影响,促进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章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SWOT)分析和战略目标一、市区现状基本情况1、城市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