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非先王(共9篇)

bin****8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7.83KB
约66页
文档ID:60368859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非先王(共9篇)_第1页
1/66

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非先王(共9篇)  《孝经》第七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孝经》P48《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教学目标】  学习《孝经》中文句的朗读,明白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的道理;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明白文句的浅显道理,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诸侯章第三》  1.吟诵《孝经》诸侯章第三  2.指名用自己的话文句的意思  3.指明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学习新知  幻灯片出示: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1.四人小组自由朗读,组内正音  2.指名朗读,师正音  3.强调难读字词读音:德行  4.各种方式朗读  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听录音范读,划分节奏  全班齐读,读出节奏、韵味  整体认知  1.结合注释,说说你对文句的理解  卿大夫:卿是王朝和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又称「上大夫」,地位比大夫略高。

  法服:按照礼法制定的服装古代服装的式样、着色、花纹、质料等,不同的等级,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规定  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论  德行: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  2.师简单解释文句意思: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  3.说说:读了文句,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师小结道理: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  5.在理解文句基础上,各种方式读:  师范读,生学习吟读  各种方式吟读:分组读、男女读、分列读、四人小组读等  全班配乐吟读  拓展  1.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有哪些说话、行为不合礼法规范?  2.自己有这样的行为或者看见别人有这样的不良行为,你会怎样做?  (五)小结:我们要做个遵纪守法、懂文明、知礼仪的好孩子  (六)熟读成诵:在读诗文,尝试背诵  (七)板书: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  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孝经  《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目录  简介  孝经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孝经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孝经》研习报告  《孝经》意义  展开  简介  孝经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孝经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孝经》研习报告  《孝经》意义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  [1]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  孝经鼎  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  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古文经多出第十九章《古文孝经·闺门章第十九》:“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孝经》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书分古今文二本,今文本为郑玄注,古文本为孔安国注自唐玄宗注本颁行天下,孔、郑两注并废清严可均有郑注辑本,宋邢昺疏  [2]  编辑本段孝经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3]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孝经》书法版(20张)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天子章第二  [4]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其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其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宠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宠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  孝经原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白话注解  孝经这部书,据说是曾子问孝于孔子,退而和学生们讨论研究,由学生们记载而成的一部书吕维祺《孝经或问》中称:‘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以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

’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社会上奉为圭皋,人人所应遵守的德目  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