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34.23KB
约6页
文档ID:514141827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_第1页
1/6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为一条“J”形曲线:早期增长缓慢,现代以后增长迅速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2•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注:①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②人口数量的变动的因素: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3•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①工业化程度较高,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 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比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降低;②老 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人们逐渐消除了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③妇女的受教 育水平高,易于接受少生、优生和优育的新观念4•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根本原因)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①生物学规律;②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 条件、妇女就业状况);③上层建筑(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④其他因素:战争、 自然灾害等。

5•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①社会经济因素生活富裕有利于减少生育②制度 因素国家的人口制度、社会主义教育促进了出生率下降③计划生育因素少生、优生、优育政策逐渐 深入人心6•人口老龄化会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 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对策:①鼓励生育,接纳移民,②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7•人口增长快:利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 的压力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 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8.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 水平人口增长 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发达 国家保持较低 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 国家的人口数量 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 日本发展中 国家水平较咼人口增长很 快,世界新增 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 经济的发展,医疗卫 生事业的进步,人口 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 于缓慢,很多国 家实施人口控制 措施中国、印度、 巴基斯坦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吸引接纳外来移民,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9. 我国 60年代后人口数量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20 世纪 60 年代初,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进入低 谷;之后经济发展,死亡率下降,由于补偿性生育导致出生率陡然上升,增长率高,在这以后出生率维持 较高水平,人口高速增长; 20世纪80年代,前期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使我国出生率略有回升,增长 率随之回升,中期以后,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随之下降。

10.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增长模式“咼咼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 占 八、、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 >分布热带原始森 林等地区的 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 展中国家或 地区亚、非、拉等洲的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 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 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1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促使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因 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 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2. 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 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1)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① 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 (-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 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 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② 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2%左右,也很低③ 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2)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a.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 ——“过渡型”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很多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等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1. 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资源供应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2. 华北地区水资源为什么紧张?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少,降水集中于夏季,季节变化 大;②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③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等对策:南水北调;修水利工程;调整产业结构;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2. 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 小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 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3.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生活消费水 平前五个与人口容量为正相关关系,唯有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为负相关关系)4.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1)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2)措施: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三节 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影响人口机械增长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的判断:①空间移动:跨越行政区域,县级以上;②居住地改变; ③时间限度:永久或长期(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分类按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条件和原因流 向特 点1.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 线的开辟2.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 民主义的扩张1•从欧洲至1」美洲、非洲2•从非洲到美洲(贩卖黑奴)3.从东亚、东南亚到美洲如:中国人到美国、东南亚秘鲁、非洲、澳大利亚 日本人到美国、巴西、秘鲁 印度人到美洲、非洲、大洋州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开发区到未开发 区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原因流 向特 点经济生产发展不 平衡1.从北非、东欧、西亚、拉美到西欧2•从拉美到北美3.从东南亚、非洲 到 西亚、大洋洲1.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短期工人增加(外籍工人)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 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美国东北部流向西部、原苏联西部欧洲部分流向乌拉尔山以东,①农村到农村;②农村到城市(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主要的迁移形式);③城市到城市;④城市到农村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1 )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2) 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 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3) 政治因素:① 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② 战争(战争难民)、③ 政治中心变革等(如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国首都的变更)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 人口的迁移4.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 口稀少的国家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 达地区。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 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1954~1984 年中国人口迁移特点 —— 迁移规模小,频率低流量小 主要是国家政策有组织的迁移,自发迁移少.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政策.方向:由东部地区的城市到西部和边疆地区由东部农村到西北和东北等地80 年代中期以后人口迁移1、 特点 —— 迁移规模大,频率高流动人口增多,自发迁移为主.2、 目的:务工经商和学习培训分配工作3、 人口迁移方向: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的城市和工矿地区,③从山区到平原4、 人口迁移原因:第一,农村劳动力剩余第二,放松户籍管理制度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5、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利: 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② 增加收入, 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③ 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当地自然环境不利: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迁入地:利:①利于开发资源,发展经济② 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③ 改善综合环境不利: 增加人口 , 加剧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1.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2.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 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现象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婚俗初婚年龄的大 小发展中国家早婚盛行,生育时间延长提高出生率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降低出生率婚姻的稳定程 度发展中国家较稳定提高出生率发达国家不够稳定,离婚率较咼降低出生率宗教为了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人口增长提高出生率3.中国文化与人口逐渐革除的陋习发扬光大的文化积极意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