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线建设中工业企业的选址及社会效应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1KB
约7页
文档ID:518608055
三线建设中工业企业的选址及社会效应_第1页
1/7

三线建设中工业企业的选址及社会效应    1选址决策ﻭ 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动工建设前向毛主席汇报方案时,毛主席提出,“中国这么大,光一个汽车制造厂是远远不够的,要建设第二汽车厂”[1]周总理随后按毛主席的指示组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各方面都亟待建设,汽车在运输人力、物力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工程基建领域,需大量的卡车运输生产资料,国防层面也需要大量的军用卡车此外,汽车工业是窥探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窗口,推动汽车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整体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在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进行三线建设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选址方针ﻭ    基于备战的要求,如避免受空袭时目标过于暴露,乃至受空袭后不至于全盘瘫痪并能够快速恢复生产等,加之在特殊历史时期受到的影响,三线建设企业在选址布局时要求严格执行“靠山、分散、隐蔽”方针,尖端国防工程要求进洞(史称“山、散、洞”)而过于分散又会带来生产不集中、经济不合理的矛盾,于是在平衡国防与经济合理的问题上经过反复的斟酌和实践,有了“大分散,小集中”的方针在二汽乃至其他三线工业企业创建时,正是以这两种方针作为工厂最主要的选址及布局依据。

3二汽选址十堰的优势分析ﻭ   十堰地处国家中部腹心地区,又多山地,不仅距国境线较远,有较好的战略纵深,又利于防空隐蔽,国防方面安全性能较高同时,十堰区位相对较好,位于湖北、河南、重庆、陕西四省市的交界处,衔接中南、西南、西北,是区域中心城市,有一定的区位优势,通过二汽的建设还能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交通的发展ﻭ 3.1交通优势1)襄渝铁路连接国家铁路网襄渝铁路(东起襄阳,西至重庆,途经十堰)是连接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襄渝铁路直接连接了焦枝线和汉丹线,间接连接了成渝线和阳安线,部分专业厂有厂区专用铁路与火车站相连接至此,二汽选址十堰便占据了有利的铁路运输条件,通过襄渝线连接全国铁路网,可进行便捷的生产资料的输入和产品的销出2)老白公路(湖北老河口至陕西白河)是二汽主要公路交通干线,既便于内部各专业厂之间的生产资料交换,对外亦可到达交通枢纽城市襄阳除此之外,还有郧(县)十(堰)公路、十(堰)丹(江)公路、十(堰)房(县)公路等联系外部,形成了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西北公路网3)水运方面有自西向东横贯十堰全境的汉江,连接了襄阳、武汉等枢纽城市ﻭ    3.2资源优势。

1)生产资源较易获得钢材是生产汽车最主要的原料,大部分可由武钢依托汉江运输,重钢、鞍钢、上钢、鄂钢、包钢、太钢等也较为方便地进行补充供应;砂可由河南新郑和江西湖口供应;木材可由邻近的神农架供应(图1)[2]2)生活资料丰富十堰虽地下水储量不太丰富,但其凭借市内的若干水库以及流经市区的堵河进行供水,水量丰富,水质优良;工厂周围土地、山林多,可进行蔬菜、果木种植和发展畜牧业,周边的水库可发展渔业,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温和的气候为二汽职工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与良好的生活环境3)生产生活都所需的能源供应易获取丹江口水电站和黄龙滩水电站供电,煤炭西有四川达县,东有河南平顶山供应(图1)    3.3建设用地优势二汽选址地处秦岭、大巴山、武当山之间的中低山地带,海拔300~500米,相对高度50米左右土丘连绵,山势平缓,公路两侧地形平坦,大坪错落,u型宽谷较多,形成“小平原”,可进行厂区基地建设,同时也利于隐蔽(图2)对比鄂陕交界曾经的选址踏勘地将军河一带,山势雄伟,山形突变,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上,沿老白公路两侧只有极少的宽沟,没有错落的大坪,河沟蜿蜒曲折,坡陡且水流湍急再向西至陕西白河、旬阳、安康一带,全是汉水谷地,山高坡陡,可进行工厂建设的地方极其有限。

厂址避开了武当大断层,1965年由地球物理研究所鉴定,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工业和民用建筑不设防ﻭ  3.4隐蔽条件优势十堰多山林,植被覆盖率非常高,在当时有限的侦察条件下,这种自然环境带来的天然隐蔽性极高同时丰富的山林资源也使得生态自然净化能力强,环境保护、污染防治问题易解决[3]  3.5小结类似十堰这样的三线城市,属于在无近现代城市规划与工业建设基础的地区集中新建城市,扩展到一般此类型的三线城市,多分布于偏远、现状交通欠发达,但又具有一定的宏观区位优势或较易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山区(如十堰易获得周边的水电、钢铁等资源,攀枝花可就近利用其铁矿资源),兼顾了战备需要和生产建设的可实施性依托国家产业项目,城市在小山村或小集镇拔地而起,虽投资水平和建设前的基础设施都不及武汉这样的中心城市有优势,但城市的选址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经过多方领导与专家的反复论证而最终敲定的,具有一定的科学及合理性     4二汽概况   自1969年二汽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三线建设的大约16年时间里,二汽利用十堰山间谷地共建设成24个专业厂及1个水厂、1个热电厂(热电厂当时正在建设中;在襄阳和丹江口设有3个专业厂,湖北省及省外有113个协作配套厂),依据公路和铁路走向,形成了以总装厂为中心的蜘蛛网式布局。

截至1983年底的统计,工业建筑竣工面积125万m2,民用建筑竣工120万m2,已建成厂区铁路专用线74km、公路144km,安装设备2万多台;职工有5.3万多人二汽各个专业厂之间联系紧密,生产技术较为先进,生活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形成了厂办社会的单位大院局面ﻭ    5二汽的社会效应 三线工业企业扎根于我国西部落后地区,部分企业在经受住市场经济改革的考验后,成为了所在城市的支柱企业,它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山区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积极效应[4]    5.1改变了落后的山区面貌在二汽建设之前,十堰只是一个有着二十多户人家的落后小村镇,只有几个铁木手工作坊生产简单的竹器、铁木等生活用品而今,十堰市已发展成为一个城区七八十万人口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有着汽车、水电、旅游、生态四大支柱产业现代化建筑、工厂林立,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2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使山区人民富了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十堰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  二、三产业几乎是空白,生产力极其低下如1952年,十堰地区经济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94.9:0.5:ﻭ    4.6,属于明显的“一、二、三”型产业结构,1978年的比例为39.3:42.2: 18.5,到202X年的比例为11.8:46.1:42.1,形成“二、三、一”的产业格局,生产效率更高的二、三产业占据着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三线建设时期,十堰的工业得到巨大发展,工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都稳步提高乃至202X年东风公司总部及部分工厂搬至武汉后,这些指标仍保持着增长,可见工业基础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表1、表2)工业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二汽的建设为十堰打下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十堰经济实现了巨大跨越    5.3改善地区的交通条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推动着物质资料方面的运输,也能促进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偏远的山区旅游,对拉动地区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十堰从昔日“住在大山窝,翻山越沟坡,换点油、盐、布,回家日头落”的封闭山区,变成了市内公、铁、水路交通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工业城市[5]ﻭ   5.4促进了文教卫等事业的发展解放以来,十堰地区的文教卫事业稍有发展,但仍十分落后二汽建设时,为解决职工的子女上学等问题,兴办了文化馆、电影院、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医疗机构等以及数量众多的各级学校1984年时,十堰各类学校已达300多所,医疗机构100多个,电视转播台1座,影剧院3个,电影放映队100多个,教职员工5000多人202X年,全市幼儿园及以上教育机构近1200所,基础教育学校教职工总人数3.78万人。

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机构46个,体育场馆3372个,各类医院5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767个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大幅提高ﻭ   5.5促进了人才的引入及发展三线建设时,国家从科研机构、发达地区的工厂、行政单位、高校等各单位选派了大量人才支援三线建设,以保证项目的有效实施,“精兵强将上三线”,“好人好马上三线”二汽建设时,从一汽、上汽、设计院等众多单位抽调了成千上万的熟练技工、干部、知识分子、科技人才、管理人员去十堰搞建设,他们为落后的山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地区人才的引入及发展 5.6宝贵的“三线精神”在二汽建设初期,交通条件差的情况下,很多物资、生产设备是靠人力运进厂区的在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后,国家经济薄弱,物资匮乏,尤其是建筑材料极度匮乏二汽职工在物质条件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把生产生活要求降到最低,曾利用山上的黄土、芦苇等材料创造了“芦苇棚”“干打垒”等简易房子,夜间甚至还有虫、蛇等出没但为了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二汽不论领导干部、技术人员还是一线职工们,都顶住生活的困苦,辛勤工作,努力奋斗,“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发扬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6]。

三线精神”是后续城市发展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凝结着市民和建设者们对这边热土的记忆和乡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ﻭ   三线建设促进了建设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等全方面的社会发展,改变了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大提高了山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深刻改变了落后的山区面貌对协调区域平衡发展、避免两级分化具有积极意义[7-9]ﻭ 第 2 页 共 5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