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建国6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个数由建国前的132个增加到 2008年的655个,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 3%提高到2008年的45. 68%城市 化进程经历了以下儿个阶段:(―)城市化起步阶段(1949年一1957年)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仅有城市132个,城市市区人口 3949万人, 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7. 3%o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随着156项重 点工•程的启动和推进,出现了一批新的工矿城市,如纺织机械工业城市榆次;煤 炭新城鸡西、双鸭山、焦作、平顶山、鹤壁等;钢铁新城马鞍山;石油新城玉门 等还完善了一批老城,扩建了武汉、成都、太原、西安、洛阳、兰州等工业占 优势城市,发展了鞍山、本溪、齐齐哈尔等中等城市和哈尔滨、长春等大城市 到1957年末,我国城市发展到176个 比1949年增长33. 3%,平均每年增长10%; 城市市区人口增加到7077. 27万人,比1949年增长79. 2%,平均每年增长19. 9% 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提高到10. 9%,比1949年增加3. 3个百分点城市化波动较大阶段(1958年一1965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城市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巨大振动一样,也呈现由扩 大到紧缩的变化。
在三年“大跃进”后,我国城市数量由1957年176个增加到 1961年的208个,增长18. 2%;城市人口由7077. 27万人增加到10132. 47万人, 增长43. 2%;城市市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由10. 9%提高到15. 4%1962年开 始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乂被迫撤销了一大批城市,到1965年,全国拥有城市 168个,与1961年相比,减少40个,下降20%,主耍原因,一是将“一五”时期以来设置的市恢复到县的建制;二是将一部分地级市降为县级市,停缓建大批 建设项冃,动员2500万左右职工凹农村,城市市区人口由1961年的10132. 47 万人下降到8857. 62万人,下降12. 6%;城市市区人口的比重由15. 4%下降至 12. 2%三) 城市化停滞发展阶段(1966年一1978年)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我国国民经济长期徘徊不前,相应的城市 发展也十分缓慢,城市化进程受阻1966年到1978年十二年间,全国仅增加城 市26个,平均•每年只增加2个,1978年城镇人口(居住在城镇地区半年及以上 的人口)为17245万人,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17.92%。
四) 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一1991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來,随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 施,我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同国民经济一样进入了生机旺盛的时期从八十年代 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陆续展开,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小城镇发展战略的 实施、经济开发区的普遍建立以及乡镇金业的兴起,带动了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 展城市经济辐射面增强,城市的中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多年来的城乡分割 被打破1979年到1991年的十二年间,全国共新增加城市286个,相当于前三 十年增加数的4. 7倍,平均每年新增15个城市到1991年末,城镇人口增加到 31203万人,比1978年增长80. 9%,平均每年增长5.8%城市化率达到26.94%, 比1978年提高9个白分点五) 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1992年一2008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冃标,确立了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具地位和作用得到 前所未有的认识和重视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 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从此, 揭开了我国城镇建设发展的新篇章,城市化与城山发展空前活跃。
到2008年底, 全国城市总数达到655个,比1991年增加176个,增长36. 7%,平均年增加11 个城镇人口比1991年增加90. 3%,平均每年增长5. 6%城市化率提高到45. 68%, 比1991年提高19个百分点二、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结构H趋合理解放初期,大城市寥塞无儿,1949年在132个城市中100万人口以上城市 仅有10个,占7. 6%在1949-1978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原有的城市规 模在不断扩大,大中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在大中城市发展的同时,由 于城乡的分隔,商品经济的萎缩,劳动密集的小型工业发展不足,新形成的小城 市的数量却不多形成了城市结构头重脚轻的格局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不足, 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严重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发展呈现新局面,小城镇数量迅速增长1978 年全国仅有建制镇2173个,且以县城关镇和工矿镇为主2008年末全国共有建 制镇19234个,比1978年增加17061个新建的建制镇大多由原乡建制发展而 來,是分布广泛的乡村中心,并正在发展成为以农业服务、商贸旅游、工矿开发 等多种产业为依托的、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
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相伴生的小 城镇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发展2008年全国城镇人 口达6. 07亿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5. 68%,比1978年提高了 28个百分 点、小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20%升到45%以上,2007年 全国建制镇建成区面积2. 8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5459人/平方公里,小城镇聚 集效应逐步显现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的城市发展结构日趋合理2008年 在655个城市中,市区总人口 100万以上人口城市达122个,占18. 6%; 50-100 万人口城市达118个,占18%; 50万以下人口城市达415个,占63.4%详见下 表:城市1949年1978 年1978年比1949年増 加(个)2008 年2008年比1978年増 加(个)城市合计13219361655462200万以上人口31074131100-200万71912816250-1007?635291188320・50万3280羽1517120万以下8449•35264215注:人口规模的划分以城市市区总人口为标准城市地域分布不断改善旧中国,工农业生产非常落后,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工业主要偏集在东部沿 海地区,城市和城市人口也相应偏集分布在沿海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数量 占全国城市总数的52. 3%,城市人口占全部城市人口的69%建国后,为了改变 这种状况,国家大力加强了内地经济建设,不仅有计划地对原有城市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而且有计划的配合重点工程项冃建设,进行包头一呼和浩特地区,西安 —宝鸡地区,兰州地区、西宁地区、张掖一玉门地区、三峡地区、襄樊地区、湘 中地区、成都地区、昆明地区的区域规划,1965年开始的三线建设,重点转向 西部地区,钢铁工业重点建设攀枝花、酒泉;煤炭工业重点建设贵州省的六枝、 水城和盘县等12个矿区;电力工业重点建设四川的映秀湾、龚咀和夹江;石油 丁•业重点开发四川天然气等西部地区出现了攀枝花、六盘水等新城市内地一 批新兴工业城市的涌现,初步改变了我国城市和城市人口偏集于东部沿海地区的 格局到1978年底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个数的比例由1957年的1: 1: 0.4变为 1: 2.2: 0.6;城市人口的比例由 1: 0. 46: 0.18 变为 1: 0.69: 0.33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我国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建设一 样,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城市数量激增,城市人口持续上升特别是东部沿 海地区摆脱了徘徊的局面,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重新上升,1978年 后城市人口重心西移的幅度明显减弱。
1978年到2008年,东部地区新增215个 城市,中部地区新增162个,西部地区新增85个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个数 比例为1: 0.9: 0.4,城市人口的比例为1: 0.51: 0. 27O城市之间优势互补,一些特色城市不断涌现,有的是依托当地自然资源而形 成工矿城市,例如大庆市、东营市和克拉玛依市等是在大庆、胜利、克拉玛依油 田开发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有的是在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中兴起的城M,例如深 圳市;有的是以建设新兴工业项Fl发展起来的市,如三门峡市、丹江口市是在三 门峡和丹江口水利枢纽建设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十堰市是在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 过程中发展起來的,绵阳市是靠电子工业发展起來的;有的是以旅游业兴市,例 如安徽的黄山市、张家界市、丽江市等,这些城市的岀现标志着我国城市的功能 已从单一的政治中心向复合多功能转变三)城市群发展迅速城市布局由单一中心向多元中心的转变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 城市布局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国经历了 60多年的城市建设,城市发展体系已逐 渐走向成熟以城市,特别是以大城市发展为代表的,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 的新格局日益显现,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 市化水平,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或都市圈,除原有的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厦泉漳闽南三角地带外,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也开 始出露端倪。
由丁•都市圈、城市群在本质上打破行了行政区的束缚,在一个巨大 的城乡交融的区域内实现经济社会的整合,极大地缩短了人们在空间上的距离, 经济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Z内跨地区的产业集团、金融网络和贸易集团也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从组织结构上确保资本、技术、信息等更加畅通 无阻地向全国流动、扩散,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在东部沿海地区密集的城市群,聚集的城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就己经成为我国 的经济发展的核心2008年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圈地级 及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市辖县)106242.6亿元,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 市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市辖县)的33%;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地区生产总值53956 亿元,珠江三角洲城市地区生产总值29745. 6亿元,京津冀城市地区生产总值 22541亿元,分别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包括市辖县)的16.7%、 9.2%和7%2008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包括市辖县)分别为56566元、56000元和37494元三、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建国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处丁•滞缓状态,城由经济的发展相当缓慢。
建国后,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 作用口益显现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年末总人口 37619.3 万人,比1949年增加33670. 3万人,增长8. 5倍;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 总而积(包括市辖县)46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而积的比重达48.9%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186279. 5亿 元,占全国GDP的比重62%,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超 过1000亿元的城市43个 其中20个城市超2000亿元,依次为上海市、北京市、 深圳市、广州市、天津市、佛山市、杭州市、东莞市、重庆市、南京市、武汉市、 沈阳市、大连市、成都市、苏州市、青岛市、无锡市、济南市、宁波市、哈尔滨 市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16892. 7 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59%;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21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