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藏医本草典籍《药名之海》的学术价值研究

h****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3.17KB
约7页
文档ID:261809935
藏医本草典籍《药名之海》的学术价值研究_第1页
1/7

藏医本草典籍《药名之海》的学术价值研究藏医学是西藏“大五明”1之一,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现已发现的3000多种藏医学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主要阐述疾病的病因、分类、病症、治疗方法为主的临床文献;第二类是藏药功效、炮制、药材鉴定、入药方式等为主的藏医本草类文献;第三类是藏医历史类文献其中著名的藏医本草典籍有《文殊本草》、《医疗瑰宝本草》、《度母本草》、《药名之海》、《本草药库》、《晶珠本草》等藏医本草研究是近几年藏医学中的热点研究领域内地藏医学者也很重视藏医本草研究,其中《晶珠本草》相关的研究论文已经达到50多篇但作为《晶珠本草》思想来源的《药名之海》的研究却一直处于冷门,有关的相关研究报道也寥若晨星为了填补经典藏医本草《药名之海》的研究空缺,笔者先后搜集了《药名之海》的多个版本,进行校对和整理,运用对比分析、演绎推理方式来研究此文献的命名、章节内容及著述年代、学术特征、对后续本草典籍的影响等一、版本简介及著述年代考证2007年1月,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药名之海》由《甘露精华之八支精华》和《药效汇总》两部分章节组成其中《甘露精华之八支精华》主要阐述了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中的人体生理特征、身体结构、药物基础、饮食特征等内容,与藏医典籍《四部医典》中的论述部内容相同。

《药效汇总》主要用七言律形式汇总了813种藏药材的药用功效[1](P.289-363)但2007年6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药名之海》中只有《药效汇总》部分,并将此章节命名为《药物味效汇总》[2](P.143-165)关于《药名之海》的命名及章节数目上,历代藏医学者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关于典籍的命名,大致历程如下:在受《药名之海》影响而成书年代较早的《四部医典难释·月光之段》中,《药名之海》被记载为“攘迥多吉所著《药经》”[3](P.162)到了公元1539年,藏医大师金巴·次旺在其所著的《金巴四部医典注释·论述部》中首次提出《药名之海》叫《药经·药名之海》,[4](P.214)后来的藏医文献中沿用了这一传统,《药名之海》便被统称为《药经·药名之海》关于《药名之海》的章节数目上,在巴卧·祖拉陈瓦于1564年所著的《贤者喜宴》[5](P.783)和第司·桑杰嘉措于1703年所著的《医学概论仙人喜筵》[6](P.291)等大部分藏医历史文献中,《药效汇总》章节就被称作《药名之海》但帝玛尔·丹增平措认为《甘露精华之八支精华》和《药效汇总》两部分章节合在一起,才应该被称作《药名之海》[7](P.433)虽然对于《药名之海》的章节数目上有不同观点,当今藏医学界基本采纳的看法是:《药效汇总》这一部分的章节便是《药名之海》。

《药名之海》由著名藏医大师噶玛·攘迥多吉(1284-1339)所著噶玛·攘迥多吉的医学学术思想来源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噶玛·攘迥多吉的上师邬金巴·仁钦贝从阿富汗带来的《水银洗炼集》和印度阿育吠陀医学的外来医学学术思想;第二类是西藏地方传承的古老藏医学以上两种学术思想在《药名之海》中都得到了体现,如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中的常用药材檀香、沉香(agaru)、冰片(gabur)、肉豆蔻(thvti)、藏红花(kungkuma)等药材功效汇集在《药名之海》,2书中还把生长在青藏高原的矮紫堇、乌奴龙胆、肉叶金腰草等药用功效也汇集于《药名之海》[8]另外噶玛·攘迥多吉的医学上师中也有那热巴(snrspa)、邬金巴·仁钦贝的徒弟尼堆瓦·贡嘎顿珠等著名藏医大师关于《药名之海》的成书年代,《药名之海》的结语里是这样记载的:“此书是羊年二月十五日于嘉措囊寺庙撰写”[2](P.165)根据噶玛·攘迥多吉生平事迹情况分析,属羊年的分别是木羊年1259年、火羊年1307年、土羊年1319年、铁羊年1331年其中木羊年1259年时噶玛·攘迥多吉12周岁,此时也没学习藏医学铁羊年1331年噶玛·攘迥多吉被元朝皇帝邀请大都传法,赴大都路上没有一座寺庙叫嘉措囊。

因此,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药名之海》编著的属羊年应该是土羊年1319年因为噶玛·攘迥多吉的大部分著作都是30岁以后撰写按巴卧·祖拉陈瓦的《贤者喜宴》记载,土羊年1319年噶玛·攘迥多吉刚好在前藏地方传法,[5](P.466-482)并且《药名之海》结语里的嘉措囊寺庙的具体位置就在拉萨堆龙德庆区附近3二、《药名之海》的学术特征考证《药名之海》是藏医本草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本草典籍之一它运用通俗易懂的七言律作为文学体裁,阐述了813种藏药材的药用功效,为藏医学中本草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药名之海》的学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14世纪时收录藏药材数量最多的本草典籍公元14世纪时,最著名的藏医本草典籍有《文殊本草》、《度母本草》、《如意圣书》、《宇妥本草》、《药名之海》等5种这些典籍中收录藏药材数量分别是《文殊本草》39种、《度母本草》214种、《如意圣书》169种、《宇妥本草》191种、《药名之海》813种等[9](P.64)以上藏医本草典籍中,《药名之海》是收录藏药材数量最多的本草典籍,它总结了藏民族在14世纪以前的药学经验,是集14世纪以前历代藏医本草学成果之大成,并代表了公元14世纪藏医本草的最高成就。

自《药名之海》以后,一直到公元17世纪之前的所有藏医本草,都没超出《药名之海》收录的藏药材数量,直至帝玛尔·丹增平措所著的《晶珠本草》问世后,收录藏药材数量才超出了《药名之海》,并取代了《药名之海》在藏医本草史上的位置《药名之海》在藏医本草史上的影响,达三百年之久,为藏医学中本草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改进了以前本草药物的药物分类法在藏药材的分类方面,《药名之海》有了很大的进步,把813种藏药材分为十大类,即:珍贵类、土石类、水类、树木类、精华类、草类、谷物类、盐类、煅灰类、动物类[8]每类之中又分为若干类,如:珍贵类分为矿物为主的珍贵类10种、矿物和动物来源的珍贵类10种、动物为主的珍贵类10种、水银洗炼必要的金属8种等四类;草类又分为具有主精华类相似作用的草类5种、治毒症的草类5种、治新旧热症的草类10种、治所有热症的草类10种、治炎症的草类10种、治邪热症草类10种、治赤巴和血热症的草类10种、治五官病的草类10种、治头部、胸腔等外伤的草类10种、具有温性和中性作用的草类10种、入药浴和口服的草类10种、治痞瘤和干黄水的草类10种、寒热两性能改功效的草类10种、热性和治虫病的草类10种、滋补和治寒性的草类10种、泻下作用草类10种、止泻作用草类10种、治肺和肾的寒症草类10种、寒热两性草类10种、治血液病和寒性的草类10种、小草性草类10种、寒性和效能中性的草类10种、苹果等果实入药草类10种、其余草类40种等二十四类;树木类又分为具有滋补作用的树木类10种、果实入药的树木类10种、树枝入药的树木类10种、功效多样的树木类10种、树皮入药的树木类10种、具有中性温和作用的树木类13种等六类。

共计为813种藏药材分六十三小类这种分类方法,不仅纲目分明,药物入药部位、炮制方法、基源鉴定、药用功效等便于查阅,而且为以后的藏药材分类打下了基础,成为后续藏医本草中药物分类方式的重要依据上述分类可谓是当时世界上非常先进的药材分类方法三)汇集了14世纪之前藏医本草精髓《药名之海》汇集了14世纪之前的藏医本草精髓该书由公元12世纪从印度传入西藏的阿育吠陀医学理论等古印度医学和西藏古老的藏医本草精髓部分汇集而成笔者对《药名之海》中的813种藏药材命名进行分析,发现从梵文直接转写藏文的有恩扎那拉(vindrnila)、白玛热嘎(pdmarvga)、马儿嘎(mrgd)、嘎给扎(krkakr)、向嘎西(shngkshi)、故下班打(kushbhnda)等80多种海外药5其中从印度阿育吠陀经典《医理精华》中整理出来的有那丫卓达(nygroda)、哈撒嘎热(hasakara)、贝敢嘎(bheskmka)、阿夏塔(ashdta)、欧登瓦热(audumwara)等20多种[10](P.91-95)从阿富汗传入西藏的《水银洗炼集》中整理出来的有恰杜瓦(chduba)、长个撒(tringgisa)、嘎拉更达(kalakunda)等10种。

[11](P.31)过去各家藏医本草典籍中所录药物里整理的有200多种,西藏民间常见食物中整理的有葱、萝卜、亚麻、梨、桃、荞麦等20多种[8](四)后续经典藏医本草的蓝本《药名之海》是14世纪之后藏医史上出现的所有藏医本草的蓝本它影响了藏医学巨著《晶珠本草》和蒙医典籍《蒙药正典》、《晶镜本草》、《甘露本草》等后续著名典籍《药名之海》和《医疗瑰宝本草》、《宇妥本草》、《晶珠本草》是藏医本草史上的四大杰作,[12](P.74-77)是藏医学者学习藏医本草的入门之作,凡藏医中难以理解的药材,一般都可以以上典籍中找到答案《药名之海》的成书,不仅总结了过去的藏医知识,集本草之大成,为藏医学者们所必备书籍,而且促进了后期藏医本草的快速发展,对世界药学文化做出了伟大贡献三、《药名之海》对后续藏医本草的影响《四部医典》6的疑难注释中,《药名之海》最早影响到的是甲尔·班智达多吉帕兰所著的《四部医典难释·月光之段》此书中注释贵重类药、土石类药、树类等藏药材时,均是以《药名之海》作为蓝本,并且对《药名之海》中记载的藏药材进行了鉴定因此,若要深入研究《药名之海》的学术思想,《四部医典难释·月光之段》是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

[8]公元16世纪末期编著的《金巴四部医典注释》是《四部医典》的疑难注释中最完整的版本,为西藏南部贡布堆(kongstodskyems现林芝市朗县金东乡人)出生的藏医南派传人金巴·次旺所著此书中记载的青冈脂(beshing)、马钱子(ldumstg)、多刺绿绒蒿(tshersngon)、密生菠萝花(augchos)、龙骨(vbrugrus)、海螺(dung)等藏药材[4](P.203-268)乃是从《药名之海》衍生发展而来公元17世纪时,藏医本草有了突破性发展,著名的藏医学家第司·桑杰嘉措对《四部医典》做了最权威、详细的全面性注释版本《蓝琉璃》(beesngon)达姆·曼然巴洛桑曲扎(drmosmnrmsbablobzngchosgrgs1638-?)针对《四部医典·论述续》中的藏医本草内容,撰写了《论述续药物注释·祖先之意》7和《四部医典论述续注释·光耀金库》8帝玛尔·丹增平措参考大量藏医本草书籍,前往四川的峨眉山、云南的大理等地和印度等国家采集植物样本后编著藏医本草典籍《晶珠本草》《晶珠本草》中记载了1176种藏药材,是藏医本草中收录藏药材数量最丰富、全面的一本典籍,其划分成为藏药使用的权威性标准。

[13](P.1222)《蓝琉璃》、《论述续药物注释·祖先之意》、《四部医典论述续注释·光耀金库》、《晶珠本草》等四部典籍中,《药名之海》影响后世最深的是《晶珠本草》和《论述续药物注释·祖先之意》、《四部医典论述续注释·光耀金库》三种其中《药名之海》所录藏药材中2/3内容在《晶珠本草》中被引用,《晶珠本草》敬仰《药名之海》的著述者噶玛·攘迥多吉的藏医学术思想,将其称为“上师攘迥多吉”[8]达姆·曼然巴洛桑曲扎所著的《论述续药物注释·祖先之意》和《四部医典论述续注释·光耀金库》都是在《药名之海》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且把甲尔·班智达多吉帕兰的《四部医典难释·月光之段》的《药名之海》注释作为蓝本,对每种藏药材都详细地阐述了产地、形态、性味、采集方法、炮制过程、药效功能等[14](P.178-252)同样,五世达赖喇嘛的得意弟子第司·桑杰嘉措编著的《蓝琉璃》也参考了《药名之海》因此,笔者认为,公元17世纪藏医本草取得突破性发展,与《药名之海》奠定的藏医药的理论基础密不可分公元17世纪之后,在帝玛尔·丹增平措的徒弟司徒·曲吉迥乃的带领下,藏医本草在多康德格地区9有了新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