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云山追古前言白云山为南粤名山,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的东北部,面积 21.8 平方公里,是我国南方五岭之一大庾岭的一条支脉——九连山的余脉主峰摩星岭,高 382 米,为广州市区最高峰白云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最早可追溯至山北黄婆洞的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遗址,自古就有“ 羊城第一秀 ”的美誉 “蒲涧濂泉”、 “白云晚望”、 “景泰僧归”等景点还入列古代“ 羊城八景”在几千年的发展历 程中,它几经兴衰,成为广州经济、社会和民生的有力见证现在,白云山在黄河石广场举办“云山追古” 沙雕展,通过能工巧匠的沙雕艺术 和优美画卷来体现白云山的历史文化和传说典故,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吧白云山历史发展公园前 221 年,秦皇嬴政先后灭掉六国统一中原后,即派兵北征匈奴,南征“ 蛮夷”南征的一支由任嚣、赵佗率领,这支大军从中原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来到白云山南面濒临珠江的一个地方,筑起了“任嚣城” 这个 “任嚣城 ”,便是广州建城初期的雏形,而白云山,从一开始便是广州城的天然屏障配:P15 秦始皇 P16 赵佗)南梁时,广州刺史萧誉请罗浮山的景泰禅师来白云山,并建景泰寺,为 白云山建寺之始唐代,又建蒲涧寺进入宋代,白云山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发展时期,先后建有云岩寺、白云寺、月溪寺等,宋代的羊城八景白云山已占其二:蒲涧濂泉和菊湖云影。
元初,广东抗元活动激烈,白云山遭受严重破坏,建设沉寂明代,白云山进入恢复时期,大多数古迹都得到修葺,新建有双溪寺、濂泉寺、下景泰寺等清初,白云山再次遭受破坏,清军“环山而营寺 ”,还在山中筑炮,寺僧风散到清朝中后期,白云山进入第二次大发展时期,原有寺庵几乎都得到2重建或扩建,还新建能仁寺、云泉仙馆、米勒寺、养正草庐等配:白云山旧址 2)到了民国时期,白云山有损有建1928 年,国府批准中山大学在白云山建立模范林场,至 1938 年共造林 666 公顷1938 年广州沦陷,日寇对白云山彻底毁灭,使白云山成为秃山一片,抗战胜利后,中山大学白云山林场于 1947 年 4 月复办,至广州解放前,两年共造林 200 公顷,并开辟了山脚到九龙泉的一段公路配:白云山旧址 1、P26 林场地图、 P149 图、P150 图)1949 年 10 月广州解放后,白云山继续由中山大学林业系管理,沿用白云山模范林场的名称,进入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造林期,由新成立的国营白云第二林场造林,至 1953 年,基本完成了白云山 2466 公顷宜林地的造林任务1958 年,广州市政府决定撤销林场,建立白云山风景区,是建国后我国首批建立的风景区之一,同时批准成立广州市白云山建设管理处。
开始了一定规模的建设,共筑水库十座,开辟公路两条,构建双溪别墅、山庄旅舍、松涛别院以及若干茶室、亭廊等园林建筑,建成麓湖公园、山北公园和山顶公园等,并于 1996 年进行林分改造,形成较好的林相景观,白云山开始迅速发展,不断提升配:96年 5 套班子植树图、96 林分改造施工图、远眺白云山)白云山传说郑仙传说郑安期,山东琅琊人,年青时在海边卖药为生,传说他的年纪已超过千岁,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游,闻说他的名字,召他相见,求长生不老之法,安期说,如果寻得仙草灵叶(九节菖蒲),便可以长生不老秦始皇与他谈了三天三夜,临走,秦始皇赠他黄金绿玉,拒受,还赠秦皇赤玉履一双,留言道:二十年后,寻我蓬莱岛及后,秦皇派徐福、3卢生二人,带童男童女数十人,乘船前往找他,二人却一去一回传闻徐卢等人,漂到日本去了配:P31 郑仙圣像)后来,秦始皇闻他在白云山上,又派使者,到了白云山蒲涧寻访这时郑安期出现了,那天是七月二十五日,安期坐在蒲涧水岩边,使者向他索取菖蒲仙草,他对使者说:皇帝已仙去,还取仙草做什么?使者要他去见皇帝,他突然跳下悬崖,使者正讶,忽地飞来一只白鹤,把安期背起来,升上半空,绕白云山一回,向东方飞去了。
后人为了纪念郑安期升仙,把七月二十五日称为“郑仙诞 ”配:P33 升仙图,再找仙鹤图样配上)黄婆洞传说相传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从当时纺织技术较为先进的黎族人民那里学到纺织技术后,由于思家心切,也为了尽快把学来的技术带回家乡,促 进家乡的纺织工艺进步,便离开海南返乡途中,她经过广州,在这里滞留了一段时间,向当地人民传授纺织技术至今,还有一首儿歌这样唱:“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 纱,教我布,两只简子两匹布后人为了表达对她的尊敬和怀念,便将此地称为“黄婆洞” 配:黄婆洞水库照片)景泰寺的相关传说白云山西南面的栖霞岭有一条景泰坑,历史上有过一间景泰寺,“景泰僧归 ”是元代羊城八景之一景泰寺原名七仙寺,在九龙坑为景泰禅师修真之处,寺建于梁大同中,筑上下两寺,上寺名曰上景泰寺,下寺名曰下景泰寺景泰僧未到此地之前,有七仙人守其地,景泰到此,发地得二石履一古镜,乃建七仙寺以纪念之至宋绍兴年间,风雨山裂,又获唐天宝时的铜钟,乃并藏于寺中配:景泰僧归图)据传,景泰禅师宣讲佛教教义深入浅出,很多人都被他讲的内容所吸引,更有意思的是,每当他早晨开讲时,寺门口竟然有一些虎豹之4类的凶恶野兽伏在寺院附近静听这事慢慢传开,有人就带着好奇心前来看新鲜,一个青年有一次到山寺,看到一只老虎在寺门口静伏,他好奇地逗引老虎,不小心把老虎给惹怒了,老虎纵身跳起,准备向青年人扑过去。
这时,景泰禅师到寺门处,手捻佛珠,双目紧闭,口中念念有词很奇怪,老虎竟然停了下来,对禅师摆了摆尾巴,缓步走入山林之中人们都说这是景泰禅师所讲佛义感化的结果P48 景泰禅师图)吕洞宾植树吕洞宾,原名吕岩,号纯阳子,山西芮城永乐镇人,民间称其为吕真人、吕祖为八仙之一据传,某年,白云山大风拨树,松枝枯萎拗折,吕洞宾来白云山,将萎枝插地,咒曰:“彼 处难安身,移来此处活” ,后成松林又传吕祖说:四月七日天晴,该年必丰收,吕祖过黄婆洞题有联:“九煮水中煎赤子,一轮火内养黄婆” 在道家看来, “赤子” 即为“心血”,“黄婆” 即为“ 脾内涎” (故有黄婆洞得名一 说)山下居民,迷信吕祖显灵,在清代光绪二十年筹建“ 吕祖行阙” 祀之 (P44 洞宾植树图)九龙传说据《白云越秀二山合志》载,相传白云山原为秦代安期生隐居处,本无泉水,后有 9 个童子出现,片刻即见泉涌,疑小童为龙所变,故白云山泉水名九龙泉水泉下瀑布如大小珠帘,是一方名胜又据方志记载:从唐代开始,九龙泉所在地成为广州市民祈雨之所附近原有九龙庵、龙王神祠等,已不存 (找一些 龙的图案配上,故事图我再找)白云山名人轶事葛洪(公元约 281—341 年)晋道教学者、医学家、炼丹术士。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 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葛玄从孙少好神仙导养之法,从葛玄的弟子郑隐受炼丹术,其学将道教神仙信仰系统化,提出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主张,所著的《抱朴子·内篇》、 《肘后方 》等对化学、医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司马睿为丞相,用为掾,因功赐爵关内侯,后任咨议参军等5职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勾漏令携子侄至广州,于罗浮山炼丹而卒据传葛洪夫妇曾在白云山讲道、炼丹和赠医施药P40 葛洪像)苏轼倡引蒲涧水赫赫有名的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四川眉山人,号东坡居士晚年居在岭南的惠州、儋州(今海南省)两地,长达 6 年之久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 年)被贬岭南,安置惠州伴随他南下的有儿子苏过、侍妾朝云,一行在 9 月穿越大庚岭,顺北江而下,来到广州 (配:苏轼像)苏轼多次在白云山小住,与当时寺庙和尚交往甚密听说广州常发生瘟疫,十分关注此事,写信给他的朋友广州知州王古他根据自己治理杭州的经验,分析发生瘟疫的主要原因,应是饮水不洁所致,建议设立公立医院为百姓治病,并提出把白云山泉水引入广州的设想古代白云山蒲涧的溪水,因水质清冽甘甜,所以称为甘溪,是广州居民食水的主要来源宋代以后,广州城内的古井为权势者霸占,百姓只好饮用江水,因此易生病。
针对这一原因,苏轼在给王古的信中,提议在滴水岩下凿一石槽,承蓄百尺飞涛之水,再用五管并排的大竹筒,顺着地势将泉水分引到城内各个小石槽,方便居民就近引水这个方法得到采纳后,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广州市民受“土自来水” 之惠 (配:P50 东坡引水 图)刘永福与将军岭、永福村、永福路刘永福,名义,钦州人,所居之室,名三宣堂(因越南王任命刘为三宣提督守宣化兴化山西三省)刘年少时为雇工,后在太平天国当义军,太平军失败,刘军使用七星皂旗,称为“黑旗 军” 1862 同治元年,法国侵越南,从红河进犯滇境,清廷利用刘军,封刘为提督 (配:刘永福像)刘永福于光绪廿年调驻台湾,在台又力抗日军,得不到政府援助,至弹尽援绝,回到广州,寓于白云山下沙河镇,于闲暇时到白云山游览,在能仁寺门口写下一大“ 虎” 字,勒石刻铭 又曾与冯子材(钦州名将,去6世后葬于景泰坑)游,在能仁寺后山畅叙,后人名此岭为“ 将军岭” (配:刘永福-虎、P110 中的“ 与法军开展肉搏” 图)刘永福长期坚持反帝斗争,在广州住的时间较长,做了许多有利于广州人民的事因此,广州人民一直怀念他现在沙河附近有一个很大的永福村,广州动物园斜对面有一条永福路,这些都是广州人民对这位民族英雄的纪念。
(配:找一张永福路的图片)戴鸿慈及其墓穴戴鸿慈(1853~1910),广东南海人历任清朝礼部、户部侍郎,法部尚书, 军机处行走(即军机大臣)及协办大学士等职1905 年,清政府派大臣到欧美考察政治,即著名的“五大臣出洋 ”户部右侍郎戴鸿慈为五大臣之一,出使美、英、法、荷兰、意大利等国提倡中国要富强,必须“ 固边 疆” 、“振兴实业”及开矿、兴学、修 铁路等,是清末具有一定的开放思想和政治眼光的重臣据《南海县志》载:“清朝二百余年来,吾粤由军机入相者,惟鸿慈一人 ”戴鸿慈去世后,葬于白云山南坡能仁寺后,为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配 P114 图)冼星海与星海园白云山麓湖游览区内的星海园,是为了纪念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而建造的冼星海,广州番禺人,中国共产党员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曾在法国国立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学习,是一位取得杰出成就的音乐家,他汲取西洋音乐的精华,继承我国民族音乐优秀传统,开辟我国革命音乐的新道路,能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进行音乐理论创作,创作了《救国军歌》、 《黄河之恋》、 《热血》、 《在太行山上》、 《到敌人后方去》、《反侵略进行曲》、中国狂想曲》等大批优秀歌曲,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留下大量珍贵音乐作品,其中有 4 部大合唱,2 部歌剧,2 部交响曲,4 部交响组曲,500 多首各种形式和体裁的歌曲,几十首其他形式和体裁的器乐作品,还有近 40 万字的音乐理论和其他著述,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7陶铸与松风在“双溪”和“山庄” 之间的公路转弯处,有一山坡,在 这片山坡上,一块镌刻着陶铸同志生前所书的“松风” 两个 苍劲大字的巍然屹立的花岗岩巨石下,长埋着这位刚直不阿、宁折不屈的“人” 的部分骨灰而石上清晰的手掌印,正是这位具有松树风格的人在临死之前留下的不屈抗争的印记1969 年 10 月 8 日,得了重病的陶铸,被从北京中南海转移到安徽合肥的“秘密病房 ”在生命垂危的最后 时刻,他 怀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对“ 四人帮” 恶 行的强烈愤慨,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举起一只手,以雷霆万钧之势,猛然向墙上一击, “砰 ”一声过后,那白色的墙壁上,清晰地留下了一个手印陶铸去世之后,骨灰被弃置了 9 年粉碎“四人帮” 后,陶铸的骨灰由曾志母女护送到陶铸生前曾工作多年的广东,埋入广州白云山松树下当年广州市委老领导林西,得知陶铸逝世前的情况,派人到合肥找寻当年囚禁陶铸的屋子看墙上那个手印还在不在时间已经过去 10 年,那个手印居然被奇迹般地保存下来,而且清晰、完好如初!林西即命人把陶铸的手印拓回来,连夜上白云山,镌刻在巨石上的“松风” 二字下面2001 年,陶铸同志的夫人曾志不幸逝世,遵其遗嘱,把她的骨灰埋于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