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不 学 礼,无 以 立 孔 子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荀 子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 仲,礼仪的重要性,一、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一)礼仪的起源 1、礼仪起源于人类为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1)为维持自然的“人伦秩序”而产生礼(对家庭成员言行的规范) 例如:“尧舜之时,五礼兼备”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黄香温席,孔融让梨”,(2)为“止欲制乱”而制礼(维系封建等级差别的需要) 2、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 “礼立于敬而源于祭” 礼的繁体字“禮” 3、从祭祀之礼扩展而为各种礼仪,一、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二)礼仪的发展 1、起源时期:夏朝以前 2、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 (1)“五礼”在商代已有完备的礼制,周代将其扩充和用于规范整个社会,都起到了制约和干预的作用。
“五礼”指:吉礼祭祀之礼,为“五礼”之首 嘉礼婚嫁、宴请等喜庆场合之礼 宾礼是朝见天子或会见之礼 军礼军旅之礼 凶礼丧葬、灾祸之礼,,,,(2)“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其中,只仪礼一书就记载17种礼仪,可概括为六个大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相见礼、跪拜礼)3、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奴隶社会瓦解后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在 这一时期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不同学派,形成了以儒家学派学说为主导的正统封建礼教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 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 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 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 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 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 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仪礼、丧服、自夏传) “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 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 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 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 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家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一、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二)礼仪的发展 4、强化时期:秦汉至清末 纵观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涉及国家政治的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其共同点,礼仪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的工具这一时期的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逐渐变成为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枷锁例如: 汉代,礼仪已成为社会成员一切行为的规范礼记王制所说的:“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我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大多在汉代得以定型。
二、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按照周礼春官大宗伯的说法,吉礼用以“事邦国之鬼神示(祇)”,是祝祈福祥之礼主要内容有: 祀昊天上帝 祀日月星辰 祀风师、雨师等 祭社稷、五帝、五岳 祭山林川泽 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祫祭先王、先祖 禘祭先王、先祖 春祠、夏禴(礿)yue、秋尝、冬烝zheng,享祭先王、先祖;以上是祭人鬼 以下从天、地、宗庙三类,分别加以介绍祭天神,祭地祇,祭人鬼,二、吉礼,(一)祀天 1、圜丘祀天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有燔燎 fn lio (也叫“禋(yn)祀”)、酢zu 、 嘏g (后世也叫“饮福”)、赐胙等仪式 秦代祭天的资料甚少,只知道有三年一郊之礼 汉代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礼,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zh (五方帝),每三年轮一遍成帝建始元年(前32 年)在长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个辛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南北朝郊祀制度也有一些变革一是少数民族政权祭天虽采汉制,但常有民族传统礼仪掺入二是梁代南北郊祭天地社稷、宗庙,都不用牺牲,而用果蔬。
三是圜丘坛外建造屋宇,作为更衣、憩息之所 隋唐圜丘制度与东汉相似隋代将祭祀昊天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庙定为大祀,祭星辰、五祀、四望等定为中祀,祭司命、司中、风师、雨师、山川等定为小祀唐代祀天一年四次二、吉礼,(一)祀天 1、圜丘祀天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要在皇城门楼上举行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灵宫祖宗神像前行“恭谢礼” 辽代祭天与祭山并举,设天神、地祇之位金世宗大定后才有较完备的南郊圜丘祀天之礼 元初有蒙古民族的拜天礼宪宗时曾在日月山拜天,且合祭昊天后土元世祖忽必烈至元时才在大都(今北京)丽正门东南七里处建祭天台成宗大德时建圜丘,南郊祀天 明代改变圜丘礼制,合祀天地 清代基本沿袭明制,但保留了本民族入关前“谒y庙”之礼,入关后改称“祭堂子”二、吉礼,2、祈谷、大雩(y)与明堂 (1)祈谷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 年)及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所定礼制都有祈谷礼,仪式与圜丘祀天大致相同明初无祈谷之祭,嘉靖十年(1531 年),定孟春上辛在大祀殿行祈谷礼后祈谷之祭改在惊蛰之日举行,礼仪规格略小于大祀,不设从祀坛位,不行燔柴清祈谷礼仿明制,乾隆时,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以合祈谷之义。
二、吉礼,(2)大雩 是求雨之祭,在无风旱灾害发生时是例行之祭,于仲夏举行;在大旱发生时则无论夏秋,随时举行隋唐时,孟夏之月在圜丘行雩礼,如遇旱灾,则另有祈太庙、祈太社、祈五岳山川海渎于北郊等祭礼如久雨,则禜yng祭于国门明嘉靖时在圜丘坛外泰元门东侧建雩坛,行大雪礼清代在圜匠雩祀祷雨乾隆后设例行的常雩之祭,遇干旱则大雩行礼常雩初在立夏,嘉庆后改在立夏后择吉日举行二、吉礼,(3)明堂 礼记月令说它是季秋之月大享天帝的地方,大享是报答天帝的恩佑,把收获的新谷及牲畜进献给天帝一说明堂是祭祀祖宗或者是天子布政的地方;也有人认为明堂、太庙、灵台、辟b雍、路寝等都是一回事,名异而实同汉长安明堂中心建筑复原图,二、吉礼,3、五帝 周礼春官小宗伯有“兆五帝于四郊”的说法,“兆”即设坛而祭;礼记月令将一年四季与五人帝、五人神、五方相配,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有迎气祭五帝的礼仪五帝之祭各依方位与颜色,就连祭器、祭品也要与之一一相应 史书记载祭祀五帝,见于春秋初期的秦国秦襄公作为周天子的诸侯居于西陲,便作西畤zh (祭坛),祭白帝后来,又先后建造了祭祀青帝的密畤,祭祀黄帝的上畤,祭祀炎帝的下畤。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保留着对这四畤的祭祀 汉高祖二年(前205 年),又增建北畤,祭祀黑帝汉文帝时,在渭阳修建了五帝庙,由皇帝亲祭,这是五帝的正祭二、吉礼,(一)祀天 4.日月 相传古代帝王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一说月坛)日坛称为“王宫”,也称“大明”,月坛称为“夜明”;祭日在春分之朝,祭月在秋分之夕;祭日于东,祭月于西,这是日月的正祭另外,郊祀天地常以日月从祀;诸侯觐见天子之礼要到南门拜日,北门拜月;祈年、禜(yng)祭等也都要祭日月二、吉礼,(一)祀天,,5.星辰 星辰之祭主要是五星、二十八宿五星是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填)星;二十八宿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kui、娄、胃、昴、毕、觜z 、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n 祭星也泛指众多的星象之神,祭祀天地时从祀的星神数以百计,较大的有周礼所说的司命、司中、司民、司禄注释家说司命主老幼,司中主灾咎,司民主户口,司禄主赏功二、吉礼,(二)祭地 1、 方丘祭地 祭地的正祭,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国都北郊水泽之中的方丘上举行的祭典。
水泽,即以水环绕;方丘,指方形祭坛,古人认为地属阴而静,本为方形水泽、方丘,象征四海环绕大地祭地礼仪与祭天大致相近,但不用燔燎而用瘗y埋,即祭后挖坎穴将牺牲等祭品埋入土中祭地用的牺牲取黝黑之色,用玉为黄琮,黄色象土,琮为方形象地2.四望山川 “四望”是望祭天下名山大川之神同一山川,至其地而祭之,直呼为“祭”,远望而祭之,则名曰“望”望祭也在国都四郊举行,四方各建一坛,以望祀一方的名山大川,祭品用牲要与各方之色相合 正祭之外,国家如有军事行动,也要预先进行望祭称为“前祝”;战争获胜后,燔柴以望,称为“告成”国家如果有凶灾变异,也要进行望祭,天子向受灾方向行礼祷告,祈求神祇q的佑护二、吉礼,3、封禅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正义曰:“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这就是“封泰山”、“禅梁父”相传远古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的有七十二家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将封禅作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 4.社稷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建国以社稷为先,于是“社稷”也成为国家的代称祭祀社稷神在社稷坛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谷,因此有“春祈秋报”之祭。
“建国之神位,右社稷 ,左宗庙”,二、吉礼,(三)宗庙祭祀 在殷商甲骨文中,对祖先的祭祀已有较完整的制度,由于史料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后代宗庙祭祀所沿用的制度,基本上还是周代的礼制 1、 帝王宗庙祭祀 周人宗庙制度,一般认为: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所谓昭、穆,是指宗庙中位次的排列,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世次递邅zhn排列下去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大夫三庙,士一庙古代祭祀行礼非常严格,有“九拜”之礼 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稽q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掌心向内),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是拜礼中最重者 顿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既跪,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手心平,而不至地,故称“拜手”。
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 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sng 即将额头触地作揖的基本手势是男子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女子反之, 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左手握拳”或“女子左手成掌,右手成拳”则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