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斑点叉尾鮰人工养殖技术全集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31KB
约16页
文档ID:436940627
斑点叉尾鮰人工养殖技术全集_第1页
1/16

斑点叉尾鮰人工养殖技术斑点叉尾鮰也称沟鲶,在我省又被垂钓者称为“猫鱼”,是美国 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居美国淡水鱼产量首位斑点叉尾鮰肉质 细嫩,营养丰富,刺少,食用方便,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斑点叉 尾鮰也是受欢迎的垂钓鱼类自 1984 年引入我国养殖以来,已在全 国许多省份养殖,并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养殖实践表明,斑点叉 尾鮰具有食性杂、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易饲养等特点,是我国从 国外引进的较为成功的鱼类养殖品种一、斑点叉尾鮰的生物学特性1、形态特征 斑点叉尾鮰身体的前部较宽,后部细长,有触须4 对尾鳍分叉 较深体表光滑无鳞,背部呈淡灰色,腹部呈白色,身体的两侧有斑 点,各鳍的颜色均为深灰色2、生活习性斑点叉尾鮰适应水温范围为0°C〜38°C,在我省能够自然越冬 生长适宜水温范围为15°C〜34°C,最适宜生长水温范围为24°C〜30°C 斑点叉尾鮰属底层鱼类,多生活在水的底层斑点叉尾鮰性情温驯, 喜欢集群摄食,容易捕捞3、 食性 斑点叉尾鮰属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斑点叉尾鮰摄食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有机碎屑、大型藻类等在人工饲养条 件下,可以投喂配合颗粒饲料养殖效果好4、 生长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斑点叉尾鮰当年体重可达 75〜100 克,第二年体重可达 400〜500 克,第三年体重可达 1000〜1500 克。

5、 繁殖斑点叉尾鮰在我国南方省份 3〜4 龄开始性成熟,在我省则要 5 龄才开始性成熟,性成熟个体体重 1200〜3700 克每公斤体重怀卵量 为4000〜15000粒斑点叉尾鮰适宜产卵水温为24°C〜27°C斑点叉 尾鮰筑巢产卵,雌鱼产完卵后,雄鱼将雌鱼赶走,自已看护鱼卵,用 腹鳍搅水增氧,翻动鱼卵,直到孵化出苗能摄食为止二、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斑点叉尾鮰养殖周期一般为 2年,第一年进行鱼种培育,将乌仔 或夏花鱼种培育成规格75〜100 克的鱼种;每二年进行成鱼养殖,将 规格75〜 100克的鱼种养成体重500〜750克的商品鱼1 、鱼种培育⑴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以2〜 10亩为宜,池深达到2米即可池底平坦,池底淤泥厚度不超过 20 厘米池塘配备一台 3 千瓦的增氧机一台⑵放养前的准备鱼种放养前1 0天,彻底清塘消毒,每亩施生石灰7 5 〜 1 00公斤或 漂白粉8〜10公斤清塘消毒2天后,每亩施腐熟发酵忍气吞声粪肥 200〜300公斤,池塘注水0.8〜 1.0米深⑶鱼种放养5 月下旬至 6 月初,每亩放养规格 3〜5 厘米的斑点叉尾鮰乌仔或 夏花鱼种 3000〜4000 尾,规格 1.5〜3 厘米的鲢鳙鱼乌仔或夏花鱼种 800〜1000尾。

目前,斑点叉尾鮰乌仔或夏花鱼种需从南方省份购进⑷饵料投喂采取配合颗粒饲料驯化投喂,驯化方法与鲤鱼相同颗粒饲料粗 蛋白质含量要求达到 32%〜36%加工颗粒饲料的饲料原料粉碎细度 应在 60 目以上刚开始投喂时,将配合颗粒饲料碾碎投喂当鱼种 长到7厘米时,投喂粒径1.5〜2厘米的配合颗粒饲料当鱼种长到12 厘米时,投喂粒径3.5厘米的配合颗粒饲料每天喂3〜4次,每次喂 30〜40 分钟⑸日常管理饲养期间,5〜7 天加一次新水,至7 月份水深达到1.5〜1.8 米, 以后勤补水,保持这一水深夏季勤开增氧机,每天中午开机 1〜2小时每天勤巡池,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发现鱼病及时治疗2、成鱼养殖⑴池塘条件池塘面积以 3~15 亩为宜,池深达到 2~3 米即可池底平坦,池 底淤泥厚度不超过 20 厘米池塘配备一台 3 千瓦的增氧机一台⑵放养前的准备 鱼种放养前一周,彻底清塘消毒,每亩施生石灰 75~100 公斤或 漂白粉 8~10 公斤清塘消毒 2 天后,每亩施腐熟发酵的粪肥 150~200 公斤,池塘注水 0.5~0.6 米深⑶鱼种放养4 月底至 5 月初,每亩放养规格 75~100 克的斑点叉尾鮰鱼种 600~800 尾,规格 100 克左右的鲢鳙鱼种 120~150 尾。

⑷饵料投喂 采取配合颗粒饲料驯化投喂加工颗粒饲料的饲料原料粉碎细度 应在 40 目以上颗粒饲料粗蛋白质含量要求达到 32%以上,颗粒饲 料粒径 4~5 毫米5~6 月份和 9 月份每天喂 2 次,7~8 月份每天喂 3~4 次每次投喂 30 分钟左右⑸日常管理鱼种入池后,7~10 天加一次新水,到 7 月份水深达到 1.8~2 米, 以后保持这一水深,并且每隔 10 换一次新水,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 的 1/5~1/4夏季勤开增氧机,每天中午开机1~2 小时每隔 20 天泼 洒一次生石灰水,每亩水面用生石灰 20~25 公斤每隔 1 个月泼洒一 次杀菌药物,每立方米池水用富氯 0.2 克或氯杀王 0.3 克发现鱼病 要及时对症治疗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 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 的方针一、病毒性疾病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病状: 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 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 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

肠灰白色,无食物 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 水温30°C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 — 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 程一般为 3-7 天死亡率可达 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防治: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 上并不实用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二、细菌性疾病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 的比例1、出血性腐败症病原:嗜水气单孢菌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 (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 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 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防治:使用 2PPM 的土霉素溶液泼洒池水每公斤鱼每天用土霉素 50mg 或每公斤鱼每天用大蒜头 0.5 公斤、食盐 0.1 公斤拌进饲料连续投喂 5 天2、爱德华氏病病原:爱德华氏菌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 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 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

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 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治疗: 参照出血性腐败病3、柱状病病原: 柱状屈桡杆菌病状: 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 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 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 些病变部位防治:用 1-3%的食盐水浴至鱼有不安状三、真菌病1、水霉病病原:水霉病状: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 状菌丝体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 侵入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防治: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方法捕捞、运输和放种过程中尽量不要使鱼 体受伤;用2%食盐水、2%小苏打洗浴10-15 分钟或3%食盐水洗浴 15-20 分钟四、寄生虫病1、鱼波豆虫病病原:鱼波豆虫病状:寄生于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 或带有兰色的膜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 较低时危害较大防治:15〜25PPM福尔马林或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 :2)全池泼洒。

2、毛管虫病病原: 毛管虫病状: 寄生于鳃部,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对鱼种和成鱼都 能构成很大危害防治: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 : 2)全池泼洒3、小瓜虫病病原: 多子小瓜虫病状: 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全 部鱼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 可见此病有季节性,春季水温20〜25°C时适宜小瓜虫病生长和繁殖防治:15PPM福尔马林合剂或用生姜和辣椒熬成的汤汁全池泼洒,每隔2天 泼一次, 1-3 个疗程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第一节 概述 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河鲶、美国鮰鱼,隶属鲶形目,鲶科原产于美州,在美国中部、加拿大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水域均 有天然分布它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特点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养殖以来发展迅速,到90年代已成为美国主要的淡水养殖 鱼类我国是斑点叉尾鮰是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与云斑鮰同 时引进的一种鮰科鱼类 斑点叉尾鮰是大型的淡水鲶类,最大个体 35千克以上个体大,含肉率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味道鲜美 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其经济价值较高据测定,50克左右 的斑点叉尾鮰粗蛋白含量为16.31%,粗脂肪2.99%。

还具有催乳和滋补功 能,深受美国、加拿大和其他许多国家消费者的欢迎,加工好的成品和 半成品在西欧、日本等地均较畅销,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 斑点 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河沟等大水面放养,同时也是高密度 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的重要品种它既可在淡水中养殖, 也可在沿海滩涂咸淡水中养殖;它既可主养也可混养一般主养斑点叉 尾鮰亩平单产1000斤左右,产值5000多元,纯利1500元以上随着斑点 叉尾鮰苗种生产、养殖生产以及产品加工、销售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效益不断提高,斑点叉尾鮰必将成为我市优 良养殖品种之一 第二节 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 征 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头部较小且平扁,身体后部侧扁,吻稍尖, 口亚下位,上、下颌分布有细密小齿,尾鳍分叉较深体表光滑无鳞, 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最 长的是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最短的为鼻须,其余2对为颐须胸鳍 有一硬棘,末端较尖;背鳍短,有一脂鳍体上部呈淡蓝色或橄榄色, 腹部银白色,幼鱼体两侧分布有黑色或深褐色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 逐步不明显或消失 二、生物学特征 1•栖息习性 斑点叉尾鮰属温水性底栖鱼类,喜欢群居于阴暗的环境条件下。

其适温范围0-38°C,5°C开始摄食,生长摄食温度为5-35°C,适宜生长温度8-32°C 正常生长要求溶氧3mg/L以上,当溶氧低于lmg/L时开始出现浮头适应 PH值6-8.9,最适PH值6.5-8.5;适应盐度范围为0.2%o-8.5%o. 2.食性 斑点叉尾鮰属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喜群食,并喜欢在弱暗光 条件下摄食在幼鱼阶段(10厘米以前)以吞滤食方式并举,食物组成为 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为主; 10厘米以后以吞食为主, 在天然条件下,主要摄食个体较大的生物,如底栖生物、水生昆虫、陆 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为主;成鱼阶 段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小杂鱼、虾类、藻类、水生植物及其种子、有机 碎屑等,也喜食鱼粉、饼类、玉米、糠麸等商品饲料在人工饲养条件 下主要摄食颗粒饲料,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 3—4周为40—45%, 4—6周 40%, 6周后应保持在36%左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