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园林植物病害及其管理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4.53MB
约110页
文档ID:590395645
园林植物病害及其管理_第1页
1/110

园园 林林 植植 物物 保保 护护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第六章第六章 园林植物病害及其管理园林植物病害及其管理 二、锈病类二、锈病类4 4、玫瑰锈病、玫瑰锈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北京、山东、河南、山西、云南等地该病还可为害月季、野玫瑰等园林植物,感病植物提早落叶,削弱植物生长势,影响观赏效果,减少切花产量 ((2 2)症状)症状 4 4、玫瑰锈病、玫瑰锈病((3 3)病原)病原 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多孢锈属国内主要有三个种,即玫瑰多胞锈菌、短尖多胞锈菌和蔷薇多胞锈菌 4、玫瑰锈病、玫瑰锈病((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芽内越冬、以冬孢子在患病部位越冬翌年玫瑰芽萌发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侵入植株幼嫩组织,4月下旬出现明显的病芽,在嫩芽、幼叶上呈现橙黄色粉状物,即锈孢子5月间玫瑰花含苞待放时开始在叶背出现夏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传播,进行第1次再侵染条件适宜时叶背不断产生大量夏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发病适温在15~26℃,6、7月和9月发病最为严重四季温暖、多雨、空气湿度大为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

5 5、竹叶锈病、竹叶锈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分布较为普遍,特别是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发生较为严重发病严重时,叶片变为黄褐色,影响光合作用和观赏效果((2 2)症状)症状 5、竹叶锈病、竹叶锈病((3 3)病原)病原 担子菌亚门,半知锈菌类夏孢锈菌属 5、竹叶锈病、竹叶锈病((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竹叶活组织中存活,每年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通过风力、雨水、昆虫等传播 6 6、早熟禾锈病、早熟禾锈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发生非常遍,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均有发生锈病发生严重时,草坪草过早地枯黄,降低使用价值及观赏性 ((2 2)症状)症状 6、早熟禾锈病、早熟禾锈病(3)病原 担子菌亚门,锈担子菌亚门,锈菌目柄锈菌属菌目柄锈菌属 6、早熟禾锈病、早熟禾锈病((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孢子在病株上越冬,夏孢子通过风力、雨水等传播5、6月份开始发病,8~10月份为发病盛气 (二)锈病类主要管理方法(二)锈病类主要管理方法(二)锈病类主要管理方法(二)锈病类主要管理方法 1、栽培养护预防 2、消灭病残体,减少侵染源 3、药剂防治 3~4月冬孢子角胶化前在桧柏上喷1∶2∶100倍的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3ºBe的石硫合剂可以杀死在芽内及病部越冬的菌丝体;发病初期可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连喷2次。

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炭疽病(一)常见园林植物炭疽病1 1 1 1、广玉兰炭疽病、广玉兰炭疽病、广玉兰炭疽病、广玉兰炭疽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江西、江苏等地区发生普遍发病严重时,成枝量减少、花变小,并伴有落叶2 2)症状)症状 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1 1 1 1、广玉兰炭疽病、广玉兰炭疽病、广玉兰炭疽病、广玉兰炭疽病((3 3)病原)病原 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科刺盘孢属 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 1 1 1 1、广玉兰炭疽病、广玉兰炭疽病、广玉兰炭疽病、广玉兰炭疽病((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炭疽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一般自伤口和气孔侵入,发育适温为25~27℃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 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 2 2 2 2、君子兰炭疽病、君子兰炭疽病、君子兰炭疽病、君子兰炭疽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许多城市,普遍发生感病植株的叶片上产生坏死斑,影响君子兰的生长及观赏价值。

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 2 2 2 2、君子兰炭疽病、君子兰炭疽病、君子兰炭疽病、君子兰炭疽病((2 2)症状)症状 最初叶片上产生淡褐色小斑,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如发生在叶缘处则呈半圆形)病部具有轮纹,后期生许多黑色小点粒,在潮湿条件征涌出粉红色粘稠物 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 2 2 2 2、君子兰炭疽病、君子兰炭疽病、君子兰炭疽病、君子兰炭疽病((3 3)病原)病原 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科刺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科刺盘孢属盘孢属 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2 2、君子兰炭疽病、君子兰炭疽病((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炭疽菌以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栽培中氮肥施用过多,磷、钾相对缺乏时发病重 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3 3、山茶炭疽病、山茶炭疽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江西、江苏、安徽、四川、贵州等地为害山茶、油茶、茶等该病以春秋两季发生较多2 2)症状)症状 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3 3)病原)病原无性阶段无性阶段————为山茶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腔孢菌纲、黑盘孢目、炭疽菌属。

有性阶段有性阶段————为围小丛壳菌,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小丛壳属 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炭疽菌以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翌年春天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来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在一个生长季节里有多次再侵染病害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旬平均温度达16.9℃左右,相对湿度86%时,开始发病;温度25~30℃,旬平均相对湿度88%时,出现发病高峰阴湿、多雨是病害发生的主要条件高温、干旱不利于该病的发生 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4 4、米兰炭疽病、米兰炭疽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江西、江苏、广东、北京等地为害山茶、油茶、茶等     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2 2)症状)症状 该病是米兰一种较为普遍而严重的病害,此病发生在叶片、叶柄、嫩枝及茎上发病初期,叶尖或叶缘变褐,逐渐向叶片扩展,病斑边缘明显,当叶柄先发病时,病部变褐,向叶片扩展,使主脉、支脉及整个叶片依次变褐或向下扩展使复叶柄、小枝及茎变褐形成坏死溃疡斑在发病过程中,叶片及叶柄不断脱落,最后全株叶片落光,枝条干枯而死。

在高湿条件下,病部可产生许多带有橘红色黏液的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盘      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3 3)病原)病原  该病由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引起 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3)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叶片或病残体内越冬,3月开始发病,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潜伏的菌丝很快产生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孢子萌发形成附着孢,后形成侵入丝直接侵入寄主,在细胞间生长,潜育期为7天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引起多次再侵染   传播途径:病菌借雨滴(或淋水)、风或昆虫传播,远距离靠苗木传播气温25至30℃的高湿条件下,利用病害发生发展 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5 5、金边虎尾兰炭疽病、金边虎尾兰炭疽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分布普遍((2 2)症状)症状 病斑多发生于叶尖或叶缘,褐色,中部稍下陷,边缘稍隆起,病斑表面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轮纹,其上散生或排列规则的小黑点     三、炭疽病类三、炭疽病类((3 3)病原)病原该病由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引起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高温、高湿、通气不良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二)炭疽病类主要管理方法(二)炭疽病类主要管理方法 1、加强管理 2、药剂防治 预防:70%甲基托布津和50%福美双混合剂1000倍液。

治疗: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叶斑病(一)常见园林植物叶斑病1 1、瓜叶菊叶斑病、瓜叶菊叶斑病((1 1)分布与为害 )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栽培地区发病严重时,导致叶片两面产生黑色霉层,病斑较大,可使叶枯萎下垂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2 2)症状)症状 主要在花期叶片上发生开始时,下部叶片上产生水渍状的小点,逐渐扩大成直径5-15毫米左右的圆形、椭圆形斑点,褐色,中心部有灰白色、眼点形的轮纹1叶片上病斑多达30个病斑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病部生黑色霉层,后期病部破裂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1 1、瓜叶菊叶斑病、瓜叶菊叶斑病((3 3)病原)病原  半知菌亚门暗色孢科链格孢属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2 2、大丽花褐斑病、大丽花褐斑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栽培地区。

2 2)症状)症状 病斑多发生于叶缘,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后期成暗褐色大斑有时病斑上散生轮纹,中央呈灰色,散生小黑点枝梢、花器、花瓣变为暗褐色或灰褐色的病斑,不能正常开花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3 3)病原)病原半知菌亚门暗色孢科链格孢属((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3 3、苏铁斑点病、苏铁斑点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江苏、贵州、吉林、内蒙古等地区受害严重植株,大部分叶片干枯、破碎、断裂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2 2)症状)症状 叶片染病多从叶尖叶片染病多从叶尖中部或基部产生近圆形中部或基部产生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大小至不规则形病斑,大小l l~~5mm5mm,中央暗褐色至灰,中央暗褐色至灰白色,边缘红褐色,上白色,边缘红褐色,上生黑色小点病斑融合生黑色小点病斑融合可致叶片成段干枯或全可致叶片成段干枯或全叶枯死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3 3)病原)病原 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科壳二孢属。

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生于叶面,暗褐色分生孢子卵形或圆筒形,双胞,隔膜处缢缩或无,无色或稍带浅褐色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病菌发育最适温度28℃左右高温、多雨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4 4、郁金香褐斑病、郁金香褐斑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各栽培地区又称疫病,可侵害多数郁金香品种,郁金香的球茎、叶、花等均可受害,严重时球茎组织坏死,整株死亡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2 2)症状)症状 叶片发病时,初生淡黄色斑,后沿叶脉成丝状延伸,病斑周围有暗色水渍状边缘,稍凹陷,灰白色至灰褐色,常扩大和相互汇合,直至扩大到整个叶片,病斑发生在叶片边缘上,则引起叶片向一侧卷皱潮湿天气病部覆盖灰色霉层,其上有大量分生孢子花部受害出现灰白色或褐色斑,以后病斑扩大变褐色,花被干枯褶皱,最后花枯萎花芽受害后,引起芽枯和败蕾球茎发生侵害,鳞片上可发现许多浅褐色或深褐色的小菌核,剥去外鳞片,可见近圆形深绿色或褐色斑。

引起全株矮化呈黄色,花枯萎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3 3)病原)病原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和菌核在感病植株的茎叶组织内越冬,在温室内也可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形式越冬第二年春天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健壮植株上,进行初侵染多雨季节,天气潮湿,连作时发病重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5 5、菊花灰斑病、菊花灰斑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各栽培地区 严重时叶上产生圆形褐色病斑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2 2)症状)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扩展后呈近圆形、不规则形病斑,暗褐色,直径3~7毫米;发病后期病斑中央为灰白色,斑缘为褐色、隆起潮湿条件下叶斑两面有褐色霉状物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3 3)病原)病原半知菌亚门暗色孢科尾孢属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由气流及水滴滴溅传播。

多雨、露重,或通气不良湿度高、气温适宜、氮肥偏施、植株徒长等均有利于发病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 6 6、鸡冠花褐斑病、鸡冠花褐斑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各栽培地区严重时叶上产生圆形褐色病斑2 2)症状)症状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6 6、鸡冠花褐斑病、鸡冠花褐斑病((3 3)病原)病原 半知菌亚门暗色孢科尾孢属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该病害以菌丝体在病残体及落叶上越冬,翌年4-5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借农具和种子进行远距离的传播从伤口侵入15至20℃为分生孢子萌发适温,尤其是在潮湿的环境下在南方7-10月发生普遍, 7至8月为发病高峰期,10月底基本结束。

北方地区8月初发病,8至9月为发病盛期有连作现象,土壤湿度大等园中发病较严重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 7 7、大叶黄杨叶斑病、大叶黄杨叶斑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栽培地区均有分布褐斑病常引起大叶黄杨大量落叶,也常引起扦插苗的死亡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2 2)症状)症状 病害发生在新叶上,产生黄色小斑点后扩展成不规则的大斑,病斑边缘隆起,褐色边缘较宽隆起的边缘外有延伸的黄色晕圈,中心黄褐色或灰褐色,上面密布黑色小点 危害严重时,造成黄杨提前落叶,形成秃枝,影响观赏,甚至造成死亡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3 3)病原)病原 病原菌为坏损尾孢霉,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丛梗孢目、尾孢菌属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座在病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天形成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侵染健康叶片管理粗放,多雨,圃地排水不良,扦插苗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春季寒冷发病重夏季炎热干旱,肥水不足,树木生长不良发病重。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8 8、杜鹃褐斑病、杜鹃褐斑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全国各地发生较普遍,尤以广州、苏州、南京、连云港、武汉、合肥、沈阳等地较严重   可引起植株提早落叶,影响杜鹃生长及枝条扦插成活率,进而降低其观赏和应用价值 ((2 2)症状)症状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3 3)病原)病原   半知菌亚门暗色孢科尾孢属((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叶片或病株上越冬,孢子随风雨传播该病的重发期一般多在高温多湿季节,温室中,冬季也有发病现象,一般生长较弱植株、小苗、下部叶片、通风条件较差植株和西洋鹃(与毛娟相比)发病较重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9 9、山茶褐斑病、山茶褐斑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各地均有发生,为害重时,叶片和花蕾呈褐色焦枯,最后脱落,影响其观赏价值。

2 2)症状)症状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3 3)病原)病原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科叶点霉属 四、叶斑病类四、叶斑病类((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山茶花病叶或落叶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辗转危害高温、干燥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四、叶斑病类9、一串红叶斑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各地均有发生,为害重时,植株生长不良花少、花小,影响其观赏价值(2)症状 病斑为圆形,边缘清晰,病斑上散生多数细小黑点,有的黑点可聚集成轮纹状 四、叶斑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叶斑病((3 3)病原)病原 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科叶点霉属((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越冬,,第二年分生孢子器在有水滴的条件下释放孢子,分生孢子从伤口侵入。

一般雨水多、环境潮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二)叶斑病类主要管理方法1、培养和选用抗病品种2、减少初侵染源3、田园管理4、栽培管理5、注意防治虫害、冻害和创伤6、药剂防治 五、灰霉病类灰霉病类灰霉病类灰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灰霉病1 1、月季灰霉病、月季灰霉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是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的一种病害,在我国尤以长江以南多雨地区发病严重为害重时,花苞不能开放,影响生长和观赏价值 五、五、灰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灰霉病(2)症状 月季灰霉病在叶缘和叶尖发生时,起初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光滑稍有下陷,后扩大腐烂花蕾发病,病斑灰黑色,可阻止花一开放,病蕾变褐枯死花受侵害时,部分花瓣变褐色皱缩、腐败灰霉病菌也呆侵害折花之后的枝端,黑色的病部可以人侵染点下沿到数厘米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灰色霉层可以完全长满受侵染部位 五、五、灰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灰霉病(3)病原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 五、五、灰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灰霉病(4)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或菌核潜伏于病部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或从表皮直接侵入危害。

温室月孝中湿度大,易发生灰霉病凋谢的花和花梗不及时摘除时,往往从此类衰败的组织上先发病,然后再传到健康的花和花蕾上 五、五、灰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灰霉病2 2、大丽花灰霉病、大丽花灰霉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各地均有发生,为害重时,导致花瓣变褐、凋落或染病部位腐烂 五、五、灰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灰霉病(2)症状 在叶上,病斑初为暗绿色至暗黄白色小斑,水渍状,高温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不规则大片腐烂,并长出灰霉层,干燥时,病部呈灰褐色花瓣上病斑散生,圆形至椭圆形,病斑边缘颜色较深,中部黄褐色,水渍状坏死,后期花梗及败花上布满灰霉层 五、五、灰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灰霉病((3 3)病原)病原 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4)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或菌核潜伏于病部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

五、五、灰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灰霉病3、仙客来灰霉病(1)分布与为害 各地均有发生(2)症状 五、五、灰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灰霉病(3)病原 有性阶段为子囊菌的富氏葡萄孢盘菌 无性阶段为半知菌的灰葡萄孢菌  五、五、灰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灰霉病    ((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的分生孢子、菌丝体、菌核在病组织或随病株残体在土中越冬翌年借助于气流、灌溉水以及栽培措施等途径传播到侵染点,直接从表皮侵入,或由老叶的伤口、开败的花器以及其他的坏死组织侵入病部所产生的分生孢子是再侵染的主要来源温度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发病 五、五、灰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灰霉病4、瓜叶菊灰霉病(1)分布与为害 各地均有发生。

发病严重时,导致叶、花、茎等变褐、软腐2)症状 五、五、灰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灰霉病(3)病原 无性阶段为半知菌的葡萄孢属 (4)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病残体上或土中越冬当气温15摄氏度左右、湿度很大时,易发生此病塑料大棚比玻璃温室发病重 五、五、灰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灰霉病5、牡丹灰霉病(1)分布与为害 各地均有发生2)症状 五、五、灰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灰霉病(3)病原 无性阶段为半知菌的葡萄孢属(4)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

第二年春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偏施氮肥、光照不足、湿度大发病重 五、五、灰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灰霉病6 6、一品红灰霉病、一品红灰霉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广东、江西、云南等地2)症状 花序受害后,初产生灰褐色病斑,以后变褐,凋萎腐烂病害沿花柄向下蔓延,危害花枝,使植株顶端嫩梢变成黄褐色,继而枯死苞叶受害,形成水渍状褐色斑,后迅速腐烂潮湿时在病部常形成灰褐色霉层 五、五、灰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灰霉病((3 3)病原)病原 无性阶段为半知菌的葡萄孢属 ((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第二年春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最适温度23℃,湿度90%。

五、五、灰霉病类(二)灰霉病类主要管理方法1、栽培管理预防2、消灭病原3、药剂防治 六、霜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霜霉病1、月季霜霉病(1)分布与为害 发生较普遍除月季外,还危害蔷薇属中的其它花卉引起叶片早落,影响树势和观赏 六、霜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霜霉病(2)症状 该病危害植株所有地上部分,叶片最易受害,常形成紫红色至暗褐色不规则形病斑,边缘色较深花梗、花萼或枝干上受害后形成紫色至黑色大小不一的病斑,感病枝条常枯死遇潮湿天气,病叶背面出现灰白色霜霉层 六、霜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霜霉病(3)病原 鞭毛菌亚门霜霉科霜霉属蔷薇霜霉菌 六、霜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霜霉病((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和菌丝在患病组织或落叶中越冬越夏翌春,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孢子囊,随风传播。

游动孢子自气孔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孢子传播的适宜温度为10℃~25℃,相对湿度为100%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六、霜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霜霉病2、紫罗兰霜霉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发生较普遍可导致叶片萎蔫,植株枯萎病菌也侵染幼嫩的茎和叶,使植株矮化变形 六、霜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霜霉病2、紫罗兰霜霉病(2)症状 植株的下部叶片先发病,叶片正面产生淡绿色斑块,后期变为黄褐至褐色的多角形病斑,叶片背面长出稀疏灰白色的霜霉层 六、霜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霜霉病(3)病原 病原为鞭毛菌亚门霜霉菌属4)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越夏,以孢子囊蔓延侵染在植株下层叶片发病较多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或阴雨、潮湿天气发病重 六、霜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霜霉病3、虞美人霜霉病(1)分布与为害 发生较普遍可导致叶片萎蔫,植株枯萎病菌也侵染幼嫩的茎和叶,使植株矮化变形2)症状 植株的下部叶片正面产生淡褐色斑块,叶背有白色、浅灰色至 紫灰色霜霉层 六、霜霉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霜霉病(3)病原 病原为鞭毛菌亚门霜霉菌属4)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越夏,第二年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侵染植株。

以孢子囊蔓延侵染在植株下层叶片发病较多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或阴雨、潮湿天气发病重 六、霜霉病类(二)霜霉病类主要管理方法1、栽培管理2、化学管理 七、叶畸形类七、叶畸形类(一)常见园林植物叶畸形病(一)常见园林植物叶畸形病1 1、桃缩叶病、桃缩叶病(1)分布与为害 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尤其在沿海和滨湖地区发生较重除为害桃树外,还为害樱花、李、杏、梅等园林植物发病后引起早期落叶、落花、落果,减少当年新梢生长量,严重时树势衰退,容易受冻害 (2)症状 七、叶畸形类(一)常见园林植物叶畸形病(3)病原 畸形外囊菌,属子囊菌亚门外囊菌属 七、叶畸形类(一)常见园林植物叶畸形病((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以厚壁芽孢子厚壁芽孢子在树皮、芽鳞上越夏和越冬翌年春天,成熟的子囊孢子或芽孢子子囊孢子或芽孢子随随气流气流等传播到新芽上,自气孔或上、下表皮侵入早春温度低、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如早春桃芽膨大期或展叶期雨水多、湿度大,发病重;但早春温暖干旱时,发病轻缩叶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10~16℃,但气温上升到21℃,病情减缓此病于4~5月份为发病盛期,6~7份后发病停滞。

无再次侵染 七、叶畸形类七、叶畸形类2 2、杜鹃饼病、杜鹃饼病(1)分布与为害 又称叶肿病此病为杜鹃花上的一种常见病分布于我国江南地区及山东、辽宁等地除为害杜鹃外,还为害茶、石楠科植物,导致叶、果及梢畸形,影响园林植物观赏效果2)症状 七、叶畸形类七、叶畸形类 2 2、杜鹃饼病、杜鹃饼病 (3)病原 外担子菌属 (4)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担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带菌苗木为远距离传播的重要来源该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其发生的适宜温度为15 ℃~20℃,适宜相对湿度为80%以上在一年中有二个发病高峰,即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 七、叶畸形类七、叶畸形类(二)叶畸形病类主要管理(二)叶畸形病类主要管理 1、减少菌源 2、田园管理 3、药剂防治 八、病毒病类八、病毒病类八、病毒病类八、病毒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病毒病(一)常见园林植物病毒病1 1、郁金香碎色病、郁金香碎色病 (1)分布与为害 郁金香碎色病是世界性病害,我国郁金香栽培地区均有发生该病引起郁金香鳞茎退化、花变小、单色花变杂色花,影响观赏效果,严重时有毁种的危险。

2)症状发病发病健康健康 八、病毒病类八、病毒病类八、病毒病类八、病毒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病毒病(一)常见园林植物病毒病((3 3)病原)病原 郁金香碎锦病毒病毒粒体线状,直或稍弯曲,700×12~13nm内含体为束状或线圈状钝化温度为65~70℃;稀释终点为10-5;体外保毒期18℃时为4~6天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该病毒在病鳞茎内越冬,由桃蚜和其它蚜虫作非持久性传播 八、病毒病类八、病毒病类八、病毒病类八、病毒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病毒病(一)常见园林植物病毒病2 2、菊花番茄斑萎病、菊花番茄斑萎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栽培地区均有发生发生严重时,茎叶坏死2 2)症状)症状 菊花上表现为花叶、叶变形,幼小植株叶片出现褪绿带、斑驳,后期产生大量枯死斑,直到茎叶坏死,成株叶上产生三角形坏死斑,不能显花,植株甚至畸形 八、病毒病类八、病毒病类八、病毒病类八、病毒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病毒病(一)常见园林植物病毒病((3 3)病原)病原 番茄斑萎病毒 (TSWV) 钝化温度为40~60℃;稀释终点为2×10-2~2×10-3;体外保毒期为2~5h。

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传毒昆虫主要为蓟马,叶蝉、蚜虫也能传毒,汁液、种子也可传毒 八、病毒病类八、病毒病类八、病毒病类八、病毒病类(一)常见园林植物病毒病(一)常见园林植物病毒病3 3、美人蕉花叶病、美人蕉花叶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欧洲、美洲、亚洲等许多温带国家都有记载我国上海、北京、成都等地均有发生该病可使美人蕉植株矮化、花少、花小、着色不均等2 2)症状)症状 (一)常见园林植物病毒病(一)常见园林植物病毒病((3 3)病原)病原 CMV:钝化温度为70℃;稀释终点为10-4;体外保毒期为3~6d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黄瓜花叶病毒在有病的块茎内越冬,由病块茎做远距离传播可以通过汁液传播,也可由棉蚜、玉米蚜等作非持久性传毒美人蕉不同品种间抗病性有一定差异普通美人蕉、大花美人蕉、粉叶美人蕉发病严重,红花美人蕉抗病力强 八、病毒病类八、病毒病类 4 4、仙客来病毒病、仙客来病毒病(1)分布与为害 各地均有发生2)症状 (一)常见园林植物病毒病(一)常见园林植物病毒病((3 3)病原)病原CMV:钝化温度为70℃;稀释终点为10-4;体外保毒期为3~6d。

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带毒种球是传播该病主要途径CMV可经汁液摩擦传毒,棉蚜等昆虫也能传毒,蚜虫发生数量大发病重此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播;土壤和种子不传毒;带毒种球是传播仙客来病毒的主要途径 5 5、菊花矮化病、菊花矮化病((((1 1)分布与为害)分布与为害 该病在国外发生普遍,我国只有上海、广州、杭州、常德等少数几个地方发生是菊科植物上的一种重要病害2 2)症状)症状 叶片和花变小、花色异常、植株矮化是该病害的典型症状病株比正常植株抽条早、开花早,有的品种还有腋芽增生和匍匐茎增多的现象,有的品种叶片上出现黄斑或叶脉上出现黄色线纹 ((3 3)病原)病原 引起菊花矮化病的病原是菊花矮化类病毒类病毒是低分子量的核糖核酸,具有高度的热稳定性和侵染性钝化温度为96~100℃;稀释终点为10-4~10-5粗汁液的侵染活性在18.3℃下能保持6周,在3℃下能保持100天,在干燥叶片中能保持2年以上 ((4 4)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类病毒在病株体内及落叶上越冬,自伤口侵入,潜育期为6~8个月类病毒可通过嫁接、修剪、汁液、种子及菟丝子传播该类病毒仅侵染菊科植物。

八、病毒病类八、病毒病类(二)植物病毒病类主要管理方法(二)植物病毒病类主要管理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 2、减少毒源 3、治虫防病 4、增钾控氮 九、其他叶、花、果病害九、其他叶、花、果病害 1 1、白毛杨绣球病、白毛杨绣球病 九、其他叶、花、果病害九、其他叶、花、果病害 2 2、仙人掌细菌性软腐病、仙人掌细菌性软腐病 九、其他叶、花、果病害九、其他叶、花、果病害 3 3、菊花叶线虫病、菊花叶线虫病 九、其他叶、花、果病害九、其他叶、花、果病害 4 4、栀子花霉污病、栀子花霉污病 九、其他叶、花、果病害九、其他叶、花、果病害 5 5、米兰霉污病、米兰霉污病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