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 一、中国古代的天文在古人看来,自然是神秘的,天体是神秘的,在整个宇宙中有神秘的力量在主宰人世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司管的神祗,并给这些神祗命名,如:风师 名 飞廉雨师 名 屏翳云师 名 丰隆日御 名 羲和月御 名 望舒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人们自然要十分精勤的观测天象,古代的天文知识由此得到发展甲骨卜辞中已经有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已有关于星宿和天象的记录《史记》中专门列有《天官书》、《汉书》里也列有《天文志》,这是专门论述和记载天文现象的篇章我们现在了解一些古书中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七政(七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并称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颗行星,它们又称五纬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其光色银白,且亮度特强《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灿”,《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说的就是金星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说的也是金星。
木星:古名岁星,也叫岁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定的星空区域,所以根据岁星的行程可以纪年水星:也叫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岁差: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对于地球赤道的微小影响,使地轴在黄道轴的周围作圆锥形运动,慢慢向西移动,约二万六千年环绕一周,同时使春分点以每年50.2角秒的速度向西移行这种现象叫做岁差我国最早定出较为精确岁差值的是晋代的虞喜,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使我国的历法较早地区分了恒星年和太阳年最早计算岁差的历法是祖冲之的《大明历》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在黄河流域见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叫紫微垣古人认为紫微垣是天帝之座在紫微垣外,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杜甫《秋日送石首薛明府》:“紫微临大角,皇极正乘舆大角,北天之亮星,古人以为是天王座宿(xiù):星的位次,这个概念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 二十八宿(舍、星):二十八个星区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恒星之间相对的位置比较稳定,可以利用它们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人经过观测,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都是恒星)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即: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这就是四象与西方人将星座联想为动物的形象相类似 与二十八宿有关的文学作品有:《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毛传》:“三星,参也三星在天,可以嫁娶矣《郑笺》:“三星,谓心星也近人研究,认为此诗三章所言三星,是指一夜之间,时间不同,三个星座顺次出现首章“三星在天”,指参宿三星;二章“三星在隅”,指心宿三星;末章“三星在户”,指河鼓三星上述三星是天空中明亮且接近的三颗星《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毛传》:“毕,噣也月离阴星则雨下弦月入毕,在西周时为孟秋多雨之季《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正义》:“箕 、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南箕北斗也《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毛传》:“定,营室也《集传》:“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于是时,可以营造宫室,故谓之营室营室是壁宿和室宿的名称《左传》:“龙尾伏辰。
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睹而出之北陆即虚宿,古时东至点之所在西陆即昴宿,俗名七姐妹星团昴与毕秋时同见于夜空昴毕间为天街,主国界,街南为华夏之国,街北为夷狄之国所以古人又常用昴毕星宿来关心战争昴宿别名旄头《尚书》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箕风毕雨一词来源于此《论衡》:“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斗牛二星相近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太白食昴金星遮住昴宿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在西,商在东,不能同时出现在空中张衡《思玄赋》:“观壁垒于北落兮李白《司马将军歌》:“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北落师门之简称,亮星,象征防守北方的羽林军门古长安北门称北落门韩愈《三星行》:“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角,箕张其口,牛不见服箱,斗不挹酒浆箕独有神灵,无时停簸扬李贺《塞下曲》:“秋静见旄头唐 卫象《古词》:“鹊血雕弓湿未干,鸊鹈新淬剑光寒;辽东老将鬓成雪,犹向旄头夜夜看张说《恩敕丽正殿书院宴应制》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东壁即壁宿,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屈原《楚辞》:“举长矢兮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和弧矢都是井宿中的星或星组天狼,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 孔融:“天有酒旗之星,地有酒泉之郡李白《月下独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饮酒不愧天白居易《杨柳枝》:“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荣耀植天庭;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北斗: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其形像古代舀酒的斗形,前四星组成斗身,斗身又叫魁;后三星组成斗柄,又叫杓(biāo)西方称之为大熊星座古人重视北斗,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由北斗天枢和天璇二星放五倍的距离可以找到北极星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天空不同的方位,看起来是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可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分野:古时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如《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这便是分野的观念与之有关的文学作品如:庾信《哀江南赋》:“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翼轸二宿是南郡、汝南、淮阳、庐江、豫章、长沙的分野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参宿是益州的分野,井宿是雍州的分野中国是天文学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太阳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国家,中国古代天文计算采用的赤道坐标已经为现代天文学所采用,中国成为领先世界采用赤道坐标的国家古代天文学家在进行天文计算时分别依照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和公转的黄道平面确定坐标系,中国古代天文计算采用的是赤道坐标,以赤道二十八宿为准研究日、月、五星的运动,西方则按黄道坐标,有所谓黄道十二宫,这是两种不同的坐标体系中国现存的古代观象仪器,像北京古观象台攀龙附凤的多种观象仪,采取的都是赤道坐标现代天文学研究证明,赤道坐标优于黄道坐标,现代天文学已经用赤道坐标系统替代黄道坐标系统 孛星:即彗星,欃枪(cheng)古人认为是兵灾的凶象 黄道:古人想象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其实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就是黄道赤道:非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二、中国古代的历法古人观测天象以日月为主,以太阳出没和月亮盈亏的周期定出日月,如昼夜交替为一日,月相变化一轮为一月。
年的最早概念可能来自春种秋熟,寒来暑往的周期,便是地球绕行太阳一周的时间,现在叫太阳年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时,夏历分十二个月,依次是: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屈原《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仲春便是夏历二月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所以后来也以春秋指称一年,如《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言蟪蛄命短,不到一年二十四节气系统是我国旧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顺序是: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东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确定的。
古代的记录时间的法则:古人用干支纪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最早见于甲骨文)有些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庄子》:“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做朏(fě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一天之内的记时法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见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的例子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人定以后是夜半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诗经·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集传》:“昧,晦;旦,明也昧旦,天欲旦、晦明未辨之际也《传疏》:“昧旦后于鸡鸣时昧旦又叫昧爽,是天将亮的时间而平旦、平明是天亮的时间古人用十二地支来平分一昼夜的时辰,每个时辰正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小时便是小时辰,一个小时辰是半个时辰近代又把时辰细分为初、正二十三点是子初,零时是子正,余类推四家著名的历法:《太初历》:汉代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确定一年为265.25日,一月为29. 53。
此历在汉成帝时,由刘歆重新编写,改名为《三统历》《大明历》:南北朝祖冲之制订,成历于宋此立法考虑到了岁差是其贡献《戊寅元历》:由傅仁钧制订,唐武德二年施行主要特点是废除平均朔,改用定朔(因为日月相合的真实数值,各月不等)《授时历》:元代郭守敬、王恂制订,元至元十八年施行此历回归年采用365.2425日,与当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数值完全一样,但它要早上几百年三、中国古代的乐律中国的音乐、音律源远流长,《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开宗明义指出:“乐所由来者尚也”尚者,曩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伏羲氏时期,已经有了五十弦的瑟,“瑟,《世本》云:庖羲氏作五十弦杜佑《通典》)“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葛天氏在伏羲到神农氏时期又说黄帝令伶伦作律,已有十二律的记载并传说在帝舜时代已有“六律、五声、八音”,“八音克谐”《书·虞书·益稷》及《舜典》)但这些都还是传说居多,不十分可靠然而根据可靠材料,音律到周代已经很发达了,在周景王(公元前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