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江农耕文明与生态和谐 张定友 独龙江地区地广人稀,村落小而分散,交通十分闭塞,经济文化相对 落后,是我国目前尚存的少有的原始农耕地区本文意在向人们介绍这一 地区的农耕文明与生态和谐景象 一、基本情况 独龙江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北 靠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西、南与缅甸邻接,国境线长9 1 .7 千米这是 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角落独龙江乡总土地面积1 99 4 0 公顷,占贡山县 总土地面积的4 4 %区内最低海拔11 6 0 米,最高海拔49 6 9 米,山高谷 深,坡陡在云南和怒江都属少见独龙江乡地处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地 带,东面有高黎贡山,西面为担当力卡山独龙江乡包括巴坡、马库、孔 当、献九当、龙元、迪政当六个村委会的4 2 个自然村,现有人口50 5 0 人,其中独龙族49 2 4 人,是我国独龙族唯一的聚集居住地,独龙族是我 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进入社会主义 社会的民族全区现有相对固定耕地3 1 0 公顷,人平均不到5 0 0 平方米, 其中水田面积为2 6 公顷;有轮歇地、火山地52 4 0 公顷,人平均有1 公 顷。
本地区地广人稀,村落小而分散,交通十分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 后,是我国目前尚存的少有的原始农耕地区 ‘ 独龙江地区农业生产条件 ( 一) 气候条件 独龙江河谷海拔12 0 0 ~18 0 0 m 以下地带为低热特湿河谷区,年均气 温为1 3 .6 ~1 7 .4 ℃,≥1 0 ℃的年积温38 0 0 ~51 7 0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 2 0 .1 ~2 3 .4 ℃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6 .4 ~9 .3 ℃,年降水35 0 0 ~45 0 0 毫 3 9 鱼J ( 三) 地方篇 米,无霜期在2 8 0 天左右,河谷区内热量资源丰富由于受印度洋暖气流 的影响,独龙江河谷年降水特多,日照时数少仅为13 2 0 小时( 巴坡) , 对发展农业生产和群众间的生产生活交往十分不利 海拔18 0 0 ~25 0 0 米地区为中暖特湿区,地势险要,耕地( 主要为轮 歇地和火山地) 零星分散,土层薄,有机质含量较高,年平均气温8 ~ 1 4 ℃,年降水35 0 0 ~45 0 0 毫米,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独龙江地 区夏秋阴雨连绵,湿度大,是一个年年雨灾,早年丰收的特殊地区 ( 二} 土地条件 全区现有相对固定耕地3 1 0 公顷,人平均不到5 0 0 平方米,其中水田 面积为2 6 公顷;有轮歇地、火山地52 4 0 公顷,人平均有1 公顷。
.全地 区粮食生产以玉米为主,全年播种面积2 0 0 公顷,其中地膜覆盖栽培8 5 公顷,玉米平均产量14 7 0 千克/公顷( 其中地膜玉米产量36 0 0 千克/公 顷) ;水稻种植面积2 5 公顷,产量12 0 0 千克/公顷;各种杂粮年播种面 积达24 0 0 公顷,平均产量仅3 0 0 千克/公顷;蔬菜1 0 亩( 乡机关家属及 村干部种植,农民基本不种植蔬菜) ;马铃薯种植1 5 公顷,产量为6o o o 千克/公顷 ( 三) 肥料及品种条件 在3 1 0 公顷基本固定的地块上施用农家肥和化肥的比例只在1 5 %左 右,尤其是杂粮生产上基本是维持刀耕火种的原始状况,加之农作物品种 老化,新品种没有引进,平均产量仅3 0 0 ~15 0 0 千克/公顷,是目前我国 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最低的地区在独龙江地区目前农作物品种较新的只 有玉米杂交种“会单4 号”和极少量的顶交种,推广面积有2 5 公顷, 其他全是本地的古老品种粮食生产播种面积大春为27 0 0 公顷,占所 有面积的4 9 %;全乡年种植小春面积不足2 公顷,农作物播种指数不 到5 0 % ( 四) 基础建设条件 由于怒江地区财政困难,连工资都难保,多年来独龙江地区的农田基 本建设没有投资,有关部门也没有切实组织发动群众搞农田基本建设,至 今全乡还没有一条水利,水田面积也在逐年下降( 由1 9 7 0 年的5 1 公顷下 降为现在的2 6 公顷) ,农业生产发展的后劲不足;火山地面积逐年增加, 造成独龙江地区非固定耕地所占比重较大,土地的利用效益低,尚处于刀 耕火种与传统农业抗衡的时期。
目前全乡仅有一台2 4 马力的拖拉机,每 年有5 .8 个月的时间与外界完全中断交通 独龙江地区的农耕方式 独龙江农耕文明与生态和谐I3 9 Z ( 一) 林粮轮作制度 目前独龙江地区的主要耕作制度是林粮轮作制度,轮作周期为3 ~4 年主要是水东瓜树与粮食作物轮作,这一模式在全球都是唯一的,具体 耕作方法是:水东瓜树是一种生长迅速,成材快的树种,一般三年就可以 成材水东瓜树砍后用火燃烧后连续种植粮食作物三~四年,每年种植不 同的作物,如第一年种玉米i 第二年种旱谷,第三年种杂粮;然后让以水 东瓜树为主的林木自然生长3 ~4 年又种植粮食;在种植中实行全免耕, 并在整个生产周期中不施用任何的肥料,不做病虫害的防治该轮作主要 是让土地自然休整培肥,实质上也是一种刀耕火种的自然农业 .( 二) 固定耕地,造水田种水稻 2 0 世纪6 0 年代中期,在其他民族的帮助下,独龙族才开始固定部分 耕地,固定的耕地面积3 1 0 公顷,主要用于种植玉米和荞麦,一般一年一 熟制 . 建造水田种水稻独龙江地区是1 9 6 7 年才开始引进水稻种植的,水 田熟制也是._ 年只种植一季水稻,品种以当地旱谷老品种为主,种植水稻 的方法很粗放,尤其反映在肥料的使用上:靠近村寨的田施一点畜肥、农 家肥,也有少数人家施用化肥的,但远处的水田完全不施肥,只是将田埂 附近的蒿草拔割,剁碎焐料,撒在水田里作底肥。
在种植中也不存在水排 浇的管理问题,一方面是没有水利设施,另一方面是降雨量极大,在水稻 生长期间基本每天的平均降雨量在2 2 毫米上下稻谷脱粒和碾米的方法 也较原始,即在一块空地上铺以竹篾席,上置一二块石头,再将稻束掼在 石头上,谷粒脱去,再用竹竿棍棒敲打,以求脱净,之后存入粮仓碾米 则是吃多少碾多少每家门前,几乎都有用大树桩从中间挖空做成的春 臼,四周用藤条绑以木脚架埋在土中用之春米 ( 三) 生产工具与耕作 独龙族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戈拉”、“宋姆”、“恰卡”、“俄尔种”、 铁刀、铁斧、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等其中“戈拉”、“宋姆”,石磨盘都还 具有新石器时代的形态戈拉”,就是用鹤嘴形的弯曲树枝砍削成的木 锄,柄长六七十厘米,可用于松土、除草宋姆”,是一种用于家作物点 种用的竹、木尖棒 ——3 9 8I ( 三) 地方篇 “恰卡”,由诬藏察瓦龙地区传人,就是在木锄“戈拉”的锄尖包有 l O 厘米长的铁片它的挖土效率较“戈拉”高二三倍恰卡”在生产上 的广泛使用,为独龙族刀耕火种农业向锄耕农业过渡,迁徙农业向固定农 业过渡,提供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俄尔种”( 怒锄) ,锄头长约1 6 厘米,宽约6 厘米,锄耳上装有l 米 长的木柄作锄把。
在同一耕地上耕用,其效率较“恰卡’’高6 倍,较“戈 拉”高8 倍但怒锄的使用极不普遍 铁刀、铁斧:铁刀的使用,使砍倒大片森林和竹丛,扩大耕地成为可 能它可以砍倒任何巨大的树干,从而增强了独龙族征服自然的力量,使 其刀耕火种农业又向前进了一步铁刀、铁斧在独龙族生活中的使用也很 广泛,有“万里工具”之称 ( 四) 生产节令及其他 独龙族人的生产生活节令并不十分严格,其播种时间以山上花开、鸟 叫为准每年春季到来,桃花盛开,“告克拉”鸟呜叫时,就开始春耕播 种当鸟王“省得鲁都”叫时,播种一定要完成,因此花开和鸟叫指挥着 独龙江人民的生产生活每一个月也没有3 0 天的概念,月大月小相对而 言一般“过雪月”很长,有时超过2 个月粮食歉收时,5 月份即开始 过“饥饿月”因此,有的独龙人只能说出1 0 个月,有的甚至只能说“热 季”、“寒季”雨多即热季,下雪即寒季 2 0 世纪7 0 年代后,独龙族开始使用条锄、板锄、铁犁,实行牛耕 目前独龙江地区是刀耕火种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杂交种、地膜覆 盖栽培) 共存发展 四、独龙江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除经营刀耕火种农业外,独龙族又是山区的采集者、渔人和猎人。
采 集、捕鱼、狩猎这三项传统的生产项目一直在独龙族生活中起着重要的 作用 ( 一) 采集 独龙族总是每年3 ~8 月这段春耕到秋收的时期采集野粮生活,9 月 起开始吃小米、秋荞等陆续成熟的农作物,1 2 月以后便开始了捕鱼和集 体围猎的生活独龙族这种经济形态,是温暖地带采集者经济文化类型一 个特别的山区变体,或者是属于一种独特的类型,即山区采集者、猎人和 独龙江农耕文明与生态和谐■3 塑 渔人的类型 ( 二》狩猎 冬季农闲时节,山林里毒蛇的侵害较少,独龙族以家庭或自然村为单 位,进行集体围猎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猎场,界限十分严格 ( 三) 捕鱼 独龙族以家族为单位捕鱼捕鱼是独龙人的重要生产工作之一每个 家族都有自己的若干个“度娃”——鱼口子,各家族只能在自己所辖的 “度娃”里捕鱼每年5 月初汛时期,鱼口子里便集中了大批鱼群,这是 捕鱼的最好时期捕获的鱼除捕鱼人留一份外,其余的必须由家族成员共 同分食 { 四) 家庭手工业 独龙族的手工业还没有从农业中明显分离出来,往往同农业生产、采 集和狩猎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主要有藤、竹编织以及纺织麻布纺织 麻布工具简单,技术落后,从剥麻、搓线、洗染、织布全是手工操作,工 效很低。
妇女们编织麻布、酿酒,男子则编织竹篾用具、修补铁器除此 以外,独龙族的植物加工和兽皮、树皮加工也很有特色但在独龙族的社 会里,没有一个入依靠手工劳动为生,其手工业基本上还是自给自足的家 庭手工业 ( 五) 家居房屋 独龙族的生产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台上,独龙村寨依山傍 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轻巧地构筑在陡峻的山坡地上为使山洪从屋下流 走,临江一面都是悬空的勤劳的独龙人民房屋的四壁仅以竹篾巴围起上 覆茅草,整个建筑结构简单,也有的在石基上垒垛整段的圆木,盖成结实 的小木屋 ( 六) 日常食俗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独龙族主食玉米、荞麦,喜欢饮水酒、吃 烤肉、喝茶、抽旱烟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 咪等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晚餐则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 成的饭为主,有时也用各种野生植物的块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 用野生植物块根或果实制作淀粉时,多将采集到的食物如野山药、野板栗 用火烧熟,再用水漂洗2 ~3 天,去掉苦味,晒天捣成粉后收藏,随用随 取野生的植物阿吞和董棕,都是当地的一种树,在长成后,木质变成淀 粉食用时先将其茎砸碎,然后用水浸泡,滤除渣,澄清为淀粉,用蜂蜜 鲴Q _ ( 三) 地方篇 拌匀做成甜食,味似藕粉。
在独龙族民间,现在仍然保留许多古朴的烹调 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 时,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的石板锅 上,随烙随食,别具风味独龙族日常菜肴有园圃种植的洋芋、豆荚、瓜 类,也有采集的竹笋、竹叶菜及各种菌类,食用时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 蒜、食盐后一锅煮熟而食 ( 七) 肉食 ,冬季是独龙族地区狩猎的旺季,猎获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 野牛肉时,都先把牛肉风干,然后微火烘烤,再捣成丝状,做成肉松或切 成小块,密封在竹筒内保存或随身携带独龙江还盛产各种鱼类,以鳞细 皮厚的鱼居多独龙族食用鱼时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后蘸调料吃,并常把烤 制的鱼作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 ( 八) 民风 独龙族地区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古风至今犹存不论 何人,路上拾到东西,绝不会据为己有,或就地等候失主回来寻找,或设 法打探失主去向,尽量及早物归原主人们远路出门,常将随身携带的粮 食分成若干份,沿途挂于树上或放于岩洞等处,留待回程时食用过路人 无论怎样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