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对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几点认识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 水生态环境 综舍规划 洞庭湖地区 论文摘要:洞庭湖是我国第 2 大淡水湖,洞庭湖区既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水产等生产基地,也是调蓄长江洪水的重要场所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运用、1998 年大水后的防洪建设、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区的防洪、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状况等都发生较大变化为了构建健康洞庭、和谐洞庭,支撑与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开展洞庭湖区综合规划基于对洞庭湖面临的新形势的分析,提出了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一些认识与思路.供讨论 长江水利委员会 1990 年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对洞庭湖区提出了开发治理意见,1997 年编制的《洞庭湖区综合治理近期规划报告》为三峡工程建成前洞庭湖区的治理与保护提供了依据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运用、1998年大水后防洪建设引起的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治理江湖认识水平的提升,为了构建健康洞庭、和谐洞庭,支撑与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开展洞庭湖区综合规划在新的形势下,关于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认识如下 1 客观认识洞庭湖区的变化 洞庭湖区的变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类活动因素,既有外部条件的变化,也有内部条件的变化洞庭湖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水沙条件发生变化 水沙条件的变化是洞庭湖变化的直接原因,而长江水沙变化是主要原因 (1)长江三口分流分沙减少,分沙减少尤其明显长江三口(调弦口于 1958 年冬2封堵)分流自 20 世纪 5o~6o 年代为 25%一 30%,70—80 年代减少到 15%.一加%,目前基本上保持在 12%.一 15%;分沙 5O.一 60 年代为 30%一 35%,70—80年代 20%左右,目前基本上为 15%一加%虽然最近几年分沙比没有大的变化,但由于长江上游输沙量减少,因此,绝对值减小很多1951—1998 年,三口年均分沙 1.47 亿 t,三峡蓄水前 19992002 年,减少到 5600 多万吨,而 2003、2O04、2005年,由于上游来沙减少加之三峡水库拦沙,三口分沙量仅有 14002400 万 t而三口分流量 1951—1998 年年均为 1020 亿 m3,三峡蓄水前 19992002 年为 625 亿m3,20032005 年与三峡蓄水前变化不大,基本上维持 600 亿m3 左右。
(2)2O 世纪三口断流时间增加5O、60 年代,松滋 VJ 两个分支新江口、沙道观没有发生断流,7O 年代东支沙道观发生断流,时问约 2 个半月,从 8O 年代开始达到 150d 左右,5 个月时间;太平口在 5O、60 年代仅有几年断流,平均不到20d,70 年代年均断流 2 个月,8O 年代后基本上为 150d;藕池口东支是主支,管家铺在 5O、60 年代有断流,但时间短,大约 40d,到了 7O、8O 年代断流时间达到 56个月,西支康家岗从 50 年代至今,断流时间都比较长,大约 240d,8 个月2006年由于是长江比较枯的年份,宜昌最大流量出现在 7 月 10 日,仅 31600rn3/s所以 2006 年四口流量小,断流时间长,如藕池西支康家岗河过流只有 1 个月,最大流量仅 56/s 1.2 洞庭湖的调蓄能力发生变化 调蓄能力的变化主要反映在洞庭湖面积、容积的变化;洞庭湖面积 1949 年为4350,1995 年减少到 2625km2,容积由 1949 年的 293 亿 m3 减少到 1995 年的167 亿 m3,1998 年大洪水后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扩大了水面,洞庭湖新的水下地形已经测完,正在进行量算,成果还要进一步分析。
31.3 洞庭湖防洪形势发生变化 洞庭湖防洪形势变化主要体现在:防洪工程建设提高了’洞庭湖的防洪能力,如堤防的加高加固,河道治理、分蓄洪区建设、水库建设、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等等;三峡工程目前已经蓄水到 156m,有 110 亿的防洪库容,可对荆江、洞庭湖的防洪起到重要作用达到正常运行时,有 221.5 亿的防洪库容,荆江防洪形势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对洞庭湖防洪形势也有较大改善,荆江防洪的根本性改变为洞庭湖的治理创造了条件江湖关系又要经历新的调整体现在三口分流分沙减少、洞庭湖淤积减少以及干流河道的冲淤变化等方面 目前,三峡工程运行了 3a 多,这 3a 的变化有这样几个方面:三口分流、分沙比都有所减少;其中分流比变化较分沙比大分流由 18.8%减少到 16.6%,分沙比由 19.1%减少到 18.1%,分流减少 2.2%,分沙比减少 1%松滋口由 10%减少到 9.6%,太平门由 3.7%减少到 3.2%,藕池口相对减少较多,由 5.1%减少到3.8%近一段时期,上游来沙减少明显,加之三峡水库淤积,水库下游含沙量明显减少199l2002 年,宜昌年平均输沙量由此前的多年平均 5.21 亿 t 减少到3.91 亿 t.特别是从 2003 年 6 月至 2005 年 12 月,水库入库沙量总计仅 6.28 亿t,出库沙量 2.51 亿 t,水库淤积 3.77 亿 t,淤积 60%,出库 40%(与以往预测基本一致)。
在径流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输沙量大幅减少,导致下游含沙量减少显著下游河道的冲刷的程度比预测的稍大,冲刷的历时比预测的早荆江河段 2002年 10 月至 2005 年 10 月,3a 冲刷 3.02 亿,年均 1 亿,以往预测约 0.8 亿;以往认为前几年荆江河段冲,城陵矶至汉口河段耍发生淤积,而这 3a,城汉河段平滩河床冲刷 0.7 亿由于水沙变化,河道发生冲刷,荆江河段的崩岸较以往有所增加 1.4 洞庭湖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关注的问题发生变化 4在新的形势下,除要关注洞庭湖的防洪问题外,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问题要引起关注…体来说洞庭湖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泥沙淤积,特别是四口洪道由于断流时问增加,工农业、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湖区 1000 多万人,就有 350 万人要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水污染、血吸虫、湿地保护等牛态环境也存在问题 2 关于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思路 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内容包括防洪、治涝、供水、航运、水产、水利血防、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水利管理等多个方面,但规划主线应是保障防洪安全、饮水安全与生态安全 2.1 总体思路 把洞庭湖作为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规划树立健康洞庭、和谐洞庭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规划目标,洞庭湖除了解决重点问题即防洪保安外,生态调节功能和环境净化功能等都要一并进行总体考虑,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2 客观制定外部条件 要对洞庭湖正确定位,充分考虑 j 峡工程的防洪作用,客观认识江湖关系的变化,确定洞庭湖区的一些外部条件,包括: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对长江中游洪水的调蓄作用;三峡工程的防洪调度方式,应持对城陵矶进行补偿调节;三峡工程建成后清水下泄对河道的影响、对干流蓄泄关系的影响;三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洪水组成、洞庭湖淤积、四口洪道变化;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对四口建闸、城陵矶防洪榨制水位、篇州裁弯等进行研究拟定 2.3 重点研究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问题 2.3.1 科学制定防洪标准与防洪总体布局 5洞庭湖区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组成部分,洞庭湖区整体防洪标准按照 1954 年洪水进行防御,对于局部地区经论证后可区别对待对于四水应按照《防洪标准》确定防洪标准要恰当,并不是标准越高越好 对于防洪标准的实现要考虑综合防洪体系的作用,特别是对四水尾间的重要城市,防洪标准要有所提高,但必须要综合考虑水库、分蓄洪的作用,同时也应考虑上下游关系湖区洪水由四口与四水组成,因此,在正确处理江湖关系的同时要处理好河湖关系,注意防止单纯依赖堤防确定城市防洪设计水位的做法 在防洪总体布局中要坚持人水协调的理念。
具体体现在坚持给洪水以出路.充分考虑三峡水库的作用及影响,在加固堤防的同时,要继续加强水库建设、分蓄洪区建设、洪道整治以及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措施在总体布局中还要研究遇超标准洪水的对策与措施 2.3.2 明确划定防洪区 根据《防洪法》的要求,防洪区是指受洪水泛滥所涉及的地区,洞庭湖平原区都是防洪区防洪区又分为洪泛区、蓄滞洪区与防洪保护区目前的防洪保护区基本是重点垸,蓄滞洪区的概念比较清楚,在规划中,对于洞庭湖区目前的一般垸,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划分,一般垸的情况差别很大,有的有县城、铁路,有的主要是农田,且大小不一,对于这些要区别对待,是升为重点还是继续定为行洪区要充分论证,有所交代,予以明确另外防洪保护区也应根据保护人口、保护对象的重要性考虑不同的风险 2.3.3 分蓄洪区分类建设 洞庭湖分蓄洪区建设任务重,对于分蓄洪区的安排要考虑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变化,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后的情况对分蓄洪区进行分类当前正在开展长江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规划工作,对洞庭湖分蓄洪区也进行了分类分类包括重6点、一般与保留 3 类,初步把洞庭湖区 24 个蓄洪垸分为重点蓄洪垸 10 个,蓄洪量 86 亿 m3,一般 3 个,26 亿 m3,保留 l1 个,蓄洪量 51 亿。
各类可按不同的建设模式进行建设,对于重点分蓄洪区要建设好,能够有计划使用,分蓄洪区安全建设模式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 2.3.4 河道综合整治 河道整治的重点是洞庭湖四口洪道,四口洪道总长 985krn,问题是淤积严重、水流紊乱、交叉串河多,特别是松滋、藕池水系洪道整治一方面要进行疏浚;另一方面可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口分流、分沙的变化,适当采取堵支并流或控制、理顺水系,水系调整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利用与排水功能,即供水、灌溉与治涝、水质保护等,避免引发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矛盾对于调弦河要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因为,调弦河在 1958 年冬封堵,当时规定当监利水位达到36.57m 时,湖南、湖北两省协议打开,而 1998、1999 年监利水位分别达到38.31、38.30m,都没有打开,因为无法分流 1440rn3/s,因此,在规划中要对调弦河的功能重新进行定位,是否以解决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如水污染治理、血吸虫防治)为主,把分洪任务降为其次或取消 2.3.5 大力开展水资源配置 在做好防洪同时,要重视湖区水资源利用问题要在对洞庭湖区水资源现状以及开发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按照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提出节水目标与措施,分析缺水的区域与类型,进行供需平衡分析,根据分析成果进行水资源配置,提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如适当的引提水、平原水库)与非工程措施(如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
从目前看洞庭湖区的缺水既有季节性资源性缺水如三口洪道地区、也有水质型缺水如华容县城的7饮水问题等等,在规划中要针对重点问题开展研究 2.3.6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对于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是湿地生态保护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一块淡水湿地,已被列入首批世界湿地名录,要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湿地变化、开展湿地多样性调查与评价,合理划定保护区、缓冲区另一方面是对洞庭湖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进行防治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要求进行达标排放,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城镇污染防治 3 结语 洞庭湖的重要性、复杂性决定了洞庭湖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为此,应加强江湖关系、河湖关系研究的基础工作与分析工作,综合规划也应是滚动的、与时俱进的,要根据三峡工程逐步运行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以使洞庭湖区的治理与保护建立在科学有序的基础上,使洞庭湖区真正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群众安居乐业、人水和谐的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