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乐府诗文集:杂曲歌辞《代出自蓟北门行》阅读

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3.30KB
约4页
文档ID:253245298
乐府诗文集:杂曲歌辞《代出自蓟北门行》阅读_第1页
1/4

乐府诗文集:杂曲歌辞《代出自蓟北门行》阅读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下,欢迎阅读!   代出自蓟北门行  南北朝:鲍照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征师一作:征骑)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行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译文  紧急征召的文书从边塞岗亭传来,斗争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京都被征召的骑兵驻扎在广武县,将兵分几路解救被困的朔方肃杀的秋天虽然非常寒冷,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丝毫没有减弱,他们手里的弓箭更加强劲了但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毅天子听到敌兵气焰嚣张的消息,按不住心中的怒火,也亲临战场与敌人一搏斗争非常激烈,传送军情战况的使者往来不绝军队沿石径行进,如雁飞排成的行列;士兵依次渡过桥梁,如游鱼前后连贯军乐流露出汉人的情思,战士们的旌旗和铠甲都披上了胡地的霜雪他们冒着疾风冲锋陷阵,战场上的沙砾被扬起,随风漂浮。

因为天气寒冷,马毛都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角弓也拉不开了但在时局危急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乱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忠良战士们为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身死之后,他们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的烈士  注释  《代出自蓟北门行》是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此诗通过边庭紧急战事和边疆恶劣环境的渲染,突出表现了壮士从军卫国、英勇赴难的壮志和激情蓟,古代燕国京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羽檄(xí):古代的紧急军事公文边亭:边疆上的眺望哨  烽火:边防告警的烟火,古代边防发觉敌情,便在高台上燃起烽火报警咸阳:城名,秦曾建都于此,借指京城  征师:征发的部队一作“征骑”屯:驻兵防守广武:地名,今山西代县西  朔方: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  严秋:肃杀的秋天这句的意思是弓弦与箭杆都因深秋的干燥变得强劲有力  虏阵:指敌方的阵容虏,古代对北方入侵民族的恶称  天子按剑怒:指天子闻警后大怒  使者句:意思是军情紧急,使者奔跑于路,川流不息,遥相望见  雁行:排列整齐而有次序,像大雁的行列一样缘,沿着  鱼贯:游鱼先后接续飞梁:凌空飞架的桥梁  萧鼓:两种乐器,此指军乐。

流汉思:流露出对家国的思念  旌(jīng)甲:旗帜、盔甲  砾(lì):碎石  缩:蜷缩蝟:刺猬角弓:以牛角做的硬弓  投躯:舍身;献身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  赏析  诗开头就表现了边亭告警的紧急状况:“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敌方入侵的信息接连传入京城,汉军征集马队,屯驻广武,分遣精兵,出救朔方前两句“羽檄”、“烽火”用互文见义法,强化了军情的紧急后两句为不堪一击的生死搏斗埋下了伏笔  诗进而表现了胡焰嚣张,天子震怒的严峻局势:“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胡方利用深秋弓坚矢劲,大举入犯,汉方天子震怒,使者促战,相望于道四句有力地示意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绽开,很能唤起读者的爱好  接着用两联工整对句极写汉军打算投入战斗的壮阔场面,颇有先声夺人气概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粱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石径迂折,飞粱直跨,大军行进,秩序井然但闻箫鼓中传出汉军的豪情壮思,旌甲上沾满胡地的霜露雪花前两句用雁行、鱼贯两个比方刻画汉军跋涉辛苦,纪律严明的英雄风貌后两句则突出将士们战胜恶劣环境的大无畏精神缘、度、流、被四字,分别起了传神点睛作用  然后着重描写进入实战状态时气候剧变的特别状况:“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行张疾风冲塞而起,沙砾满天飘扬战马瑟缩,不能奔驰,劲弓冻结,难以开张这四句把边塞风光与战地生活紧紧衔联,很自然地为英勇坚韧的壮士支配好一个典型环境,使他们在艰苦条件下表现的珍贵战斗精神有效地得到显示  最终四句是全诗的精华:“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自古以来的忠节之士,都是在严峻考验中察“见”和“识”别出来的他们必需在紧急关头付出牺牲诗人用《九歌·国殇》礼赞勇武刚毅、死于国事的“鬼雄”的辞语,颂扬为国捐躯的壮士,寄予了他对英烈的无比崇敬之情这两联流传万口,几乎成了封建时代衡量忠良行为准则的诗句,产生了鼓舞人心的力气  此诗在思想与艺术上能达到较完备的统一,是由于紧凑曲折的情节,不断改变的画面和显明突出的形象在诗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其中紧凑的情节,更起了重要作用它由边亭告警,征骑分兵,加强防卫,进而写到虏阵精强,天子按剑,使者促战然后着重写了汉军壮伟场面和战地自然风光最终以壮士捐躯,死为国殇的*作结  贯串于上述紧凑情节中的,是各种生活画面,如边亭、咸阳、广武、朔方、虏阵、胡霜,包括了胡汉双方的广袤空间活跃其中的,有交驰的羽檄,连天的烽火,雁行的队列,鱼贯的军容,箫鼓的节奏,旌甲的辉光等。

尤其是疾风起,沙砾场,马瑟缩,弓冻凝的边塞风光画面,“神气光舞”(陈祚明语),“分明说出边塞之状”(朱熹语),更为此诗增加了艺术光彩,是鲍照表现边塞生活的重要艺术标记  上述画面从多角度进行描绘,而位于其中心的,则是壮士的英雄群像不只征骑、分兵、缘石径、度飞粱、*伐鼓、执旌被的严峻时刻,他们的形象也非常刺眼尤其是时危世乱之际表现的忠节,更突出地出现了英烈们为国献身的思想亮光  鲍照没有边塞生活的干脆阅历,却写出了胜利的边塞作品,很可能是因为他擅长把自己积累的北方边塞生活的间接学问和前辈作家的创作阅历艺术地结合起来,他能自出心裁,自显身手,为南朝诗坛开出一朵奇葩,说明他对庄子《逍遥游》“有待”、“无待”的境界,是很领悟的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