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第第1515章章章章 公公公公 债债债债第一节 公债概述第二节 公债理论与效应第三节 公债的发行与偿还第四节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公债概述公债概述 一、公债的性质与特点一、公债的性质与特点二、公债的产生与发展二、公债的产生与发展三、公债的分类三、公债的分类一、公债的性质与特点一、公债的性质与特点公债公债,即公共债务,是政府为解决正常财政收入的不足,或实施特定的经济调控政策,以其信用为基础,依据借贷原则,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等形式筹集资金而形成的债务公债的特点:Ø有偿性;Ø自愿性;Ø灵活性 二、公债的产生与发展二、公债的产生与发展 (一)公债产生的条件:1、仅靠税收不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 2、社会上具有相当的闲置资金3、信用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二)公债的发展1、经济建设的需要2、剩余产品增长、闲置资本扩大3、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平抑经济波动的需要三、公债的种类三、公债的种类(一)内债和外债二)契约借款和公债券三)短期、中期和长期公债四)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Ø可转让公债:发行后可在金融证券市场上买卖的公债。
Ø不可转让公债:发行后不能在金融证券市场上买卖的公债第二节第二节 公债理论与效应公债理论与效应一、公债理论二、公债的经济效应三、公债的规模与风险一、公债理论(一)公债有害论(一)公债有害论 1. 公债支出是非生产性的,政府举债将会减少生产性资本; 2. 导致政府不负责任; 3. 造就食利阶层; 4. 对后代造成了还债负担; 5. 大规模举债会导致通货膨胀(二)公债两重论(二)公债两重论 1. 有害:有害: 将生产性资本转为非生产性政府消费,有害于经济增长; 2. 有益:有益: (1)如果政府公债的资金来自于:国外、私人不愿意储蓄的资金、用于储蓄但不用于生产的资金、用于生产但拟投向国外的资金对本国生产无害 (2)即便公债资金来源于生产性私人资本,但政府以公债用于形成生产性公共资本,则也无害 (3)是否有害,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判断(三)公债无害论(三)公债无害论 1. 在萧条期间存在闲置资本的情况下,公债的发行不会挤出私人资本,而公债资金用于公共投资形成公共资本,具有生产性,可以增加社会总资本,有利于经济增长。
2. 公债是税收的预征,后代人承担了还债义务,但也承担了债权,不存在代际负担; 3. 从长期看,公债不需要偿还,并不存在真正的公债负担; 4. 公债发行不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四)(四)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等价定理 1. 内容:不论政府是以征税获得收入,还是以公债获得收入,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经济效应)是无差别的 2. 逻辑内涵:公债最终要靠税收偿还,公债不过是推迟了的税收如果每个居民都意识到公债不过是推迟了的税收,他们持有的公债面值只等于未来等量的税收,那么他们的消费决策就不会因公债代替了当前税收而有所不同 3. 政策含义: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无效的李嘉图等价定理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任何区别,即债务和税收等价二、公债的经济效应二、公债的经济效应 (一)公债的财政效应(一)公债的财政效应1、弥补财政赤字,增加财政收入2、筹集国家建设资金3、收入再分配效应Ø改变当代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Ø产生代际之间的分配关系(二)公债的货币信用效应(二)公债的货币信用效应 1、增加信用工具,扩张货币投放和信用规模Ø公债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信用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
2、分流银行储蓄资金,减少信贷资金来源Ø由于公债较高的信用和利率,会对投资者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三)公债的投资扩张和挤出效应(三)公债的投资扩张和挤出效应 公债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为政府投资支出的扩张提供支撑1、扩张效应Ø为民间部门投资提供更多的机会并引导资金流向 2、挤出效应Ø当政府通过举债扩大其支出规模时,减少了市场即期资金供应量,相应抬高市场利率水平,从而产生对民间部门投资的“挤出”效应(四)公债的宏观经济调控效应(四)公债的宏观经济调控效应 1、对社会总供求的调控效应Ø一般而言,增加公债发行意味着扩大公共预算支出,有助于提高总需求水平,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2、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效应Ø从货币政策的运用看,公债还是中央银行实现一定货币政策目标的操作对象 三、公债的规模与风险 (一)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 1、债务负担率=当年累积未清偿公债余额/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00%Ø欧盟将国债负担率设为60%2、债务依存度 =当年公债发行总额/当年财政支出总额×100%Ø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的警戒线为15~20%Ø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的警戒线为25~30%3、偿债率 =当年公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总额×100%Ø国际上一般把水平控制在10%以内(二)公债债务风险1、财政风险:2、货币风险: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公债发行公债发行(三)公债风险的防范1、严格控制债务规模。
2、合理确定公债资金用途,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优化公债的结构4、建立政府债务预警指标体系,防范债务风险5、建立合理的公债本息偿付机制 第三节第三节 公债的发行与偿还公债的发行与偿还 一、公债的发行一、公债的发行二、公债的结构与利率二、公债的结构与利率三、公债的偿还三、公债的偿还一、公债的发行一、公债的发行(一)行政分配方式(二)直接出售方式 (三)委托出售方式(四)承购包销方式(五)公募招标方式 二、公债结构与利率二、公债结构与利率 (一)公债的结构1、公债的期限结构Ø首先,要满足政府对公债资金使用的需要;Ø其次,要与社会资金分布状况和人们对公债的投资需要相适应;Ø第三,要利于金融市场的活跃Ø第四,市场利率状况在市场利率较低时,应尽量选择发行还本付息期较长的公债;在市场利率较高时,则应选择发行还本付息期较短的公债2、品种结构无记名式公债(无记名式公债(国库券国库券))凭证式公债凭证式公债记账式公债记账式公债(二)公债的利率 公债利息是公债资金的价格公债的计息方式Ø单利计息Ø复利计息影响公债利率水平的因素Ø市场利率公债利率应与市场利率保持大体相当的水平Ø政府债务信誉Ø公债期限长短还本付息期较长的公债利率应高些,相反,则可低些;Ø流动性差、变现能力弱的公债,利率应高些,相反,则应低些。
三、公债的偿还三、公债的偿还 (一)偿债的资金来源(一)偿债的资金来源1、经常性财政收入2、预算盈余3、举借新债4、偿债基金(二)公债偿还的方式(二)公债偿还的方式 1、一次清偿法 在债券到期日按票面额一次全部偿清本金和利息的办法2、抽签偿还法 政府在发行公债时规定将定期抽签,分期分批予以偿还3、市场购销法 按照市价从债券市场收回公债券,从而使公债免除4、以旧替新法 政府发行新债券以偿还即将到期的旧债券第四节第四节 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 2013年8月1日,国家审计署根据国务院要求对全国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此轮审计范围较2011年的三级政府扩大至“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随着我国新一轮政府债务审计结果即将出炉,地方债务风险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一、背景资料:一、背景资料: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地方政府债台高筑 2011年,国家审计署审计了1979年以来到2010年底,全国31个省市区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截至2010年底,中国政府性债务达到10.72万亿元 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审计署选取全国36个地区(15个省及其所属15个省会城市、3个直辖市及其所属3个市辖区)审计结果已于2013年6月公布。
审计结果显示: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如加上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12年有16个地区债务率超过100%武汉市每天需还债武汉市每天需还债1亿元,满城开挖亿元,满城开挖政府背负巨额债务政府背负巨额债务 2013年和2014年武汉市政府的偿债规模分别为310.59亿元、311.76亿元,这就意味着最近两年每天都要偿还大约1亿元的债务 据《调查与思考》显示,从2010年到2012年6月,武汉市累计直接债务达到4371.85亿元;从资金来源上来看,其中,银行贷款为3763.65亿元,比重为86%,发行债券为271.48亿元,比重为6%,转贷债务为93.32亿元,比重为2%,专项借款为42.39亿元,比重为1%,其他债务为201.02亿元,比重为5% 2008年至2011年,武汉市债务率分别高达205%、234%、211%和136%债务偿还高度依赖土地收入,2011年占比超过44%二、成因分析1、“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财政管理体制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吃饭财政、建设靠借债2、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3、地方政府强烈的借债扩大支出动机 地方领导干部扭曲的负债观 前人借钱、后人还债 谁借的越多,谁在任期内的政绩就越大三、基本模式分析中国1994年颁布的《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自行举债。
地方政府却依托城投类平台进行债务融资,这实际上导致地方债务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各地融资平台筹钱手段多样化、隐蔽化除了平台贷、平台债之外,还有借道影子银行的信托类融资更是难以计数地方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发起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迅速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以实现承接各路资金的目的,进而将资金运用于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肥瘠不一的项目什么是地方融资平台?什么是地方融资平台?主要变现形式:主要变现形式:地方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简称“城投公司”)如:某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地方融资平台运行模式地方融资平台运行模式投融资平台情况:投融资平台情况:(1) 银监会数据显示:到2009年5月末,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合计设立8221家投融资平台公司,其中县级平台高达4907家;从地方平台公司贷款债务与地方政府财力对比看,债务率为97.8%,部分城市平台公司贷款债务率超过200%(2)央行发布报告: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年末增长25%以上其中,县级(含县级市)平台约占70%。
随着新一轮城镇化的铺开,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随着新一轮城镇化的铺开,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三、破解之路思考1、地方主体税种设计 税种选择(占比30%以上);所得税2、改变现行政绩考核体系3、《2013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自行发债是指试点省(市)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内,自行组织发行本省(市)政府债券的发债机制2013年试点省(市)政府债券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契约借款和公债券契约借款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借贷双方共同协商,签订借贷协议或合同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公债券是一种由政府发行的表示债权债务关系内容的有价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