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民俗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 ¡ ¡第一节 服饰民俗 ¡第二节 饮食民俗 ¡第三节 居住民俗 ¡第四节 交通民俗 第一节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概念 ¡ 服饰民俗是指人 们穿戴衣服、鞋帽及 佩饰相关风俗习惯, 是人的文化的历史标 记,也是人的历史的 文化象征它的诞生 ,本身就是人类利用 自然、改造自然的一 次成功尝试,一开始 便注入了人类特有的 智慧和思维,因此从 它产生之日起,就是 一种文化现象 楚国贵妇服饰 隋唐贵妇服饰 一、服饰的发生 ¡ 关于服饰民俗产生的 解释,最早比较流行的是 “遮羞布”的理论 ¡ 有的以为,服饰的出 现是人的不同地位的区分 标志 ¡ 有人提出所谓的“纯 装饰论” ¡ 结合考古发掘与文献 资料,专家认为:保护身 体是服饰产生的最初、也 是最为根本的原因 ¡ 服饰由最初的遮身蔽体之物发 展到今天,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 种变化,大体经历了下述四个阶段 : ¡ 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 御暑为主要目的 ¡ 第二阶段,服饰除用遮身蔽体 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 差异 ¡ 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 和等级身分的标志 ¡ 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 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 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中山装 二、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的因素 ¡ 自然环境的因素 中,特别是气候条件 与民俗的产生具有密 切的关系 ¡ 平原和山区、牧 区和农区的环境和气 候也影响服装样式 ¡2、人文环境的因素 ¡ 受文化传统的影响 ,服饰往往能体现出许 多古老文化的独特内涵 苗族妇裙就象一部厚 重的史册,承载着苗族 古老的迁徙历史畲族 戴狗头帽,瑶族穿五彩 衣的习俗同样是以盘瓠 为图腾的古老文化的反 映 苗族妇裙 五彩衣 ¡3、生产、生活方式的 因素 南北方由于生产、 生活方式的不同,服饰 文化亦存在很大差异 如南方傣族穿筒裙,北 方游牧民族则选择被称 为“胡服”的有档的裤 子 同样,宽大的蒙 古袍也是游牧文化的必 须产物 古代汉人的衣裳 游牧民族的长裤 ¡ 同是北方民族 ,生产方式不同, 也会造成服饰的差 异农耕民族穿棉 衣,游牧民族穿羊 袍,狩猎民族穿兽 皮,而赫哲人则穿 鱼皮衣裤和鱼皮袍 ¡鱼皮衣裤 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要 点 性别别 自古以来,男女性别别在民俗上就有重要区别别,不仅仅在信仰习习俗中 认为认为 :男为为天,属阳;女为为地,属阴;就是在服饰饰上也有重要 差别别。
以周代王室衣服为为例,按阴阳之别别,男女祭仪仪之差,把天 子之服定为为九种,祭服六,常服三;王后之服定为为六种,祭服三 ,常服三 年龄龄 消费费生活总总是有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暮年或晚年的 差别别,于是服饰饰也形成不同年龄龄的类类型如男子二十性冠礼,要 改服装,戴冠帽,与少年时时代告别别 职业职业 人们们穿着衣服都要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职业 活动动的便利为为要求,同 时时,衣物的构成原料也往往与自己的职业职业 有一定关系比如,猎猎 户户的猎猎装,既要方便狩猎猎,又常常是用猎猎物的毛皮制成 地位 人的服装本来不具备这备这 种标标志,但是,随着家族制度、社会制度 和阶级阶级 等级级的分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促成了服饰习饰习 俗的变变化,形成了不同地位、等级级的人穿戴也对应对应 不同的特点 用途 穿着打扮经经常受到社会生活需要的制约约从个人生活需要出发发就有内 、外衣等区分;从个人活动动需要出发发又有便服、常服与劳动劳动 服、礼服 之分;从社会礼仪仪需要出发发,还还有冠、婚、寿、丧丧及各种节节日的专专用 礼服 民族 由民族传统传统 及民族差别别形成的装束上的特点,是服饰饰的最鲜鲜明的标标志 。
民族生活和文化传统传统 形成了各民族在服饰饰上的审审美标标准服饰样饰样 式 、花色都按本民族惯惯例形成 季节节 不同地带带气温产产生不同的服饰饰,同时时,春、夏、秋、冬四季所分单单、 夹夹、棉、皮四季衣服,也各有类类型,一适应应不同季节节的气候 质质料 这这是和经济经济 生产产、自然地理条件有关系的因素由原料的经济经济 价值值和 质质量派生出了服装质质料的差异以及由此而标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差异 色彩 色彩的服饰饰民俗有两种性质质:一种是色彩所标标志的装饰饰美的性质质;另 一种是色彩所标标志的信仰方面的性质质两者在民俗发发展中往往是结结合 的 样样式 在发发展中根据人体各部位的活动动便利及特点形成规规格,又不断创创新, 发发展至今衣服样样式的关键键部位在领领、袖、襟、带带上;衣服的规规格在 长长短、宽宽窄、肥瘦上 工艺艺 由编编制、印染、绣绣嵌、裁缝缝等工艺艺技巧的传传承所构成的服饰习饰习 俗 三、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 1、崇宗敬祖,强调礼 仪伦常 ¡ 2、求吉心理 ¡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 识 ¡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 的载体 ¡ 此外,服饰还包含着 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 四、服饰的功能 ¡1、传统服饰的实用功能 ¡ 保护身体的功能 ¡2、传统服饰的标志功能 ¡ (1)别尊卑、别贵贱 ¡ (2)别亲疏 ¡ (3)别性别、别年龄、别 职业、别民族 ¡3、传统服饰的教 化功能 ¡ (1)皇帝冕服十 二章的纹样。
¡ (2)官服,尤其 风宪官官服前贴獬 (xiè)豸(zhì)补 ¡ (3)在民间,服 饰中所表现出来的教 化作用亦随处可见 皇帝冕服 官服 ¡4、传统服饰的观赏与审 美功能 ¡ 服饰的观赏功能,是从服 饰的实用功能基础上派生出来 的 ¡ 服饰的审美功能是推动服 饰产生和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动 力它表现在: ¡ A. 服饰本身的美这主 要体现为形式美 ¡ B. 衬托人体美它要修 饰打扮自己,或掩盖不足,或 锦上添花 ¡ C. 创造人的整体形象美 服饰改变着人的年龄、气质 、风度,塑造着人的不同形象 五、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构成 ¡(一)头衣 ¡ 上古贵族的头衣 有冕、弁(biàn)、冠 三种 ¡ 一般平民通常的 装束是留全发,上罩 头巾这种头巾又发 展为帻(zé) ¡ 幞头 ¡ 胄 ¡ 凤冠 ¡ 笄簪 皮弁 幞头 九龙九凤冠 唐代 四蝶银步摇 ¡(二)体衣:衣裳 ¡ 1、衣的部件 ¡ 衣的变化除长短之别外,主 要在于领、襟、裾、袖、带的不 同 ¡ 2、衣的种类 ¡ 秦以前,除冕服外,惟元端 与深衣二种服饰用途最广 ¡ 此外,还有袍、衫、裘、襦 (rú)、褐(hè)、直掇、褙(bei)子 、裳、胫(jìng)衣(即裤,古写 成绔(kù)或袴)、犊鼻(古代的 短裤)。
红旗袍 红 白 襦 裙 ¡(三)足衣 ¡ 足衣,指鞋、袜之类,是一种古传的习 俗 ¡ 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曰 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鞋”《诗经.小雅. 大东》:“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 屦,是草鞋之类,穿草鞋的习俗在今天 各民族中还很流行,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 ¡ 除草、麻、皮等原料可以做鞋外,木制 的鞋为木屐木屐在古代是平常穿用的,现 在除少数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仍穿用木屐 外,大部分地区作拖鞋用 ¡ 现在丝袜流行的是布鞋、皮鞋、靴子等 等,真正作为足衣的是包脚布和袜子,包脚 以后穿鞋,在北方农村比较流行,特别是冬 季,穿靴之前,先用包脚布裹脚,然后穿鞋 ,以防冻伤 屐 屦 履 ¡(四)装饰(佩饰) ¡ 装饰是人类审美意识的 要求可分为头饰、衣饰、 鞋饰三类 ¡ 头饰除发型变化外,还 佩带各种首饰头饰除美观 外,有时还含有特定的意义 比如和人生仪礼很有关系 ¡ 衣饰,一般多为领口、 袖口、襟沿、下摆加边腰 带除用彩绸制做外,还有绣 花腰带、皮腰带,其用途除 系扎上衣外,还可佩带各种 饰物 ¡ 鞋的装饰一则美观、二 则求实用妇女的鞋面上常 绣以各种花卉和图案。
男式 皮靴,如藏靴,蒙古靴的缝 制,在款式上也很讲究 头饰 绣 花 腰 带 蒙 古 传 统 靴 第二节 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含义及地位 ¡ 饮食,包括食物与饮料两大部分然而有关食物 和饮料的加工、制作及食用的风俗习惯却是丰富多彩 的 ¡ 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 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它是民俗中最富有特色的 事项之一 ¡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包含在人类生 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饮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是一个人生存和改造自身身体素质的物质 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力量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在长 期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民俗,它们 共同构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如今,随着旅 游业的兴起,饮食及其民俗也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中国饮食民俗的发生与发展 ¡(一)传说时代的饮食文化 ¡ 人类所有的早期历史的发明与创造,几乎都与饮食有关 ¡ 有巢氏时代,人类尚处于“茹毛饮血”的自然饮食状态, 谈不上有什么饮食文化 ¡ 燧人氏时代,人类发明了用火,从而使人类摆脱了“茹毛 饮血”的自然饮食状态,以用火为标志的烹制饮食文化至此诞 生。
早期的烹调方法主要有炮、烤、煮等数种这些方法结束 了人类食生历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伏羲氏时代,教人民织网捕鱼,驯养牲畜,为后来饮食文 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 神农氏时代,陶器的发明使人类有了最初的饮具,使人类 煮制食品、加工发酵食品成为可能 ¡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炊具系列基本形成 鼎、鬲、斝等带爪高脚炊具产生食具产生稍晚, 广泛运用始自商周渔、牧、农、陶四大发明是人 类饮食发展史上的四件大事,为人们提供了丰富、 稳定的食源和用于烹饪的工具 ¡ 黄帝时代,灶和釜甑(zèng)的发明使人类的饮 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随着灶具和炊具的不断丰 富,食品也开始因烹调方法的不甚了了而有了具体 称谓特别是很早就发明了釜甑,也就是今天的蒸 锅,使用蒸汽导热蒸熟食物,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一 大特色黄帝时代还发明了海水煮盐,从此,人们 不仅懂得了烹,而且懂得了调,烹调的出现,使中 国的食文化有了新的品味,新的内涵 ¡(二)周秦时代的饮食文化 ¡ 周秦到汉是我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期到春秋战国时 期,我们现有的粮食品种(除若干外来品种外)都已经 具备,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被人们统称为“五谷”,这 些农作物品种主要包括稷、黍(shǔ)、麦、菽(shū)、稻 等等。
¡ 先秦时期的菜肴按烹调方法大致可分为七类 : ¡1、炙(zhì)品 2、醢(hǎi) 3、羹藿(huò). ¡4、脍(kuài) 5、脯(fǔ)腊(xī)6、菹(zū)齑(jī) ¡7、鲊(zǎ) ¡(三)汉代的饮食文化 ¡ 汉代的饮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首先归功于中原 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既引进了大批饮食原料,又传入 了烹饪技法蔬果香料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 菜篮子香料佐料的增多,烹调方法也丰富起来 ¡ 豆腐的诞生,是我国东汉时期饮食业的又一重大 发明它在中国乃至世界饮食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可 低估的意义中国也成为世界各国豆腐文化的发源地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众的饮食以蔬谷 为主,优质蛋白非常缺乏,而豆腐及豆制品则弥补了 这一不足 ¡ 我们植物油的问世大约始于西汉早期主要有菜 实油、杏实油和芝麻油,但相当稀少南北朝后,品 种逐渐增多,产量也不断攀升植物油成为烹调用油 的主力,饮食品种也随之发展起来 ¡(四)唐宋时期的饮食文化 ¡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 展及交流的不断增加,饮食 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 征,并成为世界各国瞩目的 焦点 ¡ 创造出许多诸如“辋川 图小样”、“素蒸声音部” 、“八卦五牲盘”等名目繁 多的色、香、味、形、意具 佳的名馔(zhuàn)佳肴。
其 中最能代表唐代饮食文化水 平的就是“烧尾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