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 论语的思维导图精品文档,仅供参考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 论语的思维导图《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注释 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叩:叩问、询问 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竭:穷尽、尽力追究 【大意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云说 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这又表明孔子的谦虚和强大的文化自信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我们先来普及一个词:空空如也 空空:诚恳,虚心;如:文言虚词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在某物体中什么都没有 大家注意:也,并不是田野的野啥意思?这个也,比田野的野大多了代表什么?生养天地万物的生殖器太空了,空的可以容纳一切有生生命和无生生命 空空如也,看似表明了孔子谦虚,说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实则是把身价放到最低最低,低到什么程度?空空如也! 很多人都读过《心经》,有这样一句:依般(bo)若(re)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在这里,我们不妨讲讲一讲《心经》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意译为:依靠大智慧到达彼岸什么是大智慧呢?大智慧就是证解空义显无师智什么是无师智?乃无师自知自觉者什么是彼岸呢?彼岸就是无我出世间什么是出世间呢?出世间就是脱离六道轮回 其实《心经》只讲了五个字何止《心经》呢,佛教乃至浩如烟海的佛法其实只讲了五个字:无我出世间 什么是无我呢? 真心即无我 什么是真心呢?真心出世间,真心不可说,能说者非真心那么佛说的也是非真心吗?是的,非真心 佛学是关于佛教和佛法的学问,佛学总分为戒、定、慧三学。
学法者中,有这样三类人,虽为学佛者,实为附佛外道什么是附佛外道?为了学佛而学佛觉得学佛是个时髦的事,与买辆好车、买个好房子炫耀差不多 是那三种人呢? 1、执着于 【持守戒律者,这类学法者以为持戒就是佛的正法,起贪心贪念贪执戒律,结果反被戒律所戒,戒在正法之外 2、痴迷于打坐修定者,这类学法者以为打坐修定就是佛的正法,于定境中复起贪心贪念贪执五十阴魔的幻像以为明心见性,实为见魔结果反被打坐所坐,坐在魔境之中,正法之外 3、执迷于《大藏经》中遨游一生者,这类学法者以为所有佛经都是佛的正法,于书本文字间发誓要遍读一切佛经,遍学八万四千法门以为得道结果反被经文所浸、慧学所烩,缠在方便法网里,不得见禅 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空 真正得法无我境界的修行者,在世间的表现就像普通的正常人一样,无拘无束,身心解放,虽然喜笑怒骂、荤腥不忌,其实真心无我于一天到晚中,如如不动 佛家讲色色,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吃到的和触碰到的统称 由色生受 受是感受没有感受我们就不会多想,有了感受就会带来情感、作为、信心、耐力、关爱、救度、施舍、帮助。
比如按摩,是为感受让身体得到放松后,就会有思考思考如此美妙的服务能否长久?若长久就要多赚钱,多赚钱就要有所失,可能失时间,可能失精力,可能失其他更多思考是一夜暴富、为所欲为该有多好!于是开始贪欲 这一切因色而起色生受,受生想而想,生行 有了想法就要行动呦! 所有的行动都由思想支配,思想来源于感受,感受来源于色 色是存在,是世间万物 人们善于把自己打扮得美丽,让身体愉悦有美容、美体,有SPA、按摩,有理发、足疗,有洗牙、修脚,有丰胸、美甲 于是,便堕入无限追求和寻欢享受中这一切,都是为身体舒服,让心得到片刻欢愉为了心的欢愉,让色、受、想、行都执着于心念当中,留存于方寸之间,久久不去,这就是佛家所说的识 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心经》里有五蕴皆空的说法何为空?缘起性空一切都是空的! 讲到这里,不知道您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否有些理解呢? 孔子的空空如也,便是如此这可是大学问你看他存在,但不给你压力他已经去世2000多年,但依然在我们身边好了,《心经》给大家讲到这里以后有机会再讨论目的为让您理解空空如也 孔子是一个极为负责的人。
告诉你境界,还告诉你方法既有形而上,也有形而下是什么?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既是中庸之道 有一次,管仲和齐桓公商量攻打莒国的事情,这是军事机密,非常保密但结果是,不多久就在国内传开了要攻打莒国的消息管仲是多厉害的能人,他自己没有泄密,齐桓公也没有泄密,那是怎么回事呢?查来查去,想来想去,没有个结果还是管仲高明,最后他想到了,国内一定有一个智慧极高超的人齐桓公想到了,有一天在一些服役的人中,有一个拿了木棒槌的人向台上仔细地瞧着他俩,也许就是这个人 后来终于找到那个人,叫东郭垂,管仲问他,是不是他说的,东郭垂也不隐瞒 管仲这么聪明能干就是想不通啊,于是就追问他:我没有说要打莒国,你为什么说攻打莒国? 东郭垂说:君子有三种脸色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一是欣赏音乐时的那种自得其乐的脸色,二是家里有丧事时的那种悲哀清凄的脸色,三是要用兵打仗时的那种严肃愤怒的脸色那天我远远地看到,你在台上脸上带着严肃愤怒的表情,这是要用兵打仗的脸色你叹气而不歌唱,谈论的是莒国,你举起手臂指向的是莒国我私下考虑那些小诸侯国中,没有降伏的不就只是莒国吗?所以我说出了攻打莒国的话! 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焉。
再讲个故事 意大利女记者、作家法拉奇(Oriana Fallaci),采访了多国政要,有人说她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她极其善于用叩其两端而竭焉的中庸思维方式去采访我们来分享: 南越总理阮文绍,曾被外界评论是南越最腐败的人法拉奇在采访阮文绍时想了解他对此评论的意见,但是,如果直接提问,阮文绍肯定会说没有这回事法拉奇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曲折地达到了采访目的 她先问:您出身十分贫穷,对吗? 阮文绍听后,动情地描述小时候他家庭的艰难处境 得到关于上面问题的肯定回答后,法拉奇接着问: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和澳大利亚有银行存款和住房,对吗? 阮文绍虽然否认了,但为了对舆论有个交待,他不得不硬着头皮道出他的少许家产阮文绍到底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富裕、腐败,还是如他所言并不奢华,已很清晰,读者自然也会从他所罗列的财产清单中得出自己的判断 我们再来透露一段法拉奇的精彩采访 1980年8月21日、23日,邓小平接受了法拉奇的采访,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对话 奥琳埃娜•法拉奇: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邓小平:永远要保留下去。
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奥:对西方人来说,我们有很多问题不理解中国人民在讲起四人帮时,把很多错误都归咎于四人帮,说的是四人帮,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这个问题并没有直接指向毛主席,而是巧妙地应用但他们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这样一句话,把敏感而又核心的问题恰如其分地抛了出去) 邓:毛主席的错误和林彪、四人帮问题的性质是不同的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奥:你说在后一段时期毛主席身体不好,但刘少奇被捕入狱以及死在狱中时,毛主席身体并不坏过去还有其他错误,大跃进难道不是错误?照搬苏联的模式难道不是错误?对过去这段错误要追溯至何时? 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到底想干什么?(这个问题问得咄咄逼人,真的很尖锐,法拉奇连问4个问题,而且很有底气,更加突显出她犀利泼辣的言辞,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
) 邓:错误是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比如说,大跃进是不正确的这责任不仅仅是毛主席一个人的,我们这些人脑子都发热了所以要区别毛主席的错误同林彪、四人帮的罪行 奥:但我们大家都知道,是毛主席选择了林彪,就像西方的国王选择继承人那样,选择了林彪这个问题问得好) 邓:这就是我刚才说的不正确的做法一个领导人,自己选择自己的接班人,是沿用了一种封建主义的做法刚才我说我们制度不健全,其中也包括这个在内 法拉奇显然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有备而来,要不是邓小平机智沉稳应对,恐怕她抛出去的问题,罕有人能够如鱼得水地应答,但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法拉奇似乎有股神气的力量,能让被采访对象说出观众最想听到的东西,一挖到底这种人格的魅力和锋芒的个性往往能够使她与被采访对象的对话精彩至极! 今天讲的有点多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论语》中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 摘 要 中庸是儒家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思想之一,同时也是孔子独特的思维方式。
孔子坚持过犹不及,提倡时中,希望以一种中庸的态度去思考问题和指导行动本文旨在从《论语》原文入手,对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中庸 过犹不及 和 时中 中庸一直以来都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中庸》一书对这一思想进行过深入的阐述,极大的发挥了其形而上的意义然而,中庸一开始在孔子那里,并不具备太多的形而上意义《论语雍也》中记载孔子之语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在孔子那里,并不是一种高深的哲理,而更像是一种普通百姓都应有的德性同时,中庸作为一种人生智慧,也是孔子习惯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本文中,笔者就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的中庸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1 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 中庸一词,何晏《论语集解》中解释为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也而沿用得更广的是朱熹的解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解释中庸: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无过不及,即达到中道中庸之道从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形容的就是一种适中、合宜、无过和不及的思考方式以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