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左宗棠把兰州带进近代化门槛(六)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8.51KB
约4页
文档ID:481819730
左宗棠把兰州带进近代化门槛(六)_第1页
1/4

左宗棠把兰州带进近代化门槛(六)【字号:大 中 小】【背景色         】 新华网(2009-04-29 17:58)  来源:兰州新闻网 作者  鲁正葳 左宗棠督军植树图(资料图片)      9 “探险者”的报道被炒得沸沸扬扬    规模为1200个纺锭的兰州织呢总局正式投产机器由两架发动机来运转,一架24匹马力,一架32匹马力纺线机三架,每架有360纺锭    冬天来了,黄河上结了冰,但寒冷的气候挡不住织呢局中热烈转动的机器产品主要是军呢、军毯、西班牙条纹布,最多时达到日产100丈    左宗棠高兴地说:甘肃气象更新,兰州织呢局结构宏敞,安设机器20具,其中6具已开织,每天能生产8匹呢布,每匹长50尺阔5尺,织成的呢布分三种,品质还好,比洋呢便宜虽然看上去略逊于洋呢,但可供着用厂内共有纺锭1200枚有时也用驼毛织呢,驼毛很好在中外技师工匠及本地艺徒努力下,所成的呢料渐见精致待艺徒习业有成,各机全部开织,约计每年可织呢六七千匹左宗棠对织呢局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他做出决定:局里雇用的蚕丝织呢等中外师匠及办理局务的华人和洋人,有实在出力、工作卓有成效者,应由营务处刘锦棠、杨昌浚随时汇奏请奖,以激励人们奋进。

    一份英国领事商务报告中说:“兰州织呢局,一切困难都已克服,该厂正在开工,每日能生产24匹蓝色粗呢不久产量定会增多成本非常便宜    织呢局投资巨大,据光绪七年(1881年)正月北华捷报(英国人在上海出版的英文周刊)引自京报的报道称,包括织呢、开河、掘井各种机器连同纳税,自德国至上海,自上海经湖北至甘肃的运输保险各种费用,建造厂房及洋匠华工、局务等各类人员的薪俸总共花去白银30万两因此左宗棠一心想把这件事做好做大左宗棠认为西北军事行动已结束,应将民生工业放在首位赖长就把织呢局的匾额悬挂在大门,把制造局的匾额悬到二门叫一门两局,分别经营,实际上主营织呢局    就在这个冬天,左宗棠应召入京,他兴冲冲地把兰州织的呢片带给朝廷中人看大家都满意    编和织是人类两项最古老的手工艺手工纺织到处可见,但织机技术只出现在进步的文化中    兰州织呢局用织呢机器把地产羊毛织成洋绒一样的呢片,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很了不起的但当时的中国人似乎还不为以然,而外国人以一种复杂的心情关注此事英国人对德国人经营此业醋意很浓    光绪七年(1881年)正月,已升任清政府军机大臣的左宗棠,身在京都,心里还在牵挂远在西北的甘肃织呢局,就像当年他赴任陕甘总督时放心不下马尾船厂一样。

他写信给署理陕甘总督杨昌浚说:“织布局现有成效可睹否?十年业屡,至今犹魂梦难忘谁也没有想到,同年二月,也就是在织呢局开工不到半年,左宗棠离开甘肃不久,有一个名叫美思尼(Mesny)的洋人来到兰州此人参观了织呢局后,在香港德臣报发表文章称,左宗棠的美举白白花了钱云云这一报道在舆论界炒得沸沸扬扬    10 秋风带来惆怅,织呢局命运坎坷    申报,捷报援引“探险者”的文章,所作的连续报道风传到甘肃,在总督府和织呢局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无论是官员还是织呢局负责人和洋总办、监工都觉得美思尼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在读者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必须从各个方面说明羊毛的具体情况商量了一阵,就以总监的名义给北华捷报的编者写了一封长信信是这样写的:北华捷报编者鉴:我们从友人某君处听说,有一位美思尼先生数月前在贵报发表了一篇记载本织呢局的文章,虽然没有看见他的原文,但听说美思尼先生诽语甚多我们现在想占贵报篇幅说几句话,以便使读者对本局得一正确的印象众所周知,中国的羊毛当然不如南非和澳大利亚的羊毛,品质也不如德国的羊毛因此很难希望本局的产品能比得上外洋输入品    信中对机器及水源问题作了如下解释:4000箱机器的最后一批,于1880年5月运抵此间,本厂遂于9月16日开工。

安装工作在五个月内完成,时间不能算长,因为有些机件在路上损坏了,又有些浸了雨着了霜五个德国技师和一个工头被聘来到此地教导纺织,那位工头后来因合同期满,业已回国信中详细介绍了机器种类、布局及运转情况后,写道:美思尼先生旅行西北,于2月10日到达兰州;他看见了开工情况,但当时产呢较少,因为临时缺水后来我们又凿了一口深井,水源问题便解决了;自此(即1881年2月底)以后,本厂每日产呢8匹,每匹长50华尺,宽5华尺我们的工作获得了左爵相和杨督宪的称赞此外,我们觉得中国官员们没有什么令人不满之处,他们竭尽全力来协助工作,对我们所提的正常要求经常同意信的最后一段写的是对美思尼的看法:美思尼先生的文章并非报道正确情况,而显然不过是对本厂中外人士表示不满而已美思尼先生16岁即离欧来华,以往二十年均在滇黔两省为中国训练军队我们不知道美思尼先生从何处获得了织呢的知识,竟能在路过此间仅停留12日后,即在贵报对读者写出那样详细的报道?信的落款是:兰州织呢局总监工李德、满德同启兰州府七月二十五日    这李德(PH.lieder)满德(H.Mandel)两人是织呢局从德国请来的总管,也叫总监工    其实,美思尼来兰之前,大清国周刊报于1881年1月3日刊登通讯员发自汉口的一篇通讯中就预言,等到明年外国雇员合同期满后,这兰州织呢局很可能不久即将成为历史上的陈迹了。

这篇通讯指出,兰州织呢局有很多缺陷:(一)羊毛很粗很杂,弄得每天得雇40个人挑拣羊毛,每天只能拣两磅因此在织成呢布以前,羊毛的成本已经很贵100斤羊毛中只有10斤能织上等呢;20斤能织次等呢;50斤只能织毡子和床毯,这种毯在内地几乎无人使用;剩余的20斤完全无用,全是杂毛和垃圾二)道路很坏,虽然比以前好多了,每10里设一站,立了路牌,常叫兵勇们修路    (三)水源不足,能找到的一点水也含着碱,使得漂染很困难,结果是呢布的颜色很黯淡因为水源缺乏,全部机器每天只能织成10匹呢布,每匹长18码;如果水源充足,无疑地可以多织很多负责的官员们对此则漠不关心四)虽然努力建成了厂,但兰州织呢局的产品,不管在品质上或价格上,都比不上外国的呢布,因为把兰州的产品运到各通商口岸,就比从欧美输入呢布要贵多了    眼下探险者的文章一出来,织呢局的命运更加坎坷    想当初,左宗棠在畜牧地区的中心设厂,一心想开发西北羊毛资源,为民兴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创办织呢局,实指望为甘肃带来效益,成为培养本土人才的摇篮,进而推广到全国去谁知步履如此艰难    织呢局的日子每况愈下产品销不出去,入不敷出,亏损严重,难以维持;机器坏了无从维修;官办企业,大小委员就有10人,开支亦繁;本地人都穿棉布,不兴呢布,贩运到外省,运费又贵,不合算;加之俄国人输入便宜的毛织品冲击市场,企业就像处在四面楚歌中。

随着洋匠和总办局务的委员先后辞职,只好停织了又是一个春去秋来的季节,秋风从远方带来了又一缕惆怅    光绪九年(1883年)八月十七日,捷报刊出消息:据说兰州府的织呢局已由新任总督谭钟麟下令停办这是左宗棠三年前倡议创办的工厂,原打算开工能够盈利的    捷报的评论是,左宗棠曾花费了很多钱,购到了最好的用本地羊毛织呢的机器;也曾盖了合适的厂房,安装机器后每日能产呢10至12匹;并且特别聘了七八个德国技师来教导本地工人以近代纺织的技术但由于翻译人员没有能力,教导工作很困难;局中安置了一大堆冗员,干领薪俸,丝毫没有学习使用机器的愿望;于是情况便很不能令人满意10月24日,捷报跟踪报道:兰州织呢局这个企业,奋斗了五六年之后,证明完全失败得不到充足数量的原料,运输道路恶劣,产品没有销售市场,这些合起来,使得这个企业无法成功除了这些不利条件外,织成的呢绒品质很坏,几乎完全不能出售,于是这座工厂现在已经放弃了有学者把兰州织呢局的失败归结为六句话:牧场未立,风气未开,万里甘凉,艰于转运,资本太重,不利行销    由此可见,当时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水平还远远达不到企业本身的要求,加上左大夫一走,好像天时地利人和也跟着走了。

    无论如何,甘肃织呢局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毛织工厂,它开创了中国近代毛纺工业的先河,左宗棠、赖长等人无疑是发展中国近代织呢业的先驱者是他们为一百年后兰州这座工业城市的兴起播下了种子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第一个织呢局不在首都,也不在上海、汉口,却编偏诞生在内陆腹地黄河上游的兰州城一代名将左宗棠在调离甘肃后还对他曾经苦心经营过的这片领地“魂梦难忘”而兰州人乃至中国人又怎能忘记湘人左宗棠在大西北创建的业绩兰州人曾经在市中心修建过“左公祠”后来开辟的城南大道,命名为“左公东路”、“左公西路”(今民主西路、白银路)多少年过去了,时至今日,生长在兰州市的“左公柳”树干粗壮,树冠硕大,每当春光明媚,柳叶青青,随风飘荡,就仿佛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左宗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