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往生论注白话对照2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3.75KB
约45页
文档ID:16280284
往生论注白话对照2_第1页
1/45

《往生论注》古文与白话对照《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下婆薮槃头菩萨造菩提流支译论昙鸾注解《注》卷下天亲菩萨造菩提流支译论昙鸾注解隆盎居士白话译解论曰论曰已下,此是解义分此分中义有十重一者愿偈大意二者起观生信三者观行体相四者净入愿心五者善巧摄化六者离菩提障七者顺菩提门八者名义摄对九者愿事成就十者利行满足论者,议也言议偈所以也曰者,词也指下诸句,是议释偈词也故言论曰论曰以下,是解释偈颂意义的部分这部分根据义理,又分为十个部分:一、愿偈大意,二、起观生信,三、观行体现,四、净入愿心,五、善巧摄化,六、离菩提障,七、顺菩提门,八、名义摄对,九、愿事成就,十、利行满足论,就是议论,议论偈颂的道理曰,就是语句,指以下的句子,议论解释偈颂语句的意义,所以叫“论曰 ”△愿偈大意者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国故△愿偈大意此愿生偈说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示现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亲见阿弥陀佛,发愿住生西方极乐国土△起观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门△起观生信起观生信这部分又分为二种:一、示五念力,二、出五念门△示五念力者 △下面就开示五念力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如何修观想?如何生起信心?善男子善女人,修行五念门成就,毕竟必得往生极乐国土,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出五念门者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门者,入出义也如人得门,则入出无碍前四念,是入安乐净土门后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门△出五念门五念门有哪五种呢?一礼拜门,二赞叹门,三作愿门,四观察门,五回向门门就是出入的地方如果进入有门,则入出就没有阻碍前四念行门,是进入极乐世界的门,后一念行门,是出极乐世界慈悲教化的行门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若欲具谈,纸笔不能载也是以诸经或举十名,或腾三号盖存至宗而已,岂此尽耶所言三号,即此如来应正遍知也如来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此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故名如来应者,应供也佛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故曰应也正遍知者,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不坏心行处灭,言语道过诸法如涅什么是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如来、应供、正遍知、为了往生到极乐世界,故应礼拜诸佛如来的自行化他的功德无量无边,因为功德无量,所以德号称呼也是无量的如果想把诸佛的名号都说完,那是纸笔堆积如山也写不完的。

所以诸佛经中,或者列出十种尊号,或者只举出三种德号,以为宗要而已,哪里可以尽行列出呢?论中所说的三种得号,即如来、应供、正遍知如来就是“如法相说”, “如诸佛安稳道来, ”此佛亦如是“更不去后有中, ”故名如来应即应供佛烦惑灭除已尽,得到一切智慧,应该受到一切天上地上的众生的供养,所以叫应供,简称应正遍知是知道一切法的真实相是不坏相,不增不减为什么说不坏?心行处灭,言语道过,诸法有如涅槃相是不动的所以叫正遍知无碍光的意思?已经在前而偈颂中讲槃相不动,故名正遍知无碍光义,如前偈中解为生彼国意故何故言此菩萨之法,常以昼三时,夜三时,礼十方一切诸佛,不必有愿生意今应常作愿生意,故礼阿弥陀如来也为生彼国意故 ”为什么说这句话呢?菩萨行持的法门中,有经常在白天三时夜里三时,礼拜十方一切诸佛,但不必发愿往生何处的意思现在应经常作愿往生极乐的心愿,所以礼拜阿弥陀佛如来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赞者,赞扬也叹者,歌叹也赞叹非口不宣,故曰口业也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称彼如来名者,谓称无碍光如来名也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

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暗也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由不如什么是赞叹?口业赞叹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以求获得如阿弥陀佛一样的光明智慧,如阿弥陀名字的意义一样无量寿,无量光,一切无量,为的是求得净业能如实修行,与此名号相应赞即赞扬,叹即歌颂感叹赞叹非用口不可,所以叫口业在了知弥陀的光明之后,就知道我们口称弥陀的名号, 就有名号所诠的如来光明智慧德相出现称念弥陀名号的目 的,就是和名号所诠的义相应称彼如来名号,就是称念无碍光阿弥陀佛的名号如彼光明智相,佛的光明就是智慧的相状这些佛光明朗照耀十方世界,没有任何障碍,能除去众生心中的无明愚痴黑暗并非只是像日月的光芒,珠宝的光亮,只能破空穴中的黑暗如果阿弥陀佛的名号的意思,与与净业行人的如实修行是相应的,那么无碍光如来的名号的智慧光,就能破众生的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意愿然而有的净业行人,称名忆念念佛,无明还在,而不能满愿,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又有三种不相应。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与此相违,名与实修行相应,是故论主建言我一心问曰,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暗若指月之指,不能破暗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波罗蜜,及陀罗尼章句,禁咒音辞等是也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得差亦如行师对阵,但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行诵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朴子谓之要道者也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不如实修行,与阿弥陀佛名号的意义不相应什么是不如实修行,与弥陀名号的意义不相应呢?不知道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又有三种不相应一是信心不坚定淳厚,若存若亡二是信心不专一,没有决定三是信心不相续,有多余杂念相间这三句,展转相成,因为信心不坚定淳厚,所以无决定,由于无决定,所以念念不相续也可以类似的讲,由于念念不相续,所以不能得到决定的信心由于没有得到决定的信心,所以心不坚定淳厚,与此相违反,叫如实修行相应。

因此论主世亲菩萨提出“我一心 ”问:名号有如法的指头,比如用手指指月如果称念佛的名号便能够满愿,那么指月的指头就能够破暗如果指月的指头不能破暗,那么称念佛的名号,又怎么能满众生愿呢?答:诸法千差万别,不可一概而论有名号就是法,有名号就与其他名号的法不同名号即是法,比如诸佛菩萨的名号,般若波罗密,及陀罗尼章句,梵咒的音声作词等都是这样的比如禁肿词说:“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如果早晚都念,不管太阳出来没有,也会消肿又比如军队对阵,大家都念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 ,行诵这九个字,矛、戟、弓、剑、戈等五种兵器都刺不中他葛洪在〈〈抱朴子〉〉中说,诵这九字诀是治兵的重要方法又比如扭伤了筋,把木瓜用又苦转筋者,以木瓜对火熨之则愈复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也如斯近事,世间共知况不可思议境界者乎灭除药涂鼓之喻,复是一事此喻已彰于前,故不重引有名异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火烤热,敷在痛处就可痊愈,有的人只念“木瓜,木瓜”的名字、也可痊愈,我本人就自身得到过实效像这些事情,民间都知道,更何况称佛名号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岂可生疑灭除药涂鼓的比喻,也是一例,此喻已在前面讲过,就不再重复了有不同的名号,有不同的法,如所问的用指头指月就是如此,它与称名念佛的功德利益,是不同的法。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译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处,不作恶也此译名乃不乖大意,于义未满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为止不净观止贪慈悲观止瞋因缘观止痴如是等亦名为止如人将行不行,亦名为止是知止语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虽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欲如什么作愿?心中常常发愿,一心专念,毕竟要往生极乐世界,决心如实修行奢摩他奢摩他译为“止” 止就是止心一处,不再作恶这个译名也不算违背大意,但未将意思全都显现出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如像把心止在鼻端也叫止不净观止贪,慈悲观止嗔,因缘观止痴,这些都可“止”比如人们想走又没有走,也可叫止由此可知“止”这一词,比较宽泛,不能作为奢摩他的正确译名比如椿柘(音蔗、桑树)榆柳等树木,虽然都是树木,但是如果只叫它们树木,就如何能体现榆树柳树的特性呢?奢魔他叫止,有三重意思:一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如来,愿生彼国。

如来名号及极乐世界名号,能止一切恶二是极乐世界远超三界道如果人们一往生极乐国,自然止息身口意恶三是阿弥陀佛如来的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息求声闻,辟支佛的心念这三种止,是从如来的如实功德生起的,所以说:实修行奢摩他故 “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译毗婆舍那曰观但泛言观,义亦未满何以言之如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九相等,皆名为观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毗婆舍那云观者,亦有二义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是故言,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心缘其事曰观,观心分明曰察什么是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察弥陀极乐,决心如实修行毗婆舍那观察有三种,哪三种呢?一是观察弥佛国土庄严功德二是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是观察极乐国中诸菩萨庄严功德毗婆舍那译为“观”但是泛泛而言观,意思并不圆满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九想等都可叫做观。

也像上面说到的树木,就不能表明是椿树或是桑树毗婆舍那叫观,也有二重意思:一是在此净心观想,观察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是合于实相的,所以修行若也可得到如实功德如实功德,就是决定往生极乐净土二是一得往生极乐净土,就可见到阿弥陀佛,没有证得净心的菩萨,毕竟可以证得平等法身,与/地的净心菩萨,与二地至十地菩萨一样,毕竟证得寂灭平等的一生补处所以说:“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心缘其事叫观,观心分明叫察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什么是回向?不舍弃一切苦恼众生,心中常常发愿将自己的功德回施投向众生为第一,即能成就大悲心回向有二种相状:一是往相,二是还相往相就是将自己的功德回施给一切众生,发愿共同往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还相就是已经往生极乐世界后,得到止观方便力成就,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返回娑婆十方世界的生死稠林,去教化一切众生,共同成佛无论往相还相,都是为了拔众生苦,救众生渡过生海苦海。

所以说:“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观行体相者此分中有二体一者器体二者众生体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国土体相二者示现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义谛国土体相者△观行体相,可分为二种:一是器世间体相,二是众生世间体相.器世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