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创面愈合观察规程

乡****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47KB
约37页
文档ID:614443656
创面愈合观察规程_第1页
1/37

创面愈合观察规程 一、概述创面愈合观察规程旨在为医疗机构提供一套标准化、系统化的创面护理与观察流程,确保患者创面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预防并发症,促进愈合本规程适用于各类皮肤创面,包括浅表性创面、深部创面、慢性创面等操作人员需具备基本的医学护理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规程执行,确保患者安全 二、观察前的准备在开始创面观察前,需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环境准备- 保持观察区域清洁、明亮,避免强光直射 确保操作台整洁,所需物品(如消毒用品、无菌纱布、创面敷料等)齐全且在有效期内2. 物品准备- 消毒剂(如碘伏、酒精等) 无菌纱布、生理盐水、消毒棉签 创面测量工具(如尺子、游标卡尺) 医用胶带、敷料固定器3. 人员准备- 操作人员需洗手、戴手套,必要时佩戴口罩 确认患者身份,并告知观察目的及流程,取得患者配合 三、创面观察要点创面观察需系统评估创面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创面基本状况评估1. 创面大小测量- 使用尺子或游标卡尺测量创面最长处(长度)和最宽处(宽度),记录数据(单位:毫米) 若创面形状不规则,可测量多个方向并取最大值2. 创面深度评估- 观察创面是否涉及皮下组织、肌肉或骨骼。

深部创面需特别注意是否有组织缺损3. 创面类型分类- 浅表性创面:仅涉及表皮或真皮浅层 深部创面:涉及皮下组织或更深层结构 慢性创面:创面存在超过4周未愈合 (二)创面分泌物观察1. 颜色观察- 正常渗出液为淡黄色透明液体 黄绿色或脓性渗出提示感染 红褐色渗出提示出血2. 量评估- 少量渗出:敷料干燥较快 中量渗出:敷料潮湿但未浸透 大量渗出:敷料完全浸透,需频繁更换3. 气味检测- 正常渗出无异味 脓性渗出或腐臭味提示感染 (三)创面周围皮肤评估1. 红肿程度- 轻度红肿:局部皮肤发红,无压痛 中度红肿:红肿范围扩大,伴有压痛 重度红肿:红肿范围广泛,可触及条索状硬结2. 温度变化- 正常皮肤温度与周围皮肤一致 异常发热提示炎症或感染3. 感觉变化- 观察患者是否主诉疼痛、麻木或瘙痒 四、观察频率与记录1. 观察频率- 急性创面:每日观察2-3次 慢性创面:每日观察1次 感染或愈合缓慢的创面:增加观察频次至每4小时1次2. 记录要点- 创面大小、深度变化 渗出液的颜色、量、气味 周围皮肤的红肿、温度、感觉变化 患者疼痛程度及用药情况 敷料更换情况及患者依从性。

3. 记录方式- 使用护理记录单或电子病历系统记录 异常情况需立即报告医生并调整治疗方案 五、异常情况处理1. 感染迹象- 渗出液变脓性或腐臭 创面周围皮肤红肿加剧,伴发热、疼痛 白细胞计数升高(实验室检查辅助) 处理措施:加强换药,使用抗生素(遵医嘱),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2. 愈合停滞- 创面面积无变化或扩大 渗出液持续存在,肉芽组织生长不良 处理措施:检查有无感染、缺血等诱因,调整敷料类型或治疗方式3. 出血增多- 创面渗血量大,敷料迅速浸透 处理措施:压迫止血,必要时使用止血敷料或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 六、注意事项1. 无菌操作- 每次观察或换药前需洗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使用无菌器械,避免接触创面边缘2. 患者教育- 指导患者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自行搔抓 强调按时换药及用药的重要性3. 定期复诊- 根据创面情况制定复诊计划,确保持续监测 结束语创面愈合观察规程是确保患者创面顺利愈合的关键环节操作人员需严格遵循规程,动态评估创面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升医疗质量与患者满意度 六、注意事项(扩写)(一)无菌操作原则的细化执行1. 手部卫生确认 (1) 洗手时机: (1) 开始接触患者前。

(2) 触摸患者创面或周围皮肤前 (3) 更换敷料或使用无菌物品前 (4) 触摸患者周围非创面皮肤或其他物品后 (5) 接触患者后 (6) 咳嗽、打喷嚏或擤鼻涕后 (7) 处理污染物品(如已接触创面的敷料)后 (8) 使用洗手液或肥皂按标准七步洗手法搓洗至少20秒 (9) 流水冲洗干净 (10) 使用一次性纸巾或烘彻底擦干双手,避免使用毛巾共用2. 手部卫生确认 (2) 肥皂/洗手液选择: 使用含至少60%酒精的速干手消毒剂,或使用抗菌洗手液 确保洗手液在有效期内,且包装完好3. 消毒剂使用规范 (1) 消毒范围: 以创面为中心,向周围健康皮肤扩展至少5厘米的圆形区域 若创面较大或周围皮肤污染明显,扩展范围可适当增加至10厘米4. 消毒剂使用规范 (2) 消毒方法: 使用无菌棉签蘸取适量消毒剂(如碘伏、氯己定溶液等),确保覆盖整个预定消毒区域 待消毒剂自然干燥,避免用无菌纱布擦拭导致再次污染 确认消毒剂对所用创面类型安全(如碘伏对深部组织刺激性较大,需注意浓度和范围)5. 无菌物品处理 (1) 无菌器械准备: 检查无菌镊子、无菌剪刀等器械包装是否完好、未过期。

使用时避免跨越无菌区,器械尖端不可接触非无菌区域 使用后立即放回无菌包或按要求处理6. 无菌物品处理 (2) 无菌敷料使用: 打开无菌敷料包时,注意手部位置,避免污染无菌面 按顺序取用物品,最先使用的放在最前面 使用无菌纱布擦拭创面时,应由创面中心向外周擦拭,避免将周围细菌带入创面 敷料一旦接触创面或被污染,即视为非无菌二)患者舒适度与配合度的提升1. 环境舒适化 (1) 体位选择: 根据创面位置选择合适体位,使创面处于稍低位置,利于渗液引流 对于疼痛或行动不便的患者,使用枕头或靠垫支撑,减少创面受压 确保患者躺在舒适、清洁的床单上,必要时使用防压疮床垫2. 环境舒适化 (2) 隐私保护: 在观察或操作时,使用屏风或拉帘保护患者隐私 与患者沟通时保持尊重,态度温和,减少其紧张情绪3. 疼痛管理 (1) 评估疼痛: 使用疼痛评分量表(如数字评分法NRS)定期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了解疼痛性质(如刺痛、钝痛、烧灼痛)和诱发因素4. 疼痛管理 (2) 干预措施: 按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对于非药物干预,可尝试局部冷敷(注意避免冻伤)、放松技巧等缓解疼痛。

确保敷料松紧适度,过紧会增加疼痛和不适5. 心理支持 (1) 沟通技巧: 耐心解释观察目的、流程和预期效果,回答患者疑问 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 观察患者情绪变化,给予适当安慰和支持6. 心理支持 (2) 信任建立: 操作前再次确认患者身份,获取知情同意 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避免突然动作惊吓患者 对于长期不愈合的慢性创面患者,需更注重心理疏导,鼓励其积极面对三)观察记录的规范性与完整性1. 记录内容补充 (1) 创面基础信息: 记录创面名称(如“左足第一趾末节溃疡”)、发现时间、创面原因(如“糖尿病足”、“外伤”) 记录既往治疗情况(如换药频率、用药史)2. 记录内容补充 (2) 伴随症状: 记录患者是否伴有发热、寒战、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记录创面周围皮肤有无麻木、针刺感等神经症状3. 记录内容补充 (3) 患者活动与自理情况: 记录患者因创面是否限制活动(如行走困难) 评估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如能否自行更换敷料)4. 记录内容补充 (4) 敷料使用细节: 详细记录所使用的敷料类型(如泡沫敷料、藻酸盐敷料、银离子敷料)、品牌、规格。

记录敷料的更换时间、更换频率 记录敷料使用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刺激)5. 记录方式强化 (1) 术语统一: 使用标准化的医学术语描述创面状况(如“肉芽组织”、“上皮爬行”、“焦痂”等) 避免使用模糊或主观性强的描述(如“有点红”、“很多渗液”)6. 记录方式强化 (2) 数据量化: 尽可能量化观察结果(如红肿范围用厘米描述,渗液量用“少/中/多”或具体浸透敷料层数描述) 使用图表或照片辅助记录,并注明拍摄时间、角度和关键部位7. 记录方式强化 (3) 异常情况标注: 对于观察到的任何异常变化或趋势,使用加粗、下划线或特殊符号进行标注 明确记录需要立即报告医生或采取紧急措施的情况四)健康教育与患者参与1. 创面日常护理指导 (1) 清洁方法: 指导患者或家属如何正确清洁创面(如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避免使用肥皂或刺激性液体) 说明清洁频率(如每日一次或遵医嘱)2. 创面日常护理指导 (2) 敷料更换: 示范正确的敷料更换步骤和技巧 强调敷料保持清洁、干燥的重要性 告知何时需要立即更换敷料(如敷料污染、渗液浸透)3. 创面日常护理指导 (3) 按摩与保护: 对于周围皮肤肿胀或水肿,指导轻柔按摩以促进循环(避开创面)。

指导患者如何使用拐杖、助行器或进行床上活动,减少创面部位压力 提醒患者避免搔抓或触摸创面,防止感染4. 生活习惯建议 (1) 皮肤保湿: 建议患者日常对创面周围健康皮肤进行适度保湿,使用无香料、低敏的润肤剂 避免在创面周围使用过于油腻的护肤品,以免影响透气5. 生活习惯建议 (2)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情况,提供一般性饮食建议(如均衡营养,多摄入蛋白质和维生素) 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吸烟会严重影响创面愈合6. 复诊与紧急情况应对 (1) 复诊提醒: 明确告知患者下次复诊的时间、地点及注意事项 提醒患者按时复诊,不要自行中断治疗7. 复诊与紧急情况应对 (2) 紧急情况识别: 告知患者哪些情况属于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就医(如剧烈疼痛加剧、创面迅速扩大、出现恶臭、发热>38.5℃等) 提供紧急联系方式(如医院、急救) 七、特殊情况观察要点(新增)(一)糖尿病足创面观察1. 神经病变评估 (1) 感觉测试: 使用10克von Frey丝检查足部压力敏感度 使用单脚站立测试评估平衡能力 注意患者主诉的麻木、针刺感、烧灼感2. 血管病变评估 (1) 足部温度: 使用皮温计测量足背与股动脉皮温差异,温差>2℃提示缺血。

观察足部颜色,有无发绀、苍白或潮红3. 血管病变评估 (2) 脉搏检查: 触诊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强度 注意有无动脉杂音4. 创面特点关注: 关注创面是否位于压力点(足跟、趾端) 关注有无合并感染迹象(如脓性分泌物、异味) 关注创面基底有无潜行或窦道二)压力性损伤(压疮)创面观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