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流程推荐袁训刚 陈颖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意境,掌握杜甫诗歌情景交融、气势宏伟的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诗文中的亮点、关键字句等,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借以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歌意象,感受杜诗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 1、朗读和背诵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1、吟诵法2、讲析法和点拨法3、讨论法4、情景展示法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引入(4 分钟)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一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湿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正音解字三、指导诵读1、老师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2、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诵读要领) 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四、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奉节)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对作者有了了解之后,我们来理解本诗的内涵五、赏析文本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⑵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 导: 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
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 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朗诵指导: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试读,很沉郁)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小结: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八意”:“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可感受到杜甫不能为国尽力的那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心境 诵读指导: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沈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
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生齐读、单读)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难苦恨繁霜鬓” (2)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 “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 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 “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
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忧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