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乐民河流域文明讨论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4.50KB
约2页
文档ID:310506573
乐民河流域文明讨论_第1页
1/2

乐民河流域文明讨论=“news_bd”>   刘永书先生在《一条记忆历史的河流》中说:乐山成套的青铜器在同一地点出土,与文献记载吻合,似乎为鄨县和犍为郡最初治所的锁定,提供了一种尘埃落定的可能尘埃落在何处?刘永书先生没有点明多年来,笔者一直苦苦思索这个尘埃落定之处,曾为此细读两《志》(《遵义府志》和《续遵义府志》)及相关的历史文献今读刘永书先生之文,不禁豁然开朗——此尘埃定在今播州区乐民河畔确切地说:今乐民河,就是先秦两汉时的鄨水今鸭溪镇乐民城乃古鳖国鄨县的邑(即都城),也是汉置犍为郡的最初治所地理由如下:  先秦古国——鳖国  今播州区境,先秦时为鳖国地,秦汉至南北朝齐梁间为鄨县地《史记西南夷列传》称西南夷君长为什数,中夜郎最大,鳖国是大夜郎旁小邑《遵义府志》称:周秦之时,西南诸国,皆以兽畜鳞介名可推鳖在秦以前为国,与诸国等春秋时古濮人在今播州区境及周边建立以鳖为图腾的部落联盟,史称鳖国鳖国是大夜郎国管辖的小邦国前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周春元、王燕玉等先生主编的《贵州古代史》说:春秋时期,今贵州地方存在若干独立割据的政权,为大小不等的国或邑今遵义、桐梓、绥阳诸县为鳖国境战国时,夜郎国崛起,取代牂牁国,征服鳖国。

所以史称鳖国为夜郎旁小邑  秦汉郡县——鄨县  秦统一六国,设置郡县将鳖国鳖字之鱼改写成邑而称鄨县汉武帝时置犍为郡,辖十一县,大部分在今四川南部,含鄨县因鄨县背靠巴蜀,南望夜郎《遵义府志》主编郑珍称赞唐蒙此举很有远见那么鄨县包含哪些地域呢?据《前汉地理志》《水经注》《华阳国志》等古代文献对鄨县县境水道的描述:鄨县有不狼山,鳖水所出,于其县而东注入延江;温水出犍为符县,南流入鄨境;黚(同黔)水亦出符县,与温水会,黚水亦南至鄨入延汉水出汉阳道山阘谷,东至鄨邑入延江水《遵义府志》称:符乃今四川合江地;汉阳为今毕节、黔西地;温水即今遵义桃溪河;黚水即今绥阳洪江;汉水即渭河(今称偏岩河);延江水即今之乌江郑珍由此总结道:合诸水源委求之可见,渭河南岸即平夷境,其北岸鄨县地桃溪源出处,即符县地,其所经鄨县地也郑氏由此确认:今遵义、桐梓、绥阳为古鄨县地金沙县《官田乡志》也称乡境为古鄨县地他们是根据前《大定志》记载:今黔西、大方两县部分地和金沙县属秦汉鄨县地所以,可以确认乌江之北,从渭河(今偏岩河)西岸到洪江流域,含今金沙、遵义、桐梓、绥阳及黔西、大方一部的广大地区都是秦汉鄨县地。

而今播州区境正处于古鄨县之中心区域鄨水与乐民河鄨国、鄨县之名,当源于鳖水那么,鄨水在哪儿呢?《前汉地理志》称鳖水出邑西不狼山《水经延江篇》注称:鄨县有鄨水,出邑西不狼山,东与温水会,温水出犍为符县,南入黔故鄨水位置,当满足三个界定:一是出邑西不狼山,邑乃鄨国都城;二是南流而东行于鄨境入延(今乌江);三是位于温水、黔水西面  那么不狼山在哪儿呢?  巨儒郑珍认为,不狼山即娄山《贵州古代史》的主编周春元、王燕玉进一步解释不狼山是古濮人称濮僚山的近音,实为娄山按此,古鄨水、温水、黔水皆是源出娄山郑珍确认温水即今遵义桃溪河,黔水即今洪江,洪江上游即是遵义市湘江,最后都东流入延水(即乌江)考乐民河(曾名罗闽河)源,一出松林镇花间山;二出松林镇台鼓山,皆属娄山中段乐民河南流经乐山、鸭溪、石板、三合诸镇,在石板镇苦竹渡与温水(渭河,即偏岩河)汇合再沿三合镇东行至小河碥入注乌江(古延水),流长200 余里,是全程都在播州区境的河流恰能满足古鳖水位置的三个界定故罗闽河(今乐民河)当是鄨国(县)时期之鄨水,舍此无二再有,古之所谓鄨国(县),皆因以鳖为图腾而来,其核心区域肯定盛产鳖而乐民河恰恰盛产鳖鳖即甲鱼,鸭溪地区又称团鱼,是人们喜欢的佳肴。

今鸭溪镇乐理村乐民河畔有一户姓任的农户,祖上曾世代以捕捉团鱼为生,远近皆称任团鱼末代任团鱼在1950 年代还健在,他熟悉团鱼习性,捉团鱼真如瓮中捉鳖,相传甚远此事当可作为乐民河即为古鳖水之物证  鄨县故城与乐民城  秦将鳖国改置鄨县,汉朝沿袭不变汉唐蒙设置犍为郡,郡治设在鄨县《通鉴辑览》也说汉武帝云光五年,通西南夷,置犍为郡,初治鄨初治鄨即是最初设治所在古鄨县之意那么此鄨邑郡治,到底尘埃落定哪里呢?鳖曾是夜郎旁小邑夜郎国境含乌江以南广大地区,鄨县在江北,背靠巴蜀,虎视夜郎按此,郡治当在乌江以北清初学者段玉裁《说文注》称:今贵州遵义府城西,有鄨县故城是也《大清统一志》也有相同的记载此又界定鄨邑在遵义府城西乌江以北,遵义府城西域境虽广,曾被称城之地只有三处,即新站城城沙溪、罗蒙城(遗址在今鸭溪镇乐理村乐民城)新站城和城沙溪皆是明朝为防水西入侵而建,与鄨县年代相去甚远,不可能是鄨县治所而乐民城自隋唐以来就是闽酋居地,曾称罗蒙关、洛蒙城,后又名罗闽城寨虽之前历史断代,但就悠久而言,遵义府城西之古城再无出其右者再看地理位置,乐民城正处于鄨国(县)中心地带《续遵义府志》说废乐闽县城当古遵仁大道(又称黔仁大道)。

该大道是明清时川盐由仁岸运往贵阳、遵义的古盐道古之交通皆沿官道行,故该古盐道应当与秦时常颇略开的五尺道一致冷兵器时代筑城,必选既扼守要津,又易守难攻之地故鄨邑必选五尺道咽喉而建而罗蒙关正当要冲,且靠山临河,悬崖高耸,当为首选有鄨邑在前,后来的闽酋居地才有基础,因此罗蒙关、洛蒙城以及罗闽城寨,应该都是沿袭而建再有,古之城寨,多为防御而建,必有战事相随考乐民城,自唐以前历史虽无考,但之后一直为播州和水西势力征战要地,战火几乎不断后水西安疆臣攻打杨应龙,也曾在此大战最近的一次战斗在清朝同治三年,黄号军宋玉山率部攻打二十余日破城,之后血洗古城,数千居民遇难由此可推知,古代之罗蒙关也一定是兵家必争之地也与鄨邑选址吻合推理只是可能,实物才是硬件  1978 年,时遵义县鸭溪区乐山乡出土了三件汉代铜器:铜釜、铜壶、铜铣,皆工艺精美铜铣底部正中间铸有宜王侯篆字秦汉之际,拥有铜器是地位财富的象征,更是死后殉葬首选,为官员权贵独亨但宜王侯三字就不是普通官员或权贵敢乱用的必须是西南夷诸此国之君长才能用故当时乐山乡出土铜器必为鄨侯殉葬品,墓主应是某个鄨侯无疑鄨侯墓地既在乐山,鄨邑必定不远乐民城与墓地相距不过十公里,鳖侯死后葬于乐山镇龙塘,合情合理。

故1978 年乐山乡出土之铜器,其实是为乐民城曾经是秦、汉鄨县治所地(即汉置犍为郡治所地)提供了旁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