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5KB
约22页
文档ID:385516647
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_第1页
1/22

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一、意识的起源 现实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在发展的自己的对立物——意识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科学研究成果,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和表现,它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在地球这个自然物质世界上,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在三个决定性的环节:第一,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自然界的无生命物质都具有机械的、物理的或化学的反应,即物体由于其他物体的作用而产生机械状态、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的改变例如,物体位移、岩石风化、铁生锈,等等这种反映形式的特点是物体以自身的变化“反映”外界环境对它的作用这种变化使物质改变其原来的存在状态地球上无生命物质经过长期发展,产生了有生命物质,出现了低等生物的反映形式——刺激感应性刺激感应性是低等生物,包括原始动植物都具有的一种对外界的反映形式: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生物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光线、温度、声音、水分、肥料和食物等构成的刺激发生反应,如植物的枝叶总是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它的根系扎向土壤中有水和肥的地方;变形虫碰上食物就包围并吞食它,遇到不利因素就迅速避开等。

从非生命物质的反应形式到刺激感应性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它说明,从非生命物质的反应形式到低等生物的反映形式的产生,是物质世界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就驳倒了一切唯心主义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生命和意识的根源的观点第二,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低等生物同周围环境的关系比较单纯,因而它们只需要,也只具有刺激感应性随着生物自身的发展,它同周围环境的关系日益复杂化,刺激感应性已经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维持生存在这种条件下,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产生了动物的感觉动物的感觉有自己的物质基础,这就是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例如,蜘蛛能感觉到落入蛛网里的苍蝇、小虫等引起的震动,蜜蜂能感觉到花儿的气味和颜色等;随着低等生物发展到高等动物,他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进一步复杂化,而且有了神经系统的指挥中心——大脑于是其反映形式由感觉进一步发展为动物心理,动物心理能把各种感觉联系起来.形成对客观环境的综合反映动物心理不仅包括简单的动机,而且包括知觉、表象和情绪例如,狐狸能够利用地形地物捕捉比它小的动物,狗能把其感觉到的许多特征,如声音、服饰、气味等综合起来,认出自己的主人并表示亲昵。

由哺乳动物进化到猿猴,它们的大脑已相当发达,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高级阶段猿猴不仅能反映事物的个别特征,而且能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例如,黑猩猩能对水果进行简单归类,猴子能对天然物进行简单加工以攫取所需要的食物等这说明猿猴已具有了意识的萌芽第三, 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高等动物的进一步发展,是人类的出现,其反映形式也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人类意识这是一次更重大的质变但是这次更重大的质变不仅是在自然历史过程中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完成的因此,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意识的产生不但需要有猿脑这一生物学前提和物质基础,还需要一种不同于动物本能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在猿脑转化为人脑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人类意识形成的最基本的社会条件,这就是生产劳动首先,劳动为意识到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一般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人却能积极地改造自然、创造新世界,这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地正是劳动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在制造和使用工具主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中,不仅需要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求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就是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所不能胜任的了人的劳动这种创造性活动要求人的大脑必须发展出抽象思维能力,必须有更高级的意识这种反映形式而抽象思维需要有能思维的物质器官——人的大脑,人的大脑是在劳动中产生的类人猿是四支爬行,只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朝临时站起来行走,这就限制了他们的身体(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大脑不可能太重,接受的信息只能满足动物式活动的需要而人每天都在劳动,劳动需要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带来了整个身体的质变,大脑的发育那是动物不可比拟的在质上和量上有了一个根本的飞跃而这一切转变,都是在劳动的推动下实现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中才可能产生意识其次,劳动创造了思维的工具——语言,并和语言一起推动猿脑进化为人脑,使意识有了自己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为了协调动作,加强联系,就需要相互交流.并且达到彼此间非用语言交流不可的地步例如,原始人集体狩猎,就需要齐声呐喊,协调行动,捕获猎物之后,又需要加以分配等这都需要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适应这一需要,便产生了语言最后,劳动改变了主体自身的状况,形成和发展了人的思维能力有了语言,人脑即可凭借词来进行抽象思维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使猿脑的进化加快,脑容量越来越大,脑的组织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严密。

其他感觉器官也进一步趋于完善,能够感觉到一般动物所感觉不到的东西,能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周围世界中获得更丰富的感觉印象这些印象又在语言的帮助下,巩固积累起来,终于形成了抽象思维的能力,从而产生了人的意识人类意识同动物心理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人的意识是以抽象概念的思维即理性思维位主要特点的,而动物的反映形式则是以具体形象的感觉形式出现的其次,以理性思维为特征的人的意识包含有自我意识,而动物的反映形式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再次,以理性思维为特征的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历史地发生发展的动物的反映能力以器官为界限,并按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继承下来 可见,人类意识并不是不可理喻的现象,它的最深远的根据就在物质本性之中,就在物质大厦的反映特性之中: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结果而生产劳动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在其产生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了社会,离开了社会实践,就不可能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作出科学的说明 在意识的起源问题上,唯心主义者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其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者,虽然正确地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观点,并提出过许多合理的观点。

但由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都没有、也不可能科学地解决意识的起源问题,相反却混淆了人类意识和其他一切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反映特性”,宣扬“万物有灵论”和“物活论”,或把人的意识仅仅归结为生理过程,否认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这些都是和唯物主义意识观相对立的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离不开物质的;但又不同于物质面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那么,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呢?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就其生理基础看,是人脑的机能,就其内容来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类意识高于动物心理,这主要在于它是以人脑为物质基础的人脑是具有高变组织和复杂结构的物质系统整个人脑的神经细胞多达1100亿个其中仅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有150亿--300亿个每一个神经细胞都同其他神经细胞相连接.并和感觉器官的神经末梢;相联系,形成严等级式的网络结构.人脑的不同部位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大脑皮层是意识机制的核心部分,它不仅与皮下各级神经中枢相沟通,伺时由通过遍布全身的43对神经直接或间接地与人体的各个器官相联系,是人体各种生理反映和活动的控制机关和指挥机关,而遍布人体各部分的神经则成为沟通客观世界和人脑之间的顺畅通道。

现代科学证明,如果大脑的某一部分受伤和致病,意识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意识活动是人脑的一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活动意识活动的过程是人脑这个高度发达、完善的物质器官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分不开的,是人脑接受外部刺激、传递生物电、处理信息,流的过程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刺激了人的感觉神经时,人就会把这种来自外界的刺激转化为脉冲生物电,脉冲生物电沿着神经系统传导到人脑的不同部位后,人脑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和处理,然后沿着传出神经,传到相应的人体器官,从而产生一定的反映和动作脑电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脑反映外部存在,处理外界信息流的过程,既伴随着电现象产生一定波形的脑电波,还伴随着热变化和化学变化,离开了人脑的物理的、化学的过程,人类意识就不会产生同时,现代高级神经生理学揭示出,意识的产生是通过人脑对客观外界刺激的一系列神经反射活动实现的反射活动是高等动物感觉、动物心理和人的意识产生的共同的生理基础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一种生来就具有的反射,它是一种本能活动,不需要后天的学习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动物自身活动的经验建立起来的,是经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

生物接受外部具体实物信号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它是人以外其他动物的唯一的信号系统人不仅和动物一样,具有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具有动物所没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即能够对语言文字信号刺激做出反应,正是依靠这第二信号系统,人的反映在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般动物所无法比拟的程度人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复杂的神经生理活动就是意识的形成过程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光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人脑好比是一个加工厂,原材料和半成品只能来源于客观世界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同外在的客观世界打交道,使人脑和其他反映器官同客观世界发生联系,才会产生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没有客观的模特儿或原形,就没有它的映象没有物质世界,就不会有人的意识正像列宁所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反映客观世界,但又不能等同于客观事物人脑对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的适应,而是能动的改造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9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意识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一,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有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这些形式是主观的但是,无论那种形式的意识,都是对客观,的世界的反映感性形式是对外部世界的直观的、外表的反映,是意识的初级形式;理性形式是对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同感性形式比较,理性形式从形式上是离开了具体事物,但它仍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为它反映的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第二, 意识具有主观差异性,但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客观的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存在着反映速度快慢、数量多少、程度、深浅等区别,这表现了意识的主体性和主观性特征究其原因,一是人们先天的生理素质存在着差异,一是人们的实践经验、社会环境、阶级立场等方面的不同但无论哪一个原因,都可以用物质的过程去说明,二者的根源都是客观的第三, 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别,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模写,错误意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虚假和歪曲的反映,但无论正确和错误意识都有其产生的客现基础错误的、虚幻的、荒诞的意识似乎同客观现实毫不相干的,其实,即使是歪曲虚假的观念,也都是客观对象的某种反映,都可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其原形。

正象鲁迅所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到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